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丧葬风俗(文山市苗族青苗)

人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世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苗族人眼里,不论是出生还是死亡,都有一定的礼节,出生有出生礼,死亡有葬礼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各异,古希腊哲学家比克泰德曾经说过:“可怕的事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恐惧”[2]而苗族对死亡的理解是生命的轮回,是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化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这个更好的开始,要举办丧葬仪式,尊重死者,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便成了本民族的风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云南省文山州丧葬风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云南省文山州丧葬风俗(文山市苗族青苗)

云南省文山州丧葬风俗

第二章 文山市麻地村苗族(青苗)为何重视丧葬习俗

1. 为何重视丧葬习俗?

1.1 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

人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世界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苗族人眼里,不论是出生还是死亡,都有一定的礼节,出生有出生礼,死亡有葬礼。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各异,古希腊哲学家比克泰德曾经说过:“可怕的事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恐惧”[2]。而苗族对死亡的理解是生命的轮回,是从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化。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这个更好的开始,要举办丧葬仪式,尊重死者,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便成了本民族的风俗。

苗族人对生和死的认识,即生和死都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苗族认为老人去世应该是喜事,因为老人即将去世的时候,都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在世要承受很多的痛苦,而死去还得到了解脱。不仅自身得到解脱,还为后代减轻了很多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敲打牛皮鼓和吹芦笙来欢送死者,为了让死者更好的踏上一条新生的路程,苗族对丧葬习俗格外重视。

1.2 孝道观念

孝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即儿女不应违背父母和长辈的意愿,正是受这一传统美德的影响,苗族也很重视孝道观念。在丧葬过程中,其他民族为了孝敬死者,披麻戴孝,而苗族则是双手拿着三炷点燃的香,向死者跪拜,表示孝顺。女的负责哭丧和料理家务,男的负责向死者跪拜以及抬上山是搭桥给死者过等等,在这些环节上都向后代展示着,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把孝这一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麻地村对丧葬习俗尤为重视,甚至重于婚俗,结婚虽然是人生大事,但是它体现不出什么来,最多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爱,或者双方父母是否欢喜等。而丧葬习俗不一样,从丧葬习俗中可以看出来子女是否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对待老人的,这些都会在丧葬习俗中体现出来。如果在丧葬活动中,表现出懒懒散散,那么自己将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后的生活当中,不论做什么,别人都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在丧葬习俗中,以孝为先,做事认真仔细,不能盲目作秀,脚踏实地,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1.3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苗族重视丧葬习俗的重要体现,平日里我们似乎看不出苗族怎样体现团结的,但是,只要村里有人去世,就可以体现出来。不论自家有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前来丧家帮忙,如果村里有人去世,你不去参加的话,轮到你家的时候,也没人来参加。因为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可能安排到一些事,或者送礼的时候都是实名登记,哪家来了多少礼钱、送了什么花圈等等。

重视丧葬习俗,其实也就是换一种方式来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团结不仅仅表现在丧葬习俗方面,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举办丧葬仪式除了为死者送别,其次就是为了减轻丧家的负担。同时,增进邻里间的关系,促进本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本民族友好发展。

1.4 追根溯源

苗族不是文山的原住民,它是从其他地方迁徙来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苗族是从广东广西迁来文山,而另一种则认为苗族是从贵州经过广西再到文山,这些说法都没有依据,都是根据现在的苗族分布状况来认为的。苗族不论是从哪里迁徙来的,都带有自己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因此,重视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利于追根溯源。

2. 怎样传承苗族的丧葬习俗?

2.1 文字记载

通过书写的形式来传承苗族的丧葬习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承方式。由专门研究苗族文化的人撰写有关苗族丧葬习俗的内容,并将其保存下来,其中有研究价值的那些,可以供别人借鉴。文山苗族都自称为“蒙”[4],而“蒙”有不同的支系 ,不同的支系,生活习惯上相差不大,但是,在丧葬习俗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三个支系,分别是“青苗”、“花苗”、“白苗”,这三者的区别主要从服饰、头饰、说话的语调以及丧葬环节等方面入手。

花苗自称“蒙叟”,其服饰主要以黑色、蓝色为主,衣服和裙子绣有很多的花,颜色不怎么鲜艳,中年及以上的妇女头饰为一大个圆盘型,不穿珠子,均为布料。年轻人的服饰都随时代的潮流,如果爱美或者为了显身材,则会选择短裙苗族服饰,头饰大同小异。在说话的语调上,音调有高有低,起伏不定,花苗说吃饭为“闹蛮”,用青苗的语调读出来则是吃晚饭的意思。在丧葬习俗方面,花苗的指路和选芦笙师傅和青苗的不一样,花苗的芦笙师傅是谁会谁就上,不像青苗一样通过论辈分来选。比如说:一个村子里面只有一个人会吹芦笙,那么村子里遇到丧事,不用去请芦笙师傅,村子里的这位芦笙师傅会自己来,其他的和青苗相差不大。

白苗这一支系在贵州自称“蒙娄”[5],其服饰主要以黄色为主,以粉、蓝、紫、绿色为辅。头饰的话,不论男女,都用统一的头帕作为头饰。在文山白苗自称“蒙豆”,服饰主要以白色为主,全套都是白色的。头饰跟衣服配套,统一为白色,腰部都佩戴着围腰,白苗在讲话的时候经常在每一句话的后面加上“tia”的语气词,这里的“tia”不代表任何意思。在丧葬习俗方面,白苗每当有人去世,亲戚来送礼时要牵着一条狗来,随着年代的改变,现在都折算成钱,用钱来代替,免得远方的亲戚来做客还得从那么远的地方牵着狗来。各个支系的丧葬习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的丧葬习俗,各支系之间都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如遇到不懂得或者争议大的,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解释。

2.2 口头传述

在苗族的丧葬活动中,用口头阐述苗族丧葬习俗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人们的大脑不可能一下子就记住这么多的东西。只有受传者用心去记,多参加一些丧葬活动,才能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比如说:笔者的父亲在丧葬习俗这一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他教笔者在丧葬活动中,什么时候改做什么,该怎样做?如果不参与到其中去,那么最多也就是在口头传述过后记住一些,慢慢的就全部忘记了。丧事也不可能随时都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口头陈述的,还是史料记载的,都要好好的学习,这样,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才不会被遗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