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

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1)

叶永烈先生伉俪来上海图书馆

沪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间盛放的。

去年此时,上海图书馆年度展览——馆藏名家手稿展——正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叶永烈先生正处病重期间,但坚持与我保持着联系,是微信中响应速度最快、提供建议和意见最具体的一位作者。

国庆前夕他动了手术,后来病程进展之快,他与家人都始料未及。术后,他坚持为上海图书馆录制了两段语音说明,向读者介绍自己两部作品的手稿,后由上图制成二维码在展览和图录中供读者收听。

“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于2019年11月初开幕之时,我特意拍摄了展厅中叶永烈先生的展柜,在微信中与他分享,可是,所有发去的视频和文字都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2)

叶永烈手稿

听到“手稿”二字,他睁开了眼睛

2020年1月22日,上海图书馆领导赴长海医院重症监护室看望叶先生,为他送上展览图录。叶先生已气管插管,面容浮肿,几乎认不出来。叶老夫人轻轻唤他几次,眼皮和手指都无响应。她抱歉地对我们说“可能睡着了”。叶先生两位公子都在海外,每日都是叶老夫人杨惠芬女士陪伴在侧。长海医院为照顾她年迈体弱,出行不便,特在重症监护室底楼辟了一个房间供她和保姆暂住。她耳力欠佳,打电话和日常交流已较为困难,需要保姆在耳边大声转述友人的问候。

2017年9月30日,叶永烈先生伉俪携手来馆参观“叶永烈专藏”数字化工作,我为他们拍摄了合影。叶先生回家之后立即写了一篇《捐赠之后》,后来发表在《新民晚报》。他在文末写道:“从上海图书馆回来后,趁国庆长假,我又整理了10箱创作档案,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陈超馆长走近叶先生床边对他说:“您放心,您捐赠的手稿和档案资料我们一定会好好保存,不辜负您的信任。”话音刚落,叶先生竟抬起了眼皮,双目微睁,望向床边站着的陈超馆长和周德明副馆长,仿佛期待着他们再说些什么,又仿佛是依依不舍。叶老夫人惊喜地说:“他听见了,他听见了!他认得你们。”那专注的目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叶先生过世当天,老太太许久都接受不了这件事实,在微信中对我说:“谢谢。老叶现在还住在医院里,医生正全力以赴地抢救他。不知怎么外面却疯传他已过世,实在是误会。你们的诚意我和老叶领了,谢谢。”我怔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为好。四天之后,她再次来信:“老叶已经走了。人们为了安慰我,特地隐瞒了几天。纸是包不住火的,我终究明白了。我爱老叶,深深地爱!”

今天桂花香气如约而至,叶先生已溘然长逝。生前亲手交由上图保存的最后一批文献之目录还未及过目,他就匆匆离去。去年八月他最后一次入院之时,我知他心念此事,曾建议将文档送至病房,以便观后安心养病,他婉言谢绝,坚信自己可以很快病愈出院。后来文献目录已呈叶老夫人,但叶先生未能亲见,我深感自责。

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3)

叶永烈先生试听“叶永烈专藏”数字化工作成果

最后的时光,最后的录音

第一次向叶先生征询展品选择的意愿,是在2019年2月15日。一周后的2月21日,他发来了许多书信和手稿的照片,其中有华罗庚、流沙河、秦瘦鸥、夏鼐、苏步青等名家的书信,他表示“供手稿展用”。显然,这是花了许多时间精力从电脑中精挑细选的结果。他还专门重新撰写了个人简介。此后,我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可展出《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三部科普作品的手稿,他回应:“可否选代表作手稿?用《红色三部曲》或《‘四人帮’兴亡》《陈伯达传》《邓小平改变中国》《陈云传》等。”我略感意外,因为在许多读者心目中,最早接触和熟悉的叶先生作品或许是《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作品,在他自己心目中,称得上“代表作”的另有所属。他认为《红色的起点》手稿“极其珍贵”,并提及正在拍电影,将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影片。他亲自为这部作品的手稿撰写了说明:

《红色的起点》是在1988年开始创作的。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建党70周年献礼书。当时上海作协举办研讨会,受到党史专家及文学界的肯定。

此后《红色的起点》出了香港版、台湾版、英文版、法文版。

“红色的起点”成了中共一大的同义语,不断见诸报刊。

《红色的起点》不断再版、重印。仅最近三年,便加印18次。

作者从事电影编导多年。曾获电影百花奖(《红绿灯下》,任导演),获电影华表奖(任海峽两岸合拍《中华五千年》总编剧)。1976年任上海“文集内片”组组长兼导演,为病重的毛泽东拍摄近十部舞台纪录片。此后曾为上影写了剧本《大闹天宫》(张建亚导演)及《遵义会议》。上海电影节,中影公司举行《红色的起点》电影新闻发布会。作者叶永烈与著名导演田沁鑫应邀出席。电影将由中国电影公司搬上银幕。

