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的称呼有哪些(钱币的别名)

我国钱币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和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而宋代发行的纸币则比欧美国家早六七百年。由于钱币历史悠远,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别称和逸闻轶事。

青蚨 传说中的虫名。传说在南方有一种叫做青蚨的昆虫,形状和蝉相似。《太平御览》卷九五援引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中的记载“青蚨还钱”典故,称将青蚨血涂于钱上,其钱使用后都会再飞回来,反映出一种盼望钱财用之不竭的心理。后商家因用青蚨代指钱,以取个吉利。此典故于晋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类似描述。

布泉 此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文献是《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汉郑玄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币。战国时期称钱为“泉”。该称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统一币制后的秦半两钱币,外圆内方,含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钱又与“泉”音近,所以集币者以“泉友”相称,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孔方 又称孔方兄,系对钱的戏谑称呼。旧时铜钱圆形方孔,钱(錢)字又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谑称孔方兄。语出晋鲁褒的《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其亲友们便渐渐疏远起来,世态炎凉让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语体怪异的《戏呈孔毅父》诗,首联即是“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意即我被降职后,只有无庸俗相的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而钱则与我绝交了。“食肉相”用班超典故,即指做大官,语含讥诮。由于此诗影响甚大,“孔方兄”这个“钱”的谑称流传愈加广泛。

货泉 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錢)字含“金、刀(戈)”偏旁,而“刘”(劉)字也含有“金、刀”,王莽便下令改称钱为“货泉”。

白水真人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前曾被王莽多次追杀,东躲西藏,十分狼狈。尽管他吃过王莽不少苦头,但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却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缘因王莽货泉钱文的篆书独具特色,而“货泉”中的“泉”字,又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貨)字类似“真人”二字。刘秀当初起兵南阳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的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阿堵物 典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很多铜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无法下床,急得连声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意即“拿开这个东西”。此事传开,“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有诗句:“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

没奈何 旧指特大银锭,已难以动用。 这种称呼来源于宋洪迈《夷坚支志》,南宋张俊,早期是抗金名将,后投靠秦桧,参与构陷岳飞冤案。张俊生性贪婪,大肆兼并土地,疯狂敛财,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又将粮食高价出售,暴利聚钱。但钱多却担心遇上盗贼,张俊就挖空心思,把家中银子每一千两熔成一个大银球,光滑沉重,不易搬动,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

邓通 原为人名,西汉时曾一度作为钱的别称。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一次,著名的相士许负给邓通算命,断言邓通“当贫饿死”。汉文帝却很不以为然,就特意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还赋予邓通自行开矿铸钱的特权。邓通在铸钱方面很下功夫,“邓通钱”精工细作,质地精良,深受流通领域人们的喜爱,因而邓通钱遍布全国,本人也富甲天下,“邓通”就成了钱的别称。谁知世事难料,汉文帝死后,铜矿被汉景帝收回,邓通变得穷困潦倒,最终竟饿死街头。其结局看似与相士语言巧合,实则是其必然下场。试想如果有人操纵了国家的金融体系,任何一个统治者也不会容忍。

王者 钱的别称。典出唐李亢《独异志》卷中:“ 唐 富人 王元宝 ,玄宗问其家财多少?曰:‘臣请以一缣(一种丝织的细绢)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时人谓钱为‘王者’,以有‘元宝’字也。” 一缣即一匹绢,南山是终南山,王元宝称,就是用绢系完南山的树,家中的绢也尚未用完。唐代衡量财富除金银珠宝和土地之外,拥有绢帛的数量也是重要的标准。当时一匹绢可换十石粟米。王元宝,原名王二狗,唐朝开元年间人,靠贩运琉璃发家,琉璃在唐代是非常稀有的珍贵建筑材料和装饰品,二狗经营琉璃,利润丰厚,聚财无数,富可敌国。二狗暴富后遂改名为王元宝。

