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

他亲历、见证、参与了

我国气象卫星研制的全过程

耕耘一生

只为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观测

他就是孟执中院士

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

就在昨天

这位一辈子都在为我们提供天气预报的爷爷

走了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1)

“养猪新村来了一群人”

1969年秋

中央向上海市下达了

研制运载火箭、技术试验卫星的任务

上海市立即调派精干力量

开始了这项代号为“七〇一”的工程

孟执中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上海

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2)

孟执中:我刚到的时候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台仪器。我们就住在村子里,农民在这里养猪,人们说我们这群人都住在“养猪新村”里。

他曾参与“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中国成为了

当时世界上第五个

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3)

孟执中

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计算机系统的

主要建造人

“出了这么大的篓子,真想从塔架上跳下去。”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4)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

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

成功将风云一号卫星

送入了900千米的太空

当从遥远的地面观测站

传来“跟踪正常,太阳帆板打开!的消息时

孟执中和全体队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5)

然而,三天前的经历

对于孟院士领衔的团队而言

却是一生难以忘怀

由于在实验中

遥测使用MOS电路突然产生闩锁

遥测工作戛然而止

这让所有参与实验的人

都为三天后的发射

捏了一把汗

孟执中:出这么大的篓子,我感到羞愧。当时确实有个冲动,跳下这个塔架算了。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6)

在塔架展开后

孟执中和同事们立即展开测试

大家在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7)四五十米高、二十几平米的平台上

摆了示波器、电压表等各种仪器查找原因

直至找到故障原因才离开

此时已是第二天清晨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8)

风云一号A星首幅图像

“我们不怕失败,但不能忘记失败。”

对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孟执中来说

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

“我们不怕失败,但不能忘记失败。”

孟执中带领大家

在安全性和质量观上做文章

这成为他和他的团队的一种习惯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9)

孟执中:一个是性能,卫星能不能够满足用户提出的技术要求。二是可靠性,安全性,要把质量和可靠性的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没有一个结果,我是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10)1994年1月

已近花甲之年的孟执中

继续领导风云一号C星的研制工作

在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

说了这样一段话

孟执中:我到今年年底正好60周岁了,有不少亲友和同事对我讲,年纪大了,以后的日子应该是少操心,多养神。但我想,风云一号卫星的运行寿命还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总要对国家、人民、对支持我们干这项事业的人们有个圆满的交代。没有一个结果,我是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

经过五年的努力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11)1999年5月10日上午9时33分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托举着风云一号C星飞向太空

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他用六年时间见证自己的奇迹(他风云)(12)

风云一号C星首幅图像,首幅图云系与青藏高原积雪形成一条腾飞的巨龙,蔚为壮观。

这是一颗稳定可靠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是中国气象卫星应用上的里程碑

他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2008年5月27日11时33分

风云三号首发星成功发射升空

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奖时

孟执中为了鼓励年轻后辈

毅然将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

孟执中: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大,我想鼓励青年同志,让他们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让给他们更合适。

少年勤学

青年担纲

你是国家的栋梁

“风云”际会

书写航天传奇

致敬!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光明日报、上海航天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