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多指教谁被淘汰了(导演请指教镜头转向幕后)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杨乘虎

专业竞技类真人秀糅合了专业水准与竞技策略,给予观众了解不同行业面貌的窗口,是近年综艺中的重要品类。伴随着节目数量与体量的增长,专业竞技类真人秀也在迭代升级,或是主体范围的圈定,或是呈现方式的重构,竞技类综艺寻求着更细分的表达。近期播出的《导演请指教》,则在观众熟悉的影视行业中,将视线对准幕后的导演,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解读。

导演请多指教谁被淘汰了(导演请指教镜头转向幕后)(1)

多元描摹当代导演画像

在描摹“导演”这一群体的时候,节目寻求多元画像,以“竞技”作为节目的推动力,通过深挖作品背后蕴藏的导演故事,从而构建出多条平行的故事线。

节目选手既有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的科班新锐导演曾赠、德格娜,有演而优则导的包贝尔、吴镇宇、韩雪,同时还邀请到了资深导演关锦鹏。年轻导演的独特表达,成熟导演的纯熟技法,跨界导演的融会贯通——导演身份的不设限,给予节目多样化的视角。亲自示范导戏方法,意识流“灵感型”创作,对剧本的反复修改等多种工作场景被呈现于节目之中。在“导演”这一共同标签下,每个个体又分别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工作面貌。

在真人秀部分,相较于演技竞技类节目对“演”的聚焦,《导演请指教》将表现重点转向了“导”:聆听导演个人风格形成背后的故事,观察导演在沟通中激发出演员的能量。在纪实展现导演的工作时,挖掘这一职业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导演与演员的配合、制片人视角的统筹考量,也是对电影创作的真实折射。优秀作品的完成需要导演和演员激发出恰当的“化学反应”,也要借助制片人的力量更好地推进创作,完成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取舍、平衡。

节目在导演群体的大框架下,用差异性极大的个体进行内容填充,使得“导演”的定义更加丰满,也给予了与时俱进的表达。

表达的窗口,认知的碰撞

作为一档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讲故事”的能力仍是其核心。在考核导演综合能力的竞技设定下,节目试图用画面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画面是导演表达的第一窗口。在有限的时长内,既要清晰地表达主题,又要形成独特的记忆点,并让观众产生回味和思考,电影的剧情、运镜、构图、剪辑、调色、配乐等都是影响作品完整表达的重要因素。对此,《导演请指教》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

此外,该节目也在努力搭建一个文艺创作的对话场域,即在一个可以直接面对面沟通的空间,还原市场现有的产业结构,让涵盖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制片人、导演、影评人和观众登场,使得各方立场平等地碰撞交流。在这样的模式下,节目中有对画面设计的合理性、叙事的完整性与创新性等专业角度的分析;也有关于导演如何用画面与观众“沟通”、电影意图的正确传达等多个层面的探讨。理性与感性、商业或文艺,观影人从不同角度切入解读,由此呈现出一个多维评价体系。

观众获得更多表达空间;影评人运用专业要素解构作品;制片人从创作的全流程对作品加以评判。创作者、制片人、大众、专业鉴影人的相互“指教”,指向着不同的观影需求。《导演请指教》中,既有客观视听分析的“求同”,也不乏认知激烈碰撞的“存异”。节目直进式的表达方式,对多方的相互理解是有促进意义的,也为导演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导演请指教》揭开了导演的职业面纱,通过对导演的工作纪实,加深了观众对行业的了解,让有实力的导演被看见,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创作支持。导演的创作故事、竞技舞台让节目具有了更多可看性,插入其中的短片放映,也是电影化影像在另一形态媒介上的传播尝试。镜头转向幕后,导演被具象于台前。这样对准更细分的职业工种、更具专业度的竞技真人秀类型,是观众乐于看到的。(杨乘虎)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