这些都是叶先生在病床上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完成后,他还加了一句:“病中,简单答复。”

叶先生对书信展品的选择,有过多次建议。他指出其中一件高士其先生信“可能不是亲笔,而是秘书高仰之代笔”,建议“最好用亲笔信”;还指出我选择的秦瘦鸥先生信“如果附秦老师亲手所绘自家地图,更精彩”,赞赏“夏鼐那封毛笔信尤为珍贵”。在书信遴选告一段落之时,他忽然对我说:“我还有陈望道等书信,在我手术后出院,捐赠贵馆。”

2019年9月8日,他告诉我,要手术了。“这次病得不轻,手术在即。主要是一直忙于写作,延误了病情,直到病情严重,才住院六次”。他特别要求书信展出时“信封上的地址模糊化处理”。10月8日,我转达了上图馆领导的问候,他很快回了消息:“谢谢多次关心。在国庆节前夕,我动了大手术。手术难度高、复杂,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这次险些连生命都危险。”当时,手稿展览和图录中正在设计加入二维码内容,邀请手稿作者录音或录像,向读者介绍更多手稿及其背后的故事。因叶先生一向心系本次展览,我还是给他留言报告了工作进展。谁知才过了一天,他竟然用手机为《红色的起点》《“四人帮”兴亡》录制了两段语音介绍。每段都以“我是叶永烈,某某作品的作者”为开头。最后的两段录音里,他仍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即使说话明显无力,甚至气也有些接不上,但仍坚持向读者讲述作品创作背景,令人闻之肃然起敬。10月31日,我把所有定稿的文字图片发给他过目,他回答“谢谢”。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此后所有消息都没有了回音。

韩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并重

在遴选书信展品时,叶先生推荐了诸多人选,唯有一次对信的内容进行了评价:“韩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并重。”因叶先生提及时筹展已在最后制作阶段,图录书稿已开始修订校样,故最终没有加入。

近日,在研究工作中完整查阅了韩女士致叶先生的书信,其中写于1990年2月15日的一封,在此批捐赠的书信中时间最早,叶先生在这封信的文件夹中附了便笺,对手稿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逐页扫描”。叶先生已在《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中整理并公开此信内容,与书信原件相比,《历史的绝笔》中文字和段落略有删减和调整。既然叶先生明确表示希望此信原件展出,根据他对内容的判断和多年对韩女士的了解,此信是可以公开的。现将全信原文抄录如下。

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4)

韩致叶的第一封信

永烈:1990.2.15

谢谢你寄来的初稿,文笔流畅词句动人,不愧为当代名作家,今后我愿多多向你讨教学习。

教授认识我时已73岁,仙逝时是86岁。13年的恩爱岁月,虽然短了些,但留下了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回忆及一页留传的佳话和历史。我此生没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于爱河中,因为他永在我的心底。

一月四日(腊八)是他生日。我专程带来亲友们赶到北京为他庆祝冥诞,并想在内务部街为他焚些元宝,但文茜说那个小胡同内交通拥挤,不能随便点火,所以在文茜的住所楼下带了她的祖孙三代焚香参拜。另外留下一半金银纸钱给文茜,嘱她年底至庙里焚化给教授,过年时不知她照做没有?虽是“迷信”随俗了一些,但是不如此做法,我就是于心不忍。我们是患难夫妻(当时各方指责,简直是如临大难,那几个月两人精神上的刺激,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没钱过日子还苦!)有难同当,有福自然同享。他留下了《雅舍小品》的版权给我,我不能自己专享,所以每月坟上去二次,鲜花、小菜、甜食、金银及香烛,一定要带给他。人嘛!“得一知己,死而无憾”。除了夫妻之情,忘年之恋之外,我想我们是最知己的。世上找一善解人意的人已不大容易,能像我和他之间的“了解”“知心”,我看历代至今,没有多少对。现实是很残忍的!但我能忍。我心中有他,就有一股力量,我能忍许多女人所不能忍的痛苦!我想这就是“纯情”与“爱的力量”吧?从前在镜子上我写“世上没有真爱”,现在我拥有了真爱。那面镜子上的字,教授早已擦掉,房子也早转手了。

自上月14日回来,忙完了过年,就一直感冒至今。整天一个人二只猫,冷清寂寞不在话下!与在沪时和你见面时,你所看到我家的子子孙孙相聚情形,刚好成反比例。今后我会两头跑跑,过过寂静的日子,也过过热闹的日子。人生苦短,在我有限之年“云游四方”,多看看老友,也多认识几个新朋友。上次你提及的那几位我所崇敬的文人画家,我一定去拜访他们,当然少不了你作陪。

