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浇愁愁更愁

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漫游东鲁。

745年,李白漫游洛阳,在这里遇到了杜甫和高适,当时杜甫还是33岁的年轻人,高适也还没有发达。这三位大诗人一见如故,结伴游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有一天,李白和朋友在梁园饮酒,酒酣之际,在梁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梁园吟》,写完后就施施然地走了。

不久,有一个女子来游梁园,她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煜。宗氏读了墙壁上的《梁园吟》,立刻被李白的文采所折服。这时,梁园内的僧人看到白墙上题了李白的诗,漆黑一团,就要把它擦掉。宗氏连忙制止,并花了大价钱买下了这面墙壁,要僧人好好保管。这便是“千金买壁”的故事了。

李白当时正要动身游名山大川,求仙访道,听说此事,怦然心动。在杜甫与高适的撮合下,李白娶了宗氏为妻,这也是李白最后一位妻子。从此过上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浇愁愁更愁(1)

李白是一个家里呆不下的人,虽说是“十载客梁园”,但他是经常外出游历的。

753年,李白游历宣州,就是安徽宣城一带。客居宣州不久,遇到故人李云到了这里,但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为李云送行,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题目中的“校书”是官名,因为李云任校书郎。“叔云”是叔叔李云的意思,李云年长,李白呼之为叔,并非亲戚。

这首诗,李白用浓重的笔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倾注了愤懑之情,也表达了他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的内容虽写烦忧苦闷,却具有强烈、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写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浇愁愁更愁(2)

在这首诗中,李白的内心感情经历了骤升骤降的四次剧变。

起笔惆怅烦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开篇突兀,直抒胸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国势渐衰。“留”字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

笔锋一转,抒发豪情逸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描绘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一个“酣”字尽显示诗人的豁达气度与豪迈情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点题切题的句子,写主客双方。李云是题目中的“校书”,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而“蓬莱”指东汉藏书的东观,这是在赞美李云文章有汉代文风的刚健;“小谢”照应题目中的“谢脁楼”,李白极为推崇谢脁,并借以自况,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是进一步渲染主客双方的豪情逸兴。“览月”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把昂扬的情绪推向高潮,诗人意气风发,思绪飞扬,要飞天揽月,反映出李白想要超然世外,追求光明、高洁的理想世界。

可是现实是无情的,接下来诗人的感情发生了第三次变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思绪又跌落到现实,愁苦愈深。“抽刀断水”,愤激狂放;“举杯浇愁”,怨愤难平。显示出他极力抗争的性格,也反映出李白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变化是超脱苦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表明要超越现实,寻求解脱,退隐江湖,泛舟山水,充满叛逆与反抗精神。实则仍是无奈之举,是李白找不到摆脱苦闷的出路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情绪。

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内心情感的一次大释放。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李白的命运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浇愁愁更愁(3)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的温度# #以书之名# #天天古诗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