鹅眼 或称“鸡目钱”,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载:“梁末丧乱,铁钱不行,民间私用鹅眼钱。甲子,改铸五铢钱,一当鹅眼之十。”南朝宋沈庆通私铸的钱,品相薄劣,一千钱串起来长不满三寸,被称为鹅眼钱。

钱币的称呼有哪些(钱币的别名)(1)

盘缠 借指金钱。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袋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腰带里(如果带钱多则包裹于行李内),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类似今天的“腰包”,故称“盘缠”,这样既不易遗失,又不会露财。所以,如果说人富有,往往以“腰缠万贯”形容。

铜臭 本义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特指钱。

不动尊 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坐不动,故称钱为“不动尊”。宋代陶彀 《清异录》载:“郎君家库里有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

旧时钱多为铜铸,民间有称钱为“铜”的。俗语 “宁说千句话,不舍一文铜”,即是说人吝啬。

钞票 其名称起源于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发行纸币“交子”后,金代于公元1154年也发行了纸币,称为 “交钞”。交钞是金代盛行的流通券,流通时间大约有80年,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小钞。现代人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即由此而来。

赤仄 古代的铜钱在轻重和厚薄上都不太统一,有的奸商就把厚的铜钱用锉刀锉小锉薄,锉下来的铜料再重新铸造铜钱。为防止这种行为,汉武帝下令铸造了一种外沿为赤铜的钱币,《史记·平准书》称之为“赤侧”,《汉书·食货志》称之为“赤仄”。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有诗云:“不恨囊中无赤仄,且欣案上有《黄庭》”。

错刀 王莽代汉建立新朝之后,于公元7年仿先秦货币,“托古改制”铸造了新的铜钱,称为“错刀”。“错刀”是一种刀币,“错”是镶嵌的意思,在“错刀”刻字凹下的地方填充黄金,字面与钱面平齐,就是“金错刀”。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平”是“值”的意思,表示一枚刀币价值五千钱。

历来文人墨客与高雅之士皆以言钱为俗,惟金错刀例外。历代文人为之吟诗作赋,又以此作为词牌,南唐后主李煜还首创金错刀体书法,别具一格。最早在诗中写到金错刀的是东汉张衡:“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以琼瑶”,后来杜甫、韩愈等诗中都有关于“金错刀”的吟咏。五代钱昭度的诗句“荷花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钱币的称呼有哪些(钱币的别名)(2)

金错刀作为西汉末年一种重要的大额货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使用时间短,存世稀少,艺术价值极高,是历代文人雅士及泉藏家梦寐以求的极品,因而弥足珍贵。金错刀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双金属货币,比西方早一千八百余年。王莽被泉家誉为“铸钱第一好手”,所铸钱与后来宋徽宗、金章宗时期所铸的货币,被人称为“钱法三绝”。

上清童子 其名称出自《博异志》中记载的神话传说:唐朝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在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的人求见,两人谈得很是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但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次日,童子又来拜访,岑派人暗中跟踪,发现童子在墙角处消失,他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见有一座古墓,墓中只有铜钱一枚,别无长物。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钱的化身。于是唐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金石一》中,也有“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的记载。

黄白之物 代指黄金和白银。古人耻于直接谈钱,常用代词表示。

袁大头 民国初年,因发行的银币上有袁世凯头像,钱就被称为“袁大头”。

黄鱼 是以前中国对金条称谓的“隐语”,特流行于黑市与行帮圈内。1946年末,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开始铸造金条,铸成后,即陆续交中央银行空运到各地备用,以供民众兑换。主要规格分为十两一根(旧制1斤16两,1两=31.25克)和1两一根的金条,旧时上海俗称十两重的金条为“大黄鱼”,一两重的金条为“小黄鱼”。此外,金条还有五钱、二两、三两、五两数种。

硬通货 一般指国际信用较好、币值稳定、汇率坚挺的货币,人们习惯称其为硬通货。

大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10元面额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故十元券又被称为“大团结”。

(资料来源于网络, 路志宏 马守国辑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