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粤东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粤东地区的先民史和文化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古潮州被称为南蛮和百粤,是古越族(闽越族)的住居地。但那时已有青铜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已渗透到这里。古潮州古墓出土屡有发现青铜文化和商周文化遗物。潮阳区和惠来县华湖镇出过铜甬钟,是庙堂礼乐器具,属西周文化。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1)

·

艺术特色

潮剧戏曲与潮州音乐

潮剧戏曲音乐作为潮州传统音乐的一部份,在这一时期对社会活和市民文化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能够汲取诸多外来剧种音乐精华,兼收并蓄,融化、演变、发展而臻于完善,从而使潮剧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使潮州传统音乐更趋于多元化的音乐结构,由此构成了潮州音乐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体系。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2)

·

从潮乐旋律音阶调式形态与秦腔音阶调式的对照中,也可看出彼此有着渊源关系,如音程结构、特性音程、特征音与其表情内涵略同,由于特殊性性音程关系产生调式交替自然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也有许多类同,如:以"变为宫"和以"闰为宫"、以"变宫为角"从而促使旋律调性的发展因素等。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3)

·

潮乐"活五"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燕乐音阶的血统,"重六"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雅东音阶的血统,"变、闰"二音的多义性也是具有燕乐音阶的特点。

魏晋隋唐之后,"柱促使弦哀",已经成为"秦筝"的一大显著特色。潮筝"急弦促柱"之法的沿用逐渐衍生"轻重三六"有演奏技法与秦腔楚调空弦散声和侧调空弦散声的"欢音"与"苦音"之调的变化,同出一辙。这又窥见潮乐从中原传统音乐承传的例证。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4)

·

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音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后者包括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经常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5)

·

潮乐的曲体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符合民族审美习惯。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音"的关系。乐律基本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但在七声音阶中,由于si音偏低,fa音偏高,常出现3/4全音和1/2半音,所谓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又越出了三分损益律的局限。由于某些音级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游移现象,旋法极讲究润饰和作韵,使调式色彩产生种种之变幻,令人回昧无穷。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6)

·

实际上起着类似调号的作用。这些调皆出自"二四谱"的易音变奏而得称,并各自体现特定的情绪气氛。相对而言,"轻六"表现轻松愉快,"重六"表现深情激越、"活五"表现缠绵悱恻、"轻三重六"表现幽闷思恋,"反线"表现逸畅谐趣。这些音符调式的变幻,也就是潮乐色彩变奏体现,极富表情意义,使调式加强对比变化,又巧妙支运用了综合调式性的表现手法,故形式独特的风格。

潮州音乐广东十大名曲(千年古乐潮州音乐)(7)

·

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给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