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鼎盛时期(缅甸历史沿革)

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为缅甸,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

缅甸鼎盛时期(缅甸历史沿革)(1)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7月,因经济形势恶化,缅甸全国爆发游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人接管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1997年改名为“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人民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1988年9月23日,国名由“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缅甸联邦”。2008年5月,缅甸联邦共和国新宪法获得通过,规定实行总统制。

缅甸鼎盛时期(缅甸历史沿革)(2)

2005年,缅甸政府将首都从最大城市仰光迁至内比都(前称彬马那)。缅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超过60%,农产品有稻米、小麦、甘蔗等等。

历史变革

史前时期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根据法文和英文考古资料,缅甸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相传公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汉书》称谌离。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且建立蒲甘城(Pagan)。

缅甸鼎盛时期(缅甸历史沿革)(3)

蒲甘王朝

(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奴律陀国王(King Anawrahta,1044年至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阿诺耶塔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至1167年在位)掌政时,上座部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余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Kublai Khan)率领元朝军队大肆入侵(元缅战争)而使得蒲甘王朝失去了独立性,不久后灭亡。

勃固王朝

(1287年-1531年)

瓦里鲁趁蒲甘王国的衰败,称霸下缅甸。1298年向中国称臣。瓦里鲁时期,缅甸出现了最古的法典——《瓦里鲁法典》。后来瓦里鲁被他的几个外孙刺杀,众大臣清除了这些叛乱者,瓦里鲁的弟弟继位。这一时期孟族向外征讨清迈,获得蓝本村等地。国中政局不稳,土匪猖獗,甚至有王子被掸族移民刺杀的事情发生。

1353年,彬尼亚乌继位,景迈入侵直通县等地,经过3年苦战终于击退强敌。1362年修建了瑞德宫宝塔。一次频耶宇狩猎,时其亲属竟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彬尼亚乌欲联景迈军进攻,1369年他倚重的一个大臣病故,只好迁居勃固。彬尼亚乌晚年,宫廷政变频仍,国内战事不断。

1385年,亚扎底律得到勃固人的拥戴,成为新王。初时缅人的压力尚不大,亚扎底律派七百人征服了仙道卫。1390年,亚扎底律的统治达到顶点,不但打退北缅军队,亦成功镇压各方叛乱。但此后走向衰落。虽然1414年打败阿瓦军,但北方掸族、缅族大军压境,南方民族亦频频出击。

阿瓦王朝

(1364年-1555年)

是一自1364年至1555年统治上缅甸地区的王国。阿瓦王朝继承自敏塞王国,彬牙王国和实皆王朝,而这些王朝自13世纪晚期蒲甘王国灭亡时,已经开始了其对中部缅甸的统治。就如很多缅甸小国般,阿瓦王朝是由缅族同化的掸族王统治。

东吁王朝

(1531年~1752年)

东吁王朝在13世纪时蒲甘王朝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兴起。中心是缅甸中部的东吁,有许多缅人。兴起时南方有孟族的白古王朝(庇固),北方则有掸族的阿瓦王朝,西方有阿拉干王朝。东吁王朝起先与白古、阿瓦结盟,16世纪时灭此二国,统一缅甸,又征服暹罗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劳民伤财。之后暹罗复国与东吁争战。东吁内部分裂混乱,虽在17世纪初再度统一并且放弃对外扩张,但之后国势又衰弱,最后于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灭。

贡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贡榜王朝为缅甸最后的王朝,雍籍牙创立,因此也称为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不但统一全缅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扩张疆土。

18世纪末(中国清朝乾隆皇帝统治后期),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清缅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双方签订合约收场。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国王(孟云)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以及并吞印度边界的曼尼坡与阿萨姆,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忧心缅甸的威胁。英国挑拨位于贡榜西边的阿拉干王朝动乱。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至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并成立英属缅甸管理。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著好转。国王明敦曾试图改革但失败。1885年,法缅签订合作抗英的密约,使英国决心灭缅,英国发动并赢得第三次英缅战争。1886年,贡榜王朝灭亡,英国将缅甸纳为英属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殖民时期

(1885年~1948年)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著好转。

1885年,英国发兵灭缅甸,并入大英帝国所下属的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中国清朝政府命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

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英缅战争,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对中国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贡。至于中缅边境未定界,应由两国会商勘定。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伊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890年~1947年,掸邦、佤邦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克钦邦、钦邦则为分开的行政区。

1894年,薛福成在伦敦与英国签订《中英滇缅商务条款》。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自治。缅甸脱离英属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的缅甸本部(英属缅甸)。

