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庞士元什么时候死的(凤雏庞士元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

庞统从刘备酝酿进川开始,就撺掇刘备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地夺取西川。他曾经给刘备出过上、中、下三策。

上策:上来二话不说,直接刺杀刘璋。

刘备应刘璋的邀请进川抵抗张鲁。传说张鲁有野心进去西川,其实这是张松的谣言,刘璋信以为真,就接受张松的建议,邀请刘备进川帮助抵抗张鲁。刘备得以带兵进川。

凤雏庞士元什么时候死的(凤雏庞士元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1)

刘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往西川,刘璋就觉得:人家大老远来帮忙,怎么着也得去迎接一下啊,就亲自带着钱粮到涪城去迎接刘备,并举行了欢迎宴会。

庞统的上策就是在涪城的欢迎宴会上刺杀刘璋,然后直接进成都接管益州。并反复强调这也是法正、张松等的意思。刘备表示坚决不同意。我也觉得庞统此计不是上策。杀了刘璋就可以占领益州?有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如果杀了刘璋,益州就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就很容易攻取。其实啊不然,刘璋虽然没有大志,但是为人尚且宽容平和,很得地方民心。杀了刘璋就会引起一些地方势力的拼死敌抗,反而会延缓入川进程。刘备也会因为刺杀刘璋而失信于天下,就有可能遭到很多大大小小军阀名正言顺地讨伐。像严颜、马超这样的大将就不可能顺顺利利地投降过来。如果谁杀了对方,就可以得到对方的一切和地盘,那是不是也太容易了?这符合逻辑吗?如果是这样的逻辑,那曹操杀了汉献帝就立即可以得到整个东汉的天下,是不是?

凤雏庞士元什么时候死的(凤雏庞士元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2)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能攻取西川,是很多合力的结果,而不单纯是刘璋的暗弱昏聩。如果刘备以帮忙的名义进川,却刚一入境,就杀了人家老大,这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这太不符合刘备的一贯作风了。

结果刘璋欢迎刘备的宴会成了“鸿门宴”。只不过,庞统一方反客为主,要刺杀人家东道主。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救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宴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手下诸将,见魏延舞剑宴前,又见阶下武士手按刀把,直视堂上,从事张任亦掣剑曰:“舞剑必须有对,某愿与魏将军同舞。”二人对舞于宴前。魏延目视刘封,封亦拔剑助舞。于是刘璝、冷苞、邓贤各掣剑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惊,急掣左右所佩之剑,立于席上叱曰:“吾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又非‘鸿门宴’上,何用舞剑?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命侍卫者尽去佩剑,众皆纷然下堂。

庞统是上策是三十六计中“擒贼擒王”之计。是好计不假,但是不适用于刘备进川。因为人家刘璋压根就不是,而是东道主。刘备当时跟刘璋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因此不适用此计。

庞统的中策:假道伐虢,擒杀涪城守将高怀和杨沛,然后进取西川。

假装要返回荆州,借道涪城,杀掉守将高怀和杨沛,打通荆州跟益州的通道,然后进取西川。

下策:返回荆州,然后整顿兵马,步步为营,攻占西川。

刘备已经进入益州境内,再返回去,似乎有点南辕北辙。

最后刘备觉得上策有点操之过急,又不符合道义;下策则太过缓慢,容易造成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就选择了中策。

刘备按照庞统的计策擒杀了高怀和杨沛,占领了涪城。在庆功宴会上,庞统对刘备说:

“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狡辩说:“

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你的话多么不合道理呀”

刘备因酒后失言,跟庞统产生了嫌隙。庞统因此心灰意冷,产生了死志。后来进一步攻取雒城的时候,庞统一马当先冲锋陷阵,被张任指挥伏兵乱箭射死。

庞统也是酒后失言,讽刺刘备是假仁假义。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自始至终,刘备在攻取西川的问题上都是想要一个圆满的结局。即:取得益州做根据地,但是要做到师出有名,要做的尽善尽美。诸葛亮也是要采取稳妥的措施,既要得到益州,又要得到益州的民心,安排好刘璋的出路。

就是庞统亟不可待地要攻取益州,出的上策也是不择手段。如今刘备采取折中方案,好戏刚刚开始,你就出言讥讽。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你出的主意么?难道一上来就杀了刘璋就是仁者之兵了?

凤雏庞士元什么时候死的(凤雏庞士元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3)

庞统积极地把刘备推向了攻取他人土地的境地,反过来又讽刺刘备是虚伪的仁者,为什么就不考虑刘备处境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刘备大半生处处碰壁的经历已经充分证明:仅靠仁义道德是不能得天下的。刘备为了自己的“仁义”一次次错失良机。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人从来没有一句埋怨和讽刺。他们只是扼腕叹息,继而就是对刘备的理解和安慰。这次是刘备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刘备不得不使用了非常手段。而积极推行者庞统却首先提出了批评和讽刺。这让刘备情何以堪?下一步有何去何从?

庞统的酒后失言,充分证明自己不是王佐之才。他在仕途上相当的不顺,是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才担任了刘备集团的军师,地位在诸位大将之上,仅次于诸葛亮。但是他却对刘备以“仁义”为武器,逐鹿中原的战略构思领会不深。

虽然刘备的仁义道德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也总比一些人做事一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要好的多。庞统的做法似乎不是为了帮助刘备打天下,而是以证明刘备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为目的。庞统的目的暴露无遗,所以他不死谁死?庞统的死告诉我们:

无论如何都要允许别人的思考和存在,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只有尽量去允许别人的存在,不以公式化、机械化的标准说话做事,人生才能游刃有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