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

我一直是个懒人加颜控,

所以喜欢多肉。

毕竟它比起其他植物而言

十分让人省心省时间,

而且关键是

人家长得好看啊!

相信以下三种小植物

也一定能戳中你的萌点

1

瓦苇植物

多肉植物虽然萌倒许多人,但它们大多需要长时间光照,让家中光线不好的朋友很着急。

那么,这里即将登场一位不需要那么强光照的多肉。而且目前它的走红程度大有赶超景天的势头哦。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2)

瓦苇属又叫十二卷属,属于独尾草科,原产于南非。南非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盛产多肉植物。在各种多肉植物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瓦苇独辟蹊径:它并不生长在其他多肉喜欢的阳光充足处,而是躲进灌木丛的树荫下或者巨石之间的缝隙里。这里阳光不强烈,其他多肉难以生存,于是瓦苇便成功地甩掉了竞争对手。

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它可以“放开手脚”来进化,甚至称得上是“爆发式进化”。至今人们已发现了数百种瓦苇类植物,并且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种。

为你开一扇窗

瓦苇可以粗略地分成硬叶系和软叶系两类。

硬叶系通过坚硬的叶片阻止水分蒸发,软叶系则把身体的大部分都缩进土里,避免被晒干。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3)

△硬叶系瓦苇没有“窗”,

而是用坚硬的表层保住体内水分。

但这样一来,软叶系怎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它有一个妙招:叶片顶端变成透明的“窗”结构,阳光能从这里照进位于地下的植株。正是这一扇扇“窗”,让软叶系瓦苇具有了独特的萌感,甚至会让人怀疑它是外星生物。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4)

△软叶系瓦苇的叶片顶端变成透明的“窗”结构,

让缩在地下的植株也能晒到太阳。

变色大法

瓦苇的颜色通常为绿色,但也有“斑锦变异”的个体会呈现出黄色、白色或者红色的变化。其实,普通品种通过人工调控,也能令叶子的颜色由绿转红。其中包括“高温红”和“低温红”两种情况。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5)

△高温红多为紫红色,是夏季休眠的表现。

一般进入夏季后,多数瓦苇会休眠,此时少浇水或者断水,可以让植物安全度过炎夏。水分变少,再加上每天3~4小时的阳光照射,你会发现植株会缩成球状外层的叶片会变成褐色。进入凉爽的秋季后,只要恢复正常给水,就能塑造出紫红色的叶片了。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6)

△强烈的光照配合特殊的温差和水分,

就能让叶片变成红色

养护方法

瓦苇最佳的生长温度为5-30℃,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多数品种都会进入休眠。所以最好在温度还没达到它们的临界点时,提前控水。比如,8月会达到35℃以上的高温,那么从6月中下旬开始就可以逐步控水甚至断水了。这样植物才能逐步适应,避免出现死伤。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7)

△这些“小崽”全都是一棵姬玉露在两年内繁殖出来的。

姬玉露迷你、强壮又便宜,推荐用它入门。

在凉爽的季节,瓦苇对于水的需求量比景天、仙人掌等多肉要大,基本上在干透之前就要浇下一次水了。

不过,每个家庭条件不同,还是要自己把握。瓦苇对于光照的要求相对较弱,东西向的窗台就可以满足,但不代表它不需要阳光,仅靠家居灯光是不行的哦。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8)

△透明的部分也太可爱了!

在种植软叶系瓦苇时,有一种有趣的养法——闷养,就是在植株上方罩一个透明的杯子,造成局部湿度升高,这样,植物就会长得又肥又壮,“窗”也会变得透明。不过,如果一罩好几个月,植物就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抵抗力会下降。而在炎热的夏天闷养,还会把瓦苇闷死。所以请选择冬、春两季来闷养,而且只有植株状态不好时才需要闷养,健康的个体是不用闷养的。

2

长生莲

长生草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在那里到处都是贫瘠的碎石,所以长生草的叶片变得肥厚多汁,以便储存宝贵的水和营养。山上寒风凛冽,所以整个植株紧缩成莲花状,避免被风吹断、吹干。

欧洲人见到这花朵一样的植物在山上傲然“盛开”,连冬天也不凋落,而且每年越长越多,于是认为它可以永生。长生草属的拉丁文属名“Sempervivum”就是由“simper(永远)”和“vivus(生存)”两个词组成的。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9)

欧洲老明星,中国小新贵

百年前,一些欧洲人就已经利用长生草来美化环境了,方法特别简单粗暴:将长生草从石缝里拔下来,扔到屋顶上,顽强的它就能在瓦片间扎根,然后逐渐繁殖,造出一片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们也关注到这种神奇的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有400余种园艺品种。除蓝色之外,彩虹中的每种颜色都能在生草不同的品种中见到,实在是异彩纷呈!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0)

△不同品种的长生草

在中国,虽然早就引进了长生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直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多肉玩家远赴欧洲考察,上传了一张张在国外花园中的长生草美图,国内爱好者纷纷“中毒”,才使得各种新鲜的长生草园艺品种传入国内。大家终于意识到,长生草原来可以这么美丽!