1942年5月,二战,日本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

1942年,昂山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及中国远征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

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傀儡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

1944年,日军在战场节节败退,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

1945年,全缅抗日胜利,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

民主化历程

1947年,众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也译为班弄)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协议之目的为:联合缅甸、掸邦、克钦邦、钦邦等,联合向英国争取独立。

1947年7月,昂山将军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继续领导独立运动。

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国60多年的殖民统治,缅甸获得独立,苏瑞泰为首任缅甸总统。

1948年~1958年,以吴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的执政党。

1958年~1960年,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吴努的缅甸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在1960年缅甸大选获胜而执政。

1962年~1974年,吴奈温夺取政权,废除联邦宪法,成立“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排除民选制度,开始军人独裁统治。

1974年~1988年,吴奈温颁布新宪法,承认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克伦邦、卡耶/克伦尼邦、孟邦、掸邦为行政单位。吴奈温将军脱下军装,自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缅甸联邦”改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确立一党专政。

1988年8月8日,缅甸军人政府镇压了民众对于经济不振和政治迫害不满的抗议活动。该事件被称为8888民主运动,吴奈温退居第二线,由苏貌将军接班,执政党由“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更名为“缅甸民族团结党”,成立“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坚持一党专政。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成立“恢委会”,宣布废除宪法,解散人民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

1988年9月23日,将“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缅甸联邦”。

1989年,缅甸军人政府将“缅甸”的英文写法“ Burma”更改为“ Myanmar”。

1990年5月,缅甸举行全国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获胜,但军政府坚持先制定宪法后交权,拒绝向民盟交权。1988年的抗议活动为1990年的人民议会选举铺了路,然而这次选举结果随后被军政府宣布无效。在此次近30年来的首次选举中,由昂山素季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以超过60%的选票赢得了超过80%的国会席位。但是,昂山素季却在选举后遭到军政府的长达六年的软禁,并数次入狱,其后仍被软禁。

1990年12月,人民议会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了一个以恢复缅甸的民主制度为主要任务的缅甸联邦国家联合政府。该政府为流亡政府,由山温所带领。缅甸联邦国家联合政府实际上只拥有相当有限之权力,且被缅甸军人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

1991年,昂山素季因身为缅甸的民主推动者获得了国际的赞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自1990年的选举至今,昂山素季多次前后被政府软禁,军政府对于她人身的控制与监视一直没有停止过。

1992年4月,丹瑞大将出任“恢委会”主席,取代苏貌将军,继续一党专政。

1993年1月,军政府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启动制宪进程。但军政府与最大反对派民盟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消除。此后,随着民盟的退出,国民大会被迫休会。民盟与军政府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1995年7月,“民盟”昂山素季被解除软禁。同年11月,“民盟”退出国民大会。

1996年4月~2004年5月,国民大会休会。

1997年11月15日,“缅甸联邦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更名为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系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19人组成。三军总司令丹瑞大将任主席,三军副总司令兼陆军司令貌埃二级大将任副主席,三军总参谋长杜拉瑞曼上将任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同年,苏貌将军病逝。

1998年5月,“民盟”要求限期召开议会、进行对话和无条件释放所有政治犯等;

1998年9月,“民盟”宣布成立由吴昂瑞任主席的10人议会代表委员会,行使议会权力。政府称此举违法,采取措施进一步限制昂山素季的活动。

2000年10月,军政府与昂山素季开始政治对话。

2002年5月,军政府解除对昂的软禁,允许其自由旅行及参加政治活动。

2002年12月5日,吴奈温在软禁中去世。

2003年5月30日,昂山素季在国内开展政治活动时,支持昂山素季和支持政府的两派群众发生流血冲突。政府以维护政局稳定为由,拘禁了昂及其领导的“民盟”其他领导人,关闭了“民盟”总部及其分部。

2003年8月25日,缅政府进行重大改组,任命原“和发委”第一秘书长钦纽为政府总理。钦纽随后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包括恢复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就新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举行多党制大选、向民选政府移交国家权力等。同时允许“民盟”恢复活动。

2004年5月17日,制宪国民大会复会。

2004年10月19日,钦纽总理因健康原因退休,“和发委”第一秘书长梭温中将(2005年6月晋升上将)接任总理。

2005年11月7日,因战略思维,缅甸政府宣布首都由仰光迁都至内比都。

2005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会上缅甸的问题被首次提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对缅甸政府表示失望之余,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国会缅甸核心小组会议之外,尚陈述了缅甸缺乏民主的问题。

