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1)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2)

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承载着京城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补给,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北京城的灵魂,给北京城带来生命和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城曾经水网纵横的景象已积淀成一种城市印迹,这些“水迹”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京城水迹”栏目,以水寻史,于水观城,旨在向大家讲述京城河湖水系的历史风韵、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

大都海子——什刹海的前世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千年?

答案是:思想!

因为思想的延续性超乎想象。

人们为了不让活着的思想困在头脑中,随着肉体消亡,就用文字把思想写进书里,用木材或者石头把思想造成建筑,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思想离开头脑,找到新的归宿......在时间中积淀形成的世界里,到处是古人实现了的思想。古人和我们的距离很近,即使不读古书,不看纪念碑。

如果您来过北京,去过什刹海,那么恭喜!三千年以前的思想,就在那儿和你相遇了。也许你还不知道,但你一定感觉到了。

什刹海很热闹。用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话说:“什刹海是‘京城最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是‘民间的乐园’”。

那这个“民间的乐园”,和三千年以前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3)

图1 北京什刹海风景

让我们回到三千年以前。

《诗经·大雅》中有这样一首: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

这首诗描绘的是周文王姬昌在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水西岸)建灵台,游灵囿、灵沼的场景。

《诗》是儒生传习的经典,“周”是儒生心中的理想国。《诗》传到孟子那里,就变成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中的名篇《梁惠王》有这样一段: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这是孟子“君民同乐”的理想。后世儒生追随着孟子的脚步,于是,“君民同乐”成了读书人共同的理想。

过了大约一千五百年,蒙古人建立了大元帝国,国都设在北京。周文王时的场景,孟子的理想,就在位于元大都中心的“海子”重现了。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4)

图2 元大都内部河湖水系平面图(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侯仁之/主编)

元大都的“海子”,就是今天北京什刹海的前世。

《元史·地理志》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

“海子”位于元大都的中心,与城市融为一体。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句话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先有海子,后有元大都”。

“海子”比元大都古老的多。距今大约4000-2000年前,“永定河”的一支干流(古高梁河)经过这里,距今约2000年前的汉代,这条河向南摆动至今北京城南(即“㶟水”),曾经的河道变成了多个湖泊,海子就是其中之一。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5)

图3 古高梁河与㶟水河道示意图(图片来源:岳升阳. 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J])

公元1271年,北京成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元大都,“海子”跟着变成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漕运船只到达元大都的前一站是通州,由通州到大都的运河在元代称为通惠河。大都的地势比通州高,通惠河的水顺流而下,通州来的船逆流而上。为保证通惠河水量充足可以行船,水利专家郭守敬经过详细的地理考察,专门修筑了一条引水河道——白浮瓮山河。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6)

图4 白浮瓮山河与通惠河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文化生态卷》侯仁之/主编)

《元史·河渠志》记载: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白浮瓮山河汇聚了“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后汇入“海子”。充足的水源使“海子”的水面十分宽广,来自全国各地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可以在此停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和货物,周围自然而然地成为开放的市场区,成为都城之中的“平民乐园”

所以,《元史》中“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这句话,不是陈词滥调,而是为了突出它“平民乐园”的特殊属性。

“海子”的确很特殊。元大都内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这些河湖之中,除了“海子”是“无禁”的,其他的往往“有禁”

图2中的“太液池”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元代,“太液池”位于大都皇城围墙之内,是帝王的乐园,是平民的禁地。

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游客,有幸见识过“大汗之宫”,在游记中记录了“太液池”的情景:

“此角至彼角,有一湖甚美,大汗置种种鱼类于其中,其数甚多,取之惟意所欲。且有一河由此出入,出入之间以铜铁格子,俾鱼类不能随河水出入。”

出入“太液池”的河就是金水河,这条河是专门为太液池供水而开凿的水渠,源头是玉泉山的泉水。金水河两边没有围墙,却有严苛的法令限制。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卷三十一《都水监事记》记载:

“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澣衣者、弃土石瓴甋其中、驱马牛牲饮者,皆执而笞之。”

《元史·河渠志》记载:

“英宗至治二年五月,奉敕云: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

帝王之都也要满足普通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那些在金水河禁止的事,如洗马洗澡洗衣服等等,也就是“海子”所包容的居民丰富的水边活动。

“海子”汪洋如海,

它的“气场”溢出了水面,塑造了周围。

“海子”东岸有一座楼,名为齐政楼,这座楼明代变成了鼓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京鼓楼

