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林地复绿方案(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

使用林地复绿方案(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1)

2023年4月28日,《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揭晓仪式。图/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供图

新京报讯 (记者肖隆平 实习生袁文倩)4月28日,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暨法典编纂研究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举行。来自实务界与理论界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环境法典编纂已有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围绕法典编纂相关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会议首先举行《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仪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新要求,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在中国法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自2017年起组织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大型项目,全国有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研究及其相关活动,该项目成果集结为“绿典之路”系列丛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现已完成“各国环境法典译丛”“中国环境法典研究文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辑丛”三个子系列第一阶段成果17部。

丛书总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环境法典编纂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只是是环境法典编纂路上的一个“逗号”。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始终坚持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的指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环境法典;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既研究中国法治环境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也研究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和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问题;始终坚持体系化思维,贯通环境法治建设的事理与法理;始终坚持国际视野,以国际通行的环境法语言讲好中国的环境法治故事,为世界贡献一部既有中国特色、又为世界提供新方案的环境法典。

使用林地复绿方案(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2)

2023年4月28日,《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展示。图/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相互促进,成果丰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认为,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编纂法典是深入贯彻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方式,是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介绍,夯实环境法典编纂的理论基础,凝聚学术共识,对于环境法典后续编纂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法治意义。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惩罚不是唯一目的,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最终目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发布了涉矿业权、林权,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21部,出台了依法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司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等司法文件17部,发布指导性案例36件、典型案例29批321件,织密织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认为,检察机关始终聚焦环境治理中的老大难题,持续攻坚针对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性难题,创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机制。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公益诉讼办案规则,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开展调研,制定出台公益诉讼和海洋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完善一体化的办理机制,探索异地管辖制度,推动建立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跨区化管辖制度机制。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贯通二十大报告的一个核心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重要表现就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这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个重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对编纂民法典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认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意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要科学定位,划定好各个领域的边界,妥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在随后的环节中,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等委办局政策法规司局负责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十余名嘉宾先后发言,对项目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已有研究澄清了环境法典编纂面临的诸多重大疑难问题,为编纂实践凝聚了共识、总结了经验、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框架;环境法典编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毋庸置疑,条件已经成熟,应当尽快启动正式编纂。专家们对其他相关领域的法典编纂以及法典编纂的原理、技术、方法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吴兴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