我将来会将新婚一年的日记,慢慢整理好,让你过目后,交由你发表。稿费尽量争取后,再做有益的花费。慈善家我不够格,我常常喜欢尽一点心意,为社会、为人类做一点事。虽然我从歌从影,当年为旧社会人士藐视,认为是“娱乐”“不成大器”!但我认为尽本能地做到,能给人健康的娱乐,有何不好?做人多苦,生下来就哭,死去时又哭,活在世上给人类一点快乐,是很可爱的。此行业除了有少数败类,多数的人,还是很高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好有坏,我不明白封建时代对影歌一行,何以那么不为尊重?直到我与教授结婚,人们的反对无非也是因为我“入错了行”。不过他们提起蒋教授的续弦下场其惨,那位女士却是一位中年的公务员,且恋爱多年才结婚的。他们的婚姻才是“盲目的恋爱”“了解的分手”!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人比人气死人”。我不懂为什么当年那般(班)文人雅士都会有俗气的想法!扯远了。纸到尽头该收笔了。忘记先向你请安呢。你和你的爱人都很健康快乐吧?从电话中听到甜美的声音,是她呢?还是女儿?代我问好,致崇高敬意。祝一切如意。

菁清

观书信原件和整理后的文字,感觉是全然不同的。整封信一气呵成,几乎没有改动。叶先生在《历史的绝笔》中形容它为“正儿八经”“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在给我的微信中则言简意赅地形容为“才情并重”。我更倾向于赞同后者。叶先生捐赠了多件韩女士来信原件,在去信时,则习惯衬一张复写纸自己留存。这些复写件叶先生也捐赠了部分。此外,还有数件韩女士致梁教授信的复印件。

韩女士十分珍视自己和梁教授的往来书信。当叶先生问她:“你们之间的往来信件,现在都保存着?”她回答:“一封也不缺。这是我们相爱的珍贵记录,我一直仔细地保存着。以后,我想在保险公司租个保险箱,永久保存这一批珍贵的信件。其中包括我们恋爱时写的情书,结婚后写的家书。”台湾《联合报》想选载梁教授的一部分情书,曾派了一位工作人员与她接洽,韩女士挑了二十来封信,随工作人员到《联合报》大楼,“她复印之后,我当场取回了原件。”(1990年11月24日晚叶永烈对韩菁清的访谈,收录于《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1991年10月出版,第7页、第4页)叶先生于1990年底编好了《梁实秋情书选》,当时编入了梁实秋情书八十封,韩菁清情书仅一封。他在1991年2月16日致韩女士的书信(上海图书馆藏,复写件)中写道:“教授的情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抄毕,列为重点书。江苏文艺出版社拟出手稿影印本(用原稿拍照直接制版),期待着与您签出版合同。只是这么一来,要用全部原稿——《联合报》发表过的情书的原稿,也盼带来。他们拟用书名《梁实秋情书真迹选》。如此这般,随着这些书的印行,会在大陆掀起教授的‘情书热’。”此“真迹选”目前暂未查到信息,不知最后是否出版。

梁实秋有哪些成就(追忆叶永烈附梁实秋夫人韩菁清致叶永烈的第一封信)(5)

此后,在叶先生的“再三动员”之下,1991年3月底,韩女士把梁教授情书“几乎全部带来了”,还带来了众多家书,而且终于“把一大叠她当年的情书原件”交到叶先生手中,表示“这些信,可供发表用。还有一些,我留下,以后再说”。

观叶先生捐赠上海图书馆的数件韩女士致梁教授信的复印件,除一件没有落款年份外,皆写于1978年,应系叶先生1990年底编成《梁实秋情书选》之后,韩女士所提供。叶先生在1991年4月23日回忆:“(1991年3月底)她带来的信件,都是用繁体汉字写的,而且是随手写在信纸上,必须经过誊抄,用简体汉字写在方格稿纸上,才能交厂排印。”(《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1991年10月出版,第669页)初步推测,韩女士带来的情书原件,经过了复印,由她在复印件上添加标题,列入备选。

韩女士在1990年8月24日的信中对叶先生说:“我千万也想不到在人情薄如纸的今天,能幸运地交上了你们贤伉俪这样的好友,使我觉得温暖尚存人间,同时也得到了你们在我精神上的支柱。在我还有生命里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一定多多和你们走动,并向你们多多学习增添福缘。”如今,写信人与收信人都已作古。叶先生生前的一件愿望,今已遵嘱完成。叶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在读者们的心中。

刘明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