2006年5月27日,尽管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向丹瑞请求释放昂山素季,以及有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压力,但缅甸军政府仍再延长了对昂山素季一年的软禁。虽该政府正面临着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他们仍旧宣称此为1975年国家保护法案授予的权力,即理论上政府有关押任何人的权力。

2007年5月17日,总理梭温因以身体状况不佳原因去职,“和发委”第一秘书长吴登盛出任代总理。

2007年8月中旬,缅甸仰光爆发反军人政府示威,是缅甸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抗议游行,参加人数大约数十万人。游行本为抗议油价高涨,后转为要求民主的反政府示威游行,至9月26日军人政府开始镇压,致数人死亡。

2007年9月3日,制宪国民大会结束,确定了15个章节制宪基本原则和细则,“七点路线图”第一步顺利完成。

2007年10月12日,梭温在仰光敏加拉洞第二军医院病逝。

2007年10月18日,缅政府成立由54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2007年10月24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发委)任命代总理吴登盛为政府新总理。根据电台广播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声明,吴登盛担任的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的职务由国防部军需署署长丁昂敏吴中将接任。

2007年12月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内比都召开首次会议,新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2008年2月9日,缅政府宣布5月举行新宪法全民公决,2010年举行全国多党民主制大选。

2008年2月19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宣布完成新宪法草案起草工作。

2008年5月,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举行,全国投票率为98.12%,其中92.48%的选民投了赞成票,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

2008年5月3日,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袭击仰光等人口稠密城市,造成至少13万人死亡。

2010年3月9日,缅甸官方报纸全文刊登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的《联邦选举委员会法》。

2010年10月21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法令,正式启用新宪法确定的新国旗和新国徽。并把国名缅甸联邦改为缅甸联邦共和国。

2010年11月7日,缅甸依据新宪法举行20年来的首次多党制全国议会大选,这是缅甸七点民主路线图的第五步,也是实现从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转型的一次重要选举,共有37个政党的3000多名候选人和82名独立候选人参选。大选选举出联邦和省、邦各级议会代表,联邦议会由上院民族院(224席)和下院人民院(440席)组成,然后计划再选举出总统、副总统,组成新政府。其后,军人政府向新政府移交国家权力。 由于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未能参选,所以这次选举在国内外备受批评,被指普遍存在舞弊行为。根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举结果,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简称“巩发党”)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其当选议员约占全部当选议员的76.4%,其中人民院占79.7%,民族院占76.8%,在人民院、民族院分别获得259席与129席成为第一大党。

2011年,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权力移交新政府。

2011年1月31日,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在首都内比都举行首次会议,分别选举了新议长。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吴瑞曼在人民院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人民院议长,文化部长吴钦昂敏在民族院第一次会议上当选民族院议长。各省邦议会也选举产生了各自的议长。

缅甸鼎盛时期(缅甸历史沿革)(4)

缅甸

2011年2月4日,缅甸国会选出吴登盛为缅甸总统。为缅甸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2011年3月30日,缅甸军人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和副主席貌埃退位,下令解散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军人政府),将政权移交新政府。

2011年4月4日,缅甸官方正式宣布,统治国家将近20年的强人丹瑞已卸下军事领导人的职位。

2011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解除对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网站的封锁,象征缅甸进入网络自由时代。

2011年3月24日21时55分,缅甸东北部发生地震规模6.9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012年4月1日,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发布公告,在45个议会议席补选中,全国民主联盟最终获得了43席(联邦议会人民院37席、民族院4席共计41席,地方议会2席),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当选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员。

2012年5月,缅甸成立了以总统吴登盛为主席的缅甸联邦和平中央委员会和以副总统赛茂康为主席的缅甸联邦和平工作委员会,以期推动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和谈进程,争取实现国家的永久和平。

2012年8月20日,缅甸政府信息部在其官网宣布,即日起开始废除对所有缅甸当地出版部门的审查制度。[1]

2013年7月25日,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决议组成一个由109名议员参加的缅甸联邦议会宪法评估联合委员会,以便对2008年全民公决通过的缅甸宪法进行必要的修改。[2]

2013年11月15日,缅甸总统府网站报道,缅甸当天释放了69名政治犯,鉴于人道主义和给其参与建设国家机会的考虑,总统依法大赦这批政治犯。政治犯审查委员会正在继续审查工作,以便在2013年年底前释放全部政治犯。[3]

2018年3月28日,温敏在缅甸联邦议会选举中赢得选票超过半数将当选总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