宝鸡凤县扶贫人员 陕西省人社厅帮扶丹凤县阳阴村工作侧记

“扶贫队来了,我们村大变了样,满山绿了,路修通了,家家住房变白了,户户安装了自水来,人人日子过得比过去好多了……”这是《慈善公益报》记者日前实地采访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阳阴村党支部书记李敏对陕西省人社厅帮扶工作队表达的感激之情从2014年开始,该厅为结队帮扶的阳阴村,累计争取投入各类资金3600多万元,使阳阴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脱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进村前的3100元提高到现在的546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由进村前的165户减少到100户,今年底全村有望达标脱贫出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宝鸡凤县扶贫人员 陕西省人社厅帮扶丹凤县阳阴村工作侧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宝鸡凤县扶贫人员 陕西省人社厅帮扶丹凤县阳阴村工作侧记

宝鸡凤县扶贫人员 陕西省人社厅帮扶丹凤县阳阴村工作侧记

“扶贫队来了,我们村大变了样,满山绿了,路修通了,家家住房变白了,户户安装了自水来,人人日子过得比过去好多了……”这是《慈善公益报》记者日前实地采访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阳阴村党支部书记李敏对陕西省人社厅帮扶工作队表达的感激之情。从2014年开始,该厅为结队帮扶的阳阴村,累计争取投入各类资金3600多万元,使阳阴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脱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进村前的3100元提高到现在的546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由进村前的165户减少到100户,今年底全村有望达标脱贫出列。

村路修通了 路灯亮堂了

地处秦岭南麓的阳阴村是丹凤县较为偏远的村落,527户1706名村民散居住在方圆狭长25平方公里的3沟18叉山沟坳间。阳阴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北宋年间,巾帼英雄佘老太君率领杨家将在此驻兵打仗,此地便被叫为“杨荫村”,后慢慢演变为“阳阴村”。解放前夕,李先念率领红军路过阳阴村并在临近花櫆村养伤半年,因此这里属于革命老区。

来扶贫先修路。阳阴村距县城61公里,距镇上35多公里。记者现场看到,有几条白色的“长龙”盘曲在群山错落的山村中,这就是进村的水泥路,被当地村民称为扶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据了解,从镇上去阳阴村,有四条村道可选,原先都是土石路,只有摩托车勉强可行驶,村民出外靠的是两条腿。扶贫队一进村,就将修建进村路作为主要扶贫项目,他们从省市县交通等部门争取资金2000万元,在五年的时间里,就将原4条进村土石路改建扩建成了水泥硬化路,全长超过40公里,修了5座慈安便民桥,安装了162盏太阳能路灯,在晚上道路也亮堂了。

2016年5月19日,阳阴村到县上还通了班车,每天一班,极大地方便了阳阴村人生产生活和孩子上学的出行。

来到阳阴村,不禁感慨,一个村里有4条进村公路,这在秦巴山区里很少见到,相信阳阴村人在这脱贫路上,越走越幸福,越走越宽广。

住房变白了 水流到家了

“三间大瓦房,上方还有阁楼,墙体是白色的,院子是水泥面,房檐下及院子前方堆放了不少备用的燃料木材;室内白而透亮,电灯线路是新换的,灶房安装的水管一打开,自来水就哗啦啦的流了出来;房边的厕所也是水冲的……”这是记者在村民李朝富的家中看到的现况。李朝富对扶贫队很感激。扶贫队帮他维修了住房,改善了院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是扶贫根本目标。据介绍,从扶贫队进村以来,多方渠道筹资600多万元,共粉刷住房墙面、硬化庭院236户,新建2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打水井28眼,建蓄水池32口,改厕45个,改造电路5条,同时对村委会办公用房进行了改造,新建了党员活动场所及餐厅。 另外,阳阴村有85户迁到县城及镇上移民新村,338人出了大山,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国家易地搬迁政策好,我仅出了1万元,全家5口人就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种好事做梦都不敢想!1个孩子也上了好学校,我还准备在县上找一份稳定工作”,已入住桃园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阳阴村贫困群众代保存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代保存原先居住在大山里,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家庭的种种原因,他家成了贫困户。“是易地搬迁政策帮他走出了大山,脱贫才有了希望。”代保存说。

满山翠绿了 产业发展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阳阴村最高山峰上,记者一眼望去,满山翠绿当中,弯曲的盘山公路、河沟两旁星星点点的白色住房,以及那搭建其中的黑色香菇大棚,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里是“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地,憨厚勤劳的阳阴人,舍小家顾大家,积极退耕护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壮大摇钱树经济。扶贫队瞄准建设香菇大棚,栽种天麻,种植中药材等扶贫项目,并取得成效。

在省人社厅扶持建设的15万袋大棚香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香菇大棚矗立在青山绿水间。记者了解,为了改变阳阴村集体经济多年空白的历史,扶贫队立足村里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带领村两委干部赴周边村和相邻县学习考察,确立了发展大棚香菇的产业路子。共协调各类资金120万元,流转河滩地9.3亩,集中建设大棚29个。目前,15万袋香菇袋料已整齐划一地摆放在大棚架子,预计每年带动贫困户30户,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在贫困户黄方贵自家的香菇大棚里,记者看到摆放整齐的过万个的菌棒,他建大棚已达8年之久,每年收入6万多元。

目前在阳阴村,有食用菌150万袋、核桃园500亩、中药材500亩、茶园400亩、猪苓20亩,土鸡15000只、黑猪300头,已建立鑫盛阳、国园和秦绿三个专业合作社,带动165户550名村民在产业链上稳定经济收入,全村有望在今年底实现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让更多的村民走上了快速致富路。

日子好了 村里文明了

在破解精神贫困问题上,阳阴村扶贫队紧密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实施“扬美德、立新风、树形象”的新民风建设,开展道德模范、阳阴好人、最美家庭等系列创建评选活动,用典型力量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带动民风向淳向正;设立道德文化墙、善行义举榜,以及评选“环境卫生庭院”,让“勤、孝、善、诚、俭、礼”深入人心。同时,还建立村规民约,消除“奢侈浪费”“人情礼金”等不良习俗。

另外,扶贫队还积极牵线联络慈善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来阳阴村开展“扶贫帮困”公益活动。

今年4月2日,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副会长赵浩义专程来阳阴村考察后,筹资33.5万元,帮助3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随后又安排网信部工作人员来村了解具体情况,为该村设立线上筹款项目;今年6月6日,西安助老爱幼公益基金会在阳阴村举行“关爱老人、留守儿童、贫困人家”送关爱活动;丹凤县慈善协会向该村投入5万元,用于慈安桥项目建设。

如今,阳阴村“全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活动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村民一改过去讲排场、比气派的风气,如今,比文化、比家风等文明新习俗观念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五年多来,阳阴村在省人社厅的帮扶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厅级领导对各村的扶贫工作极为重视,每年都亲临村里指导,全厅117名处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驻村扶贫队员一茬又一茬,扶贫故事一个接一个。他们的扶贫经验在三秦大地广为传播,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据村支书李敏介绍,2016年,驻村队员王小虎父亲去世了,他带着70多岁多病的母亲扶贫,直到他扶贫期满才离开。省人社厅已连续派出5批驻村工作队,有处长,有科长,有博士,有硕士,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为阳阴村跑项目,争取资金,访贫问暖,落实政策,令人敬仰!

尽管阳阴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成效,但全村现有70多名残疾人,大病患者也较多,扶贫难度还很大,驻村工作队仍会尽全力让阳阴村变得更加美丽,让阳阴村人生活的更加幸福!(胡运森 记者 钟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