如何养好长生莲

土要透气:在野外,长生草生长在石缝里,因为它的根喜欢透气。所以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与蜂窝煤烧剩的碎渣等充分混合制成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所以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则小颗粒多一点。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1)

又晒又凉: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只有全天的太阳暴晒,但同时又有寒风阵阵。家庭栽培时,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在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窗外,能晒多久就晒多久。我的长生草每天能晒12个小时的太阳。这样的环境下,长生草会呈现出最美的颜色。

度夏和越冬: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时要避免它接触直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而是需要明亮的散射光。打个比方,阳光晒进屋里,地上投下了窗框的阴影,阴影里的光强就是“明亮的散射光”。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2)

另外夏天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内很热,水多了会把植物闷死。但长生草的叶片在多肉植物中算是比较薄的,长时间缺水也受不了,可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点水。如果你的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又住在特别潮湿的地区,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因为都挤在一起的话会不透风,容易腐烂。

长生草能耐受零下20℃左右的低温,因此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安全过冬。但在入冬前先放在室外一段时间,让它能逐步适应降温。如果突然从温暖的室内移至室外,植株会被冻死。南方若冬季多雨,还要注意避雨。

3

捕虫堇

这种植物其实比较特殊,因为实际上它并不是多肉,但是萌萌的外观足以令它匹敌群雄,甚至比多数多肉都要可爱。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3)

真假多肉

在网上买多肉植物,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事:有些店家会放出一张超级萌的“多肉”照片——莲座状的株形与一般的景天科多肉一样,但叶片是半透明的,晶莹闪亮,还特别迷你。但下单收到货后一看,却只是普通的多肉,和图片完全不符。

原来这是无良店家的伎俩,用一种类似多肉的植物照片骗你的钱。能让人一眼就“中毒”、心甘情愿掏钱的到底是什么植物呢?其实它是一类食虫植物——捕虫堇。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4)

捕虫小能手

捕虫堇属于狸藻科捕虫堇属。叶片层叠生长,就像一朵莲花,和景天科多肉植物很像。但捕虫堇有个更萌的特点——叶片晶莹剔透。它叶片上密布短腺毛,每根毛尖上分泌出一滴黏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小虫无意中爬过,就会黏在上面,慢慢被捕虫堇消化吸收。

除了叶片可爱,捕虫堇的花朵也非常漂亮,长得很像堇菜的花,这也是它名叫“捕虫堇”的原因。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5)

△叶片上一粒粒的黏液,是捕虫堇抓虫的工具

你要是想养捕虫堇,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它捕不到虫也不会身体虚弱,所以不要刻意喂它大个儿的虫,容易腐烂变质。如果叶片上黏着太多虫影响美观,就用喷壶把虫冲掉。第二,捕虫堇只能抓到微型的虫子,如跳虫、小黑飞(蕈蚊)等,靠它把屋里的吸血蚊子灭掉就别想了。

养护方法

捕虫堇的种植毫无技术含量,花盆里放上种植土,把根埋进土里就行了。关键是选什么花盆、用什么土。

很多人喜欢买迷你盆来种多肉,但种了才发现,多肉在超小的盆里长势并不好,所以这些盆慢慢就被闲置了。捕虫堇一来,小盆终于又派上了用场——捕虫堇根系非常浅,只有1~3厘米深,最适合群植在广口的浅盆里了。

有了盆,就要有土,土以透气为主。可以用1/3的泥炭土掺上2/3的颗粒土(珍珠岩、赤玉土、桐生砂)。如果你家湿度大,全部用颗粒土也可以。然后就把买来的捕虫堇小心地种好,喷透水,放在明亮的窗台上吧!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6)

△爱丝捕虫堇长得最像景天科多肉植物

捕虫堇喜欢阳光,在春、秋、冬季,要尽量多晒太阳。夏天阳光太毒,就要进行部分遮阳,但也不能完全不晒太阳,最好放在东向窗台,让它接受中午之前的阳光,并在晚上充分补水。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7)

不知道萌系三小只有没有迷倒你呢

世上多肉千千万

顶可爱的占一半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喜欢的多肉植物!

—————————————

参考书目:

《掌中花园》

我没有很胖只是肉多(我没有胖嘟嘟只是)(18)

编辑 | Eureka

排版 | Eureka

— THE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