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1)

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釐王(釐(xī)同僖)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敗,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将领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懦怯无能的安釐王,听从段干子的建议,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2)

有个名叫苏代的,不赞成魏国的这种妥协政策。他是“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巳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 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入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 苏代的这段话,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就是“抱薪救火”这句成语的出处。它比喻这样的一种情况:要想消除祸害,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办法,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使祸害更加扩大和严重了。例如,《文子•精诚》 说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淮南子•主术训》说: “譬犹扬堁〔kè〕而弭〔mǐ〕尘,抱薪以救火也。”《汉书•董仲舒传》说:“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

“抱薪救火”,亦作“负薪救火”(负,动词,就是背),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韩非子•有度》说:“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说,张昭急入见孙权,曰:“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此外还有“泼油救火”、“披麻救火”的说法。《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董衡对魏将于禁说:“庞德原为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将军何不启知魏王,另换一人去?”又第一百二十回,中书丞 华覈〔hé〕启奏吴主孙皓:“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 炎必有吞吴之心。陛下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所谓“泼油救火”,企图救火而用油去泼火,这同“抱薪”或“负薪”以救火、 显然同样错误,其效果也显然同样适得其反。至于“披麻救火”,那是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的意思。

班荆道故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3)

“班荆道故”这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伍举和声子的一段记载:伍举,又名椒举〔椒jiāo〕,春秋时楚国大夫,他同蔡国大夫声子(即公孙归生)是好朋友。原来,伍举的父亲伍参同声子的父亲子朝,也是好朋友。

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王子牟受封于申(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县北),所以称为申公。申公犯了罪,偷偷逃跑了。当时有人造谣说: “申公子牟畏罪潜逃,是他女婿伍举通风报信,送他走的。”谣言这样一传,伍举不免害怕起来,因此赶快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

伍举在郑国,觉得还不可靠,准备再逃到晋国去。恰巧声子因公被派到晋国去,经过郑国,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见了伍举。他乡遇故知,双方都出乎意料,当然非常髙兴。 于是“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班,是铺设的意思; 荆,是荆条。因为郊外途中相遇,没有坐具,所以铺设荆条,席地而坐。并且,吃些东西,谈起过去互相交往的种种旧时情景来。这就是“班荆道故”这句成语的来历。人们形容老朋友途中相逢,不拘客套礼节,随便坐下,自由叙谈旧情,就叫“班荆道故”。

所谓“道故”,就是叙旧的意思。《史记•滑稽列传》 载: “淳于髡〔kūn〕曰:‘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欢然道故’。”道故,亦作“道旧”。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4)

再说伍举和声子在郑国城外,不期而遇,欣然叙谈。伍举谈了自己逃出楚国的原因、经过和今后的打算。声子听了, 很觉不平,便对伍举说:“你暂时且到晋国去住一个时期也好。我一定设法使你早日安返祖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事回蔡国去时,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即屈建)接见他,并向他了解晋国的一些情况,还问晋国大夫比起楚国来,哪一国的强? ” 声子答道:“晋国大夫有不少极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是从楚国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说:“晋国难道没有可供选拔的人才吗? ”声子说:“有也有,可是楚材还是多。”接着,声子列举了析公、雍子、子灵、贲皇〔贲féi〕 等几个投奔晋国的楚国人才,指出楚国因为内政腐败,不善用人,所以人才多跑到晋国去了;并且指出,楚国过去几次被晋国打得大败,都是由于这些人在为晋国设谋划策的缘故。子木听了,恍然大悟,不由得失声叫道:“啊呀,正是这样! ”声子趁此提出了伍举的事,认为那完全是忌妒他的人恶意造谣,竟又白白吓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子木当即下令,恢复伍举的名誉和爵位,派椒鸣(伍举的儿子)立刻动身到晋国去把伍举接回来。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句话,也有人说作“惟楚有材,晋实用之”。成语“楚材晋用”就是从这句话简化而来的,形容本国、本地、本单位的人才自己不会用,而任其外流,让外国、外地、外单位利用。

抱头鼠窜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5)

汉初,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奉命攻齐(今山东一带), 齐王田广向楚霸王项羽求援。项羽派龙且为将,领兵二十万去救,被韩信打败,龙且丧命,田广逃亡,齐地于是平定。 刘邦为利用韩信,封他为齐王,叫他继续进击楚军。这时,有个范阳人蒯通〔蒯kuǎi〕(范阳在今河北定兴)劝韩信背叛刘邦而自立。韩信说:“汉王待我优厚,我怎能忘恩负义? ” 蒯通说:“你太相信刘邦了,一定要上当吃亏的! ”据《汉书•蒯通传》载,蒯通还对韩信说了这样的话:“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yǎn)、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奉pěng,同“捧”。)“捧头鼠窜”,捧着脑袋,象老鼠似地乱窜,形容慌忙逃走的狼狈之状。

舍近求远负荆请罪典故(典故抱薪救火)(6)

常山王即张耳,成安君即陈馀,两人是同乡好友, 关系极为亲密。陈胜起义之初,张耳、陈馀分任起义军武臣将军的左右校尉,在黄河以北原赵国地区连打胜仗。后来张耳立了赵歌为赵王,以信都(在今河北邢台附近)为都城。因秦将章邯(hán)大军来攻,张耳和赵王逃往钜鹿(今河北巨鹿县),被包围。陈馀的部队驻守在钜鹿之北,兵少力弱,不敢与秦军作战。城中张耳着急,派张黡、陈释去催陈馀相救,陈馀不肯冒险硬拚。张黡、陈释自领五千人出战,全部牺牲。幸而项羽兵到,大败章邯,钜鹿才得解围。张耳恨陈馀不救,并怀疑张黡、陈释被陈馀所害,刎颈好友从此结怨。秦亡,项羽分立诸侯王时,立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为成安君。陈馀因爵位低于张耳,更加愤愤不平,便向齐王田荣借兵,袭击张耳,打得张耳捧头鼠窜,狼狈而逃。两年后,张耳和韩信大破赵军于井陉〔xíng〕时,陈馀为赵将,阵上被斩。

蒯通对韩信讲了这件旧事,然后又说刎颈之交的亲密好友都靠不住,你倘若以为刘邦决不会危害你,那就错了!”《宣和遗事•利集》所记北宋宦官童贯的一件旧事中, 也有“奉(捧)头鼠窜”一语。它说:宣和七年,金兵攻宋,掌握军政大权的童贯,正在太原,听到这个消息,急欲逃回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原帅张孝纯对他说:“你不能走!在此紧要时刻,你该指挥各路将士竭力抗敌才是!”童贯恼怒道:“咱受命宣抚,非守土之臣。朝廷叫你当帅是干什么的! ”张孝纯大笑,说:“平时你作多少威福,今日便乃畏怯如此。身为国家重臣,不能以身排难,但要奉头鼠窜,将有何面目见天下士乎? ”

南宋诗人陆游《闻虏酋遁归漠北》诗有两句道:“天威在上贼胆破,捧头鼠窜吁可哀!”

北宋文学家苏轼《拟侯公说〔shuì〕项羽辞》一文中说:“夫陆贾天下之辩士,我前日遗之,智穷词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

这一成语,现在一般都写作“抱头鼠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