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等级排列(佛教常用名称六度)

佛教的等级排列(佛教常用名称六度)(1)

西双版纳总佛寺

六 度

修习圣道的道,可分做自利道和利他道的两类。自利道是佛徒注重自己的进修,如修习三十七道品,都是偏重自利方面的,也叫“声闻道”;利他道是注重利济众生的道,即是“菩萨道”。什么是菩萨道?《楞严经》说:“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萨发心”。

菩萨发心修习的道在于六度,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一、布施

布施有三种,1)财施,分内财施与外财施。能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生命给人,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国城、财产的,叫做外财施。2)法施,以世间善法乐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的,叫做法施。3)无畏施,是精神力量的布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

二、持戒

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戒是止恶行善的意思。止恶是消极的工作,行善是积极的工作。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忍辱

忍辱,即由忍辱入解脱法门。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六度中的忍辱可分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四、精进

精进是勤劳不息的意思,但勤劳固是美德,倘用之不当,适成济恶的饰词。如勤劳而专为自我打算,甚至或专务害人,则虽勤劳,亦变成恶行。现在所说佛徒的勤劳,是不容有自私或害人的打算,而是在纯精无杂的善行上精益求精,进益求进,排除懒惰放逸自私伪饰的恶行,勤劳实践其他五度的功德。

五、禅定

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与“三摩地”的定义相通,故合名“禅定”,是梵华合称的名词。

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遇事才能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禅定可分为三种,即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

六、般若

“般若”,意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

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