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爷是道家什么人(城隍庙里的城隍)

城隍爷是道家什么人(城隍庙里的城隍)(1)

青海湟源城隍庙。(摄影/郑云峰)

解词│“城隍庙”里的“城隍”是尊什么神?

撰文│许晖

城隍庙是中国各地极为常见的道教庙宇,那么,这座庙里到底供的是一尊什么样的神?又为什么称作“城隍”的庙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我们先来看“城”和“隍”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区别何在。

《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释宫室》中解释说:“城,盛也,盛受国都也。”也就是说,“城”的作用是建立城墙,将百姓都“盛”在里面,以防备外敌的攻击。“城”的外面还要再加筑一道城墙,称之为“郭”,所谓“内城外郭”是也。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当木兰归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就是一直来到外城的城外迎接木兰。

此图出自明代藏书家王圻和儿子王思义合著的《三才图会》一书的“宫室卷”,题为《城图》。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城分为“内城外郭”,最外面则是护城河。

古人建城,一定要在城墙四周开挖护城的壕沟,挖成之后,未蓄水的称“隍”,蓄水的称“池”。“城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表示护城河里的水满满地围绕着城墙。只有护城河里蓄满了水,这座城才能称为“城池”,否则只能称为“城隍”。

“城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水庸”。周代的时候,农事收获完毕之后,要在岁末的十二月举行盛大的祭祀,合祭万物,称作“蜡(zhà)”。据《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天子之祭称“大蜡”,共祭祀八种神,分别为:

“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啬”指收获谷物,“先啬”指农耕的始祖神农氏,“司啬”指农神后稷,也就是周人的先祖。主祭先啬,从祭司啬,这是报答他们发明农业的恩德。

“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飨”是祭祀之意;“农”是官名,掌管农事之官;“畷(zhuì)”指田界相连接之处;在田界相连接的地方竖立表木,以示区分,这就叫“表畷”;还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邮亭屋宇等处所,供农官所处,以便督促农业生产,这就叫“邮表畷”;“禽兽”即指猫和虎之类的野兽,周代时猫尚未驯化,因此只食田鼠,虎则食野猪,田鼠和野猪都是危害农田的动物,因此要祭祀护田有功的猫和虎。

城隍爷是道家什么人(城隍庙里的城隍)(2)

此图出自东汉武梁祠画像石(拓片),左边的文字为:“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周易·系辞》中写道:“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这幅图中神农氏所使用的农具即为耒耜。关于耒耜,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有详细的辨析:“耒耜(lěi sì)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

“祭坊与水庸,事也。”“坊”指堤防,“水庸”即水沟。“庸”通“墉”,城墙,以之借指将水流围起来的沟渠。

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祭祀时念诵的祝辞。

综上所述,天子大蜡的八种神即为郑玄的注解所总结的:“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古人就是按照“水庸”的形制而建的“城隍”。“水”指护城河,即“隍”;“庸(墉)”即城墙。那么既然“无水曰隍”,而“水庸”明明有水,又为什么可称“隍”呢?这是因为古人造字,对事物的分类极细,但正如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所说:“有水无水之辨,乃析言之耳。若浑言之,隍亦有水之通名。”

城隍爷是道家什么人(城隍庙里的城隍)(3)

此图出自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刊刻的《历代古人像赞》,收录自伏羲至黄庭坚共88幅人物画像,不著绘画者姓名,“赞”由明朝宗室朱天然撰写。这幅图乃是后稷的画像和赞。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由以上可知,“城隍”本来指的是围绕城墙的护城河,至迟到南北朝时,“城隍”开始演变为护佑城池的自然神。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邵陵王萧纶竟然在郢州僭越称帝,于是“数有变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出”。又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梁大兵围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这两则史料证明,“城隍神”已经成为官家和民间共同祭祀的自然神。此后历代相沿,凡有城池处,必有城隍庙。宋代之后,城隍神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者名臣作为本地的城隍神加以祭祀。明代甚至还有京师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的四级封号。各地的城隍庙都有大规模的庙会,就起源于祭祀城隍神的活动,渐渐演变成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习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兰阇(qdlansh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