《析津志》(元,熊梦祥)记载:

“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此楼正居都城之中。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上有壶漏鼓角。”

齐政楼,大都中心的“丽谯”。“丽”,漂亮;“谯”,瞭望。中国古城中常见的“谯楼”就是鼓楼,主要功能是报时。元大都中心的这座“谯楼”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此,除了报时,它还有特殊的意义。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7)

图5 从什刹海望鼓楼

“齐政”二字,来自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书璇玑玉以齐七政”。对于“七政”,历代有不同解释:《史记·天官书》里说是北斗七星,唐儒孔颖达的《尚书正义》说是日月与五星(金、木、水、火、土)。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中国古代都城的“中心”往往是“帝王”的力量所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齐政楼,就是大都城中帝王“与天沟通”的地方

这种“沟通”只是象征性的。看看《析津志》中关于齐政楼的记载就会发现,在真实的世界里,与这座漂亮的高楼更接近的,不是星空,而是“海子”东岸热闹的市井生活。这里有各类行市,还有酒楼和娱乐场所。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8)

图6 元大都城内主要商业区(图片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侯仁之/主编)

从元代至今,已经过了七百多年。曾经汪洋如海的“海子”,如今已经变成了西海、什刹海(后海)、前海三个部分。北京的城也从方形变成了凸字形,后来又有了很多“环”。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9)

图7 北平风俗地图中的什刹海与鼓楼(DRUM TOWER)(图片来源:《北平风俗地图》 Frank Dorn绘,1936年版)

经历了这些变化,“海子”和“周之灵沼”相通的气质却一直延续。今天北京的什刹海,依然有它前世的影子。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家 邂逅北京三千年前的思想(10)

图8 北京什刹海冰场一位老人在冰面上翩翩起舞(图片来源:新京报,王飞/摄)

参考资料:

[1]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2]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13.

[3]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三联书店,2005.

[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 邓辉.元大都内部河湖水系的空间分布特点[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3).

[7] 岳升阳,等.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J].古地理学报,2017(4).

内容合作:清华同衡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

专栏作者:苍司宇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京城水迹/大家谈

邓 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

元大都自建成到今天,已经有800多年了。元大都是以金代的太宁宫为核心规划建造起来的城市,而太宁宫又是缘起于其附近的“海子”——白莲潭

不仅元大都的“海子”有思想,其实元大都的整个城市形态都有思想。城市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它既是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的综合产物,也反映了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的思想意识。元大都的城市形态一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礼制思想,一方面又突破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帝都的设计规范,大胆地将古高粱河沿线的天然湖泊水系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在城市中形成以了积水潭、太液池为核心的两大水系,城墙之内广阔的水面与远方的群山相映衬,于庄严凝重、充满礼制原则的帝王都城布局中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山水城市特色。

元大都城内分布的水系,基本上归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白浮泉、一亩泉为源头的高粱河-抄纸坊泓渟-积水潭水系;一是以玉泉山泉为源头的金水河-太液池水系。两套水系各有源头,一南一北,流入大都城,在城市中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共同成为元大都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大都内部水系具有二元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大都水系的二元性,既表现在礼制方面的差别,又表现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

从礼制方面看,金水河-太液池水系,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玉泉之水通过专用水道,直接进入大内供皇家使用;而高粱河-积水潭水系,则主要是为平民和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从实用功能上来看,金水河-太液池水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点缀皇家园林景观,满足帝王的游玩休憩需要;而皇城之外的高粱河-积水潭水系,则主要是为了漕运的需要,负担着为漕渠供水和南北大运河北方终点的任务,同时又起着城市平民-士大夫阶层休憩地的作用。

元大都河湖水系的二元结构,虽然没有被明清北京城完全继承,但是这个河湖水系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却被继承下来,并成为了北京旧城城市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往关于大都城的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城市设计的礼制原则,而对于阴阳象数原则,尤其是山水城市原则的研究还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当前,北京城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城市发展阶段中,如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的传统与特色?这首先需要城市建设者深刻地理解北京古都城市形态的深刻内涵,只有系统地了解了城市形态后面隐藏的思想意识与文化传统,才有可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古都的传统风貌。

元大都城市形态上所体现的古代礼制原则、阴阳象数原则、山水城市原则,这既是北京古都的特色,也是东方城市形态与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态的根本差别,需要在今后北京的城市改造中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京城水迹”,大家都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或提供内容线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