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不育黄歇献妾(战国淳于髡献鹄于楚)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是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使者缅伯高,受命向大唐进贡白天鹅的故事而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淳于髡就曾做过类似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楚王不育黄歇献妾?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楚王不育黄歇献妾(战国淳于髡献鹄于楚)

楚王不育黄歇献妾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是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使者缅伯高,受命向大唐进贡白天鹅的故事。而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淳于髡就曾做过类似的事情。

缅伯高送鹅毛,出自南宋罗泌《路史》。说的是缅伯高在送贡品白天鹅的路上,因为怕白天鹅口渴而死,所以在一个湖边打开笼子喂它水喝,不想一个不小心,天鹅就"飞上九天、声闻九皋"了。

缅伯高无奈,捧着那杀千刀的白天鹅格外开恩留下的一片鹅毛,到了长安献与太宗,还用一首诗来写明事情的经过并请罪:"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结果太宗最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重赏了缅伯高,从此成就一段佳话,被人引用至今。

而其实,早在千年左右的战国时期,齐国重臣淳于髡就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了。

西汉褚少孙增补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年齐威王派淳于髡带一只鹄(就是天鹅,不过原著中没说是黑色还是白色)作为礼物出使楚国。结果半路上这鹄离奇失踪。最后淳于髡带着空笼子(不是鹅毛)来见楚王。

淳于髡诚恳的对楚王说:

"大王啊,真不好意思啊,我们大王让我送一只鹄给您做礼物,因为半路上我打开笼子喂它水喝,谁想这扁毛畜生恩将仇报飞走了。罪过阿罪过,我本来想一死以谢罪,又怕别人说是您因为一只畜生把个士人给逼死,污了您的美名;我也想买个类似的天鹅来代替,但又一想,那是赤裸裸的欺骗,我不能那样做;我还想过要畏罪潜逃,但是想到那样可能会使齐楚两国断了联系,从而产生罅隙甚至发生争端,所以我只好提着脑袋来见您,并甘愿受大王责罚。"

好嘛,就像某位相声名家的段子:"(我错了我认,但您是君子)您骂我?您张不开口。您打我,您下不了手!"

不知道楚王是真的信了淳于髡的话,还是心思透亮在一万匹各种马奔涌而过后整理了整理情绪,和颜悦色的说:"原来是这样啊,想不到齐国有你这样忠信仁义的人,没关系,我不但不怪罪你,还要重赏!"结果,差点把淳于髡憋出内伤。

后来,明朝袁宏道曾经写过一篇《满井游记》,原文中有这样一句:高柳夹堤,土高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大意是高大的柳树林立在河堤两边,两岸土地肥沃并有些许湿润,放眼望去空阔怡人,而这时的自己就感觉像逃脱了笼子的天鹅一般。不知道他这"脱笼之鹄"用语是不是出自褚少孙的增补《滑稽列传》,或者罗泌的《路史》。

毕竟褚少孙增补的《滑稽列传》要早好多年,而且作为正史补充可信度要比《路史》高三十二重天(路边的野史也未必全都是杜撰的)。所以后来有人仔细分析了这事,可能是这位缅伯高也是心思灵巧、博学多才之人,他读过《滑稽列传》并且对淳于髡很敬佩,所以在送天鹅给李世民的路上,故意放跑了天鹅甚至干脆直接把它做了下酒菜,然后把淳于髡的故事稍稍改编了一下,把空笼子换成了鹅毛送给了大唐,还提前拟好了一首诗来堵唐太宗的嘴。

甚至还有人怀疑,这本来就是缅伯高给回纥王出的一计,打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天鹅那档子事,从回纥一出发缅伯高带的就只是一片鹅毛,他算定,这样比费事巴力的带一只真天鹅送给唐太宗效果还好。

当然,猜测比《路史》还不可信,就当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不过这故事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尤其可见,多读书真的好处很多。

且认为故事是真的,猜测是假的,缅伯高和太宗他们都不知道有淳于髡这档子事,把这两则故事都当作古人的智慧来学习,起码能让我们更聪明一些。如果是为了投机取巧耍阴谋玩手段而读书,那就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