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历史传统名村(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

编者按: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已有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名录,实施了挂牌保护,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多方努力下,承载着无数人乡愁记忆的传统村落越来越受社会各界重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即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特开设“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专栏,邀请山西省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大智从人文视角为您讲述当地7个“中国传统村落”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女皇故里,南徐传奇

江苏省历史传统名村(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1)

全国有不少叫南徐的村子,而山西省文水县的南徐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故里。沿307国道从县城北行五公里,出现一段宫灯式路灯,一座石雕门楼横梁上“则天故里”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横梁上方塑有一条走龙。这里就是武则天的家乡文水县南徐村。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名录。

南徐村米姓人家居多,最初村里有米家四兄弟,米庆、米泰、米汉、米浩,经过沧桑变迁,世代繁衍,现在南徐村3100人口中,有近一半姓米。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南徐村南就有这么一座建筑特别考究的的门楼。门楼顶部有双层挑檐,砖雕花栏,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整个门楼壮观雄浑,翘脊飞檐,画梁赤柱,玲珑剔透。青色鱼鳞瓦,排列有序,建筑工艺精良。圆拱形大门前,石条、石鼓成双成对。进门来是三进院,满院古色古香的住宅。院中甬路相衔,两座垂花门楼,上书“松竹秀”“敦伦处”,院落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园锦簇,剔透玲珑。

垂花门是古代汉族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楼。门槛内外两侧的门枕石安装着厚重的门扇。在这个精致的三进门四合院已经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米家先辈米国珍走西口、下江南,在包头八沟做着南方的茶叶和北方的皮货生意,给后人留下了这处为米家光宗耀祖的大宅院,这里至今还住着米家两代后人。宅院的西面是原来的后花园,现在种着一些蔬菜,还有一片草莓。

红军将领米家农1922年5月9日就生在这里。米家农是米国珍同胞兄弟米国宝的孙子,他先后在文水县和太原成成中学读书,并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延安抗大四期二大队四队学习。先后任冀晋纵队第3旅7团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第22师65团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政治部主任、空军第23师政委、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政委。

在这座大宅院周边,有几座米家古院落,看得出,这里曾是古村落的中心。其中南面一座两进式的四合院,院前原来是一个花园,而后便是漂亮的垂花门楼,门匾上书“谦光第”,这里是米育英的住宅。米育英不仅当过南徐村的村长,还当过文水县的县长。沟口的五眼桥、文峪河的固河堰就是他当县长时修建的。

历史上,太原府和汾州府之间的官道就从南徐村的五道爷街通过,南徐村还设有“茶房”。大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南徐村建立茶房碑记》载:“大陵城北十里许有南徐村。村之东从南亘北为通衢,旅人络绎不断。行至此停驿,入茶房而饮也。建此房者谁?僧了义也。僧同纠首武州等共建此房,故大济于行人,使行人得饮此以解烦渴也。当困人天气火云拂空征夫奔疲挥汗如雨,入斯房也,则顿爽心脾,炎热不知,如入清凉者矣。乃暑退寒来雨雪霏霏,行旅冲冻堕指烈膚,入此房也,则有兰汤温馥四体欲舒,不苦严寒,如被春风者矣。”碑阴悉载输财姓名264个。由此可见,当时南徐茶房在官方驿道的重要作用。

五道爷街上有株古槐,树的主干在官道东,而树冠却爬到了官道西,仿佛给古道撑起了个凉棚,村里人称之为“爬脖子槐树”。这里也是村里看红火、闹票儿的地方。树旁有个吉祥寺,东有鼓楼,西有钟楼。吉祥寺再往东是姑姑庵。村里还有文昌庙、关公庙、马王爷观等寺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棵爬脖子槐树和村里的这些寺庙一起消失了,只有则天庙完好地保存下来。

江苏省历史传统名村(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2)

武皇群锣是流传在女皇武则天故里文水县南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和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后荣归故里,全村父老十分高兴,每逢听到开道锣声尤其感到荣幸。一致认为响亮的锣声就是吉祥的福音,是村里永享太平的象征。从此,南徐村里传统的混秧歌乐器中增添了筛锣、马锣等民乐。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据说南徐人还敲着锣打着鼓到长安参加了庆典活动,并受到女皇的接见。打那以后,人们对乐器中的各种锣都产生了兴趣,有了特殊的感情,也逐步形成了南徐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武皇群锣”。

“武皇群锣”最得意的乐器是:云锣、筛锣(又称开道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70余面,故名叫群锣。同时还配有大鼓、大镲;小鼓、小镲以及旋子等民乐。武皇群锣演奏时将大锣小锣,大小鼓,大小镲及旋子等乐器融为一体,队形、乐器声变化不断,美观好听。演奏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群锣队,一部分是锣鼓队,统称武皇群锣队,两队人员需分则分,需合则合,威武动听,令人喜爱。表演风格充分展现了华夏文明,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南徐村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们收集整理的“女皇群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宽阔的文化大街上,白墙黛瓦,墙上是各种文字与图案,内容有南徐村简介、村规民约、美丽乡村建设等。硬化的街道旁,有体育锻炼器材,有村民休息的凉亭。文化街对面,便是则天庙。

江苏省历史传统名村(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3)

走进则天庙,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

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始建在唐天宝七年( 747)之前,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

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近千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栱作双昂,造型奇特。在营造方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梁架、斗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殿内神龛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

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装饰彩绘富丽,内奉则天圣母像。前部斗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雕像的台基正面有宋庆龄的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周皇帝武则天之父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的曾祖父武居常,北齐镇远将军;祖父武俭,北周永昌王洛议参将;父亲武华,隋朝东都丞。隋朝年间,武士彟经销木材致富,后成为鹰扬府队正。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资助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授大将军府铠曹参军,然后随李世民军平定长安。唐朝建立后,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历任豫州、利州和荆州都督,任内治民有方,得到李世民嘉奖。贞观九年(635年),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李世民赐谥号为定。武士彟先后娶相里氏、荣国夫人杨氏,后者生下武则天。武则天受封皇后以后,武士彟先后被追赠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改谥忠孝。武则天称帝后,追谥武士彟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庙号太祖。唐玄宗先天年间,削除帝号,降封太原郡王。

史载,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武士彟悲痛而死,武则天随母杨氏回文水葬父。660年,已经被立为皇后的武则天回并州省亲。“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诏:‘并州妇人年八十以上,绵版授郡君。’”不但“亲戚故旧邻里”都有赏赐,全州80岁以上的妇女都被封为“郡君”。依唐代制度,只有四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和妻子才能获此封号。690年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很快,就改并州文水县为武兴县,并且效仿汉高祖刘邦对待家乡丰沛的做法,永远免除文水百姓的徭役。武则天对家乡人真可谓恩高义厚。

在南徐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 ,所以武则天庙一度时期也称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

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江苏省历史传统名村(作家眼里的传统村落)(4)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碑记》记述了重修则天水母古庙之事:“文邑城北南徐村有则天水母古庙一所,当日创建之意或亦犹是歟!但观其庙貌之巍峨,形势之雅俊,山环水绕,卓卓乎诚可欣而可羡也!至于宝殿之伟壮宏模,异秀奇巧,尤属可攀而可赏。历世相传,此庙所作非同他比,乃系鲁班显灵是以刻桷丹楹,有如是鸾伸鹤翔之妙耳。……”

则天庙两侧,安放有两座巨大的唐代石狮,通高4.56米,重20余吨。原来是2011年村民施工时,在村东地下13米出土的。两座石狮一南一北,相隔60米,坐西面东。石狮为蹲式,神态威武,具有唐陵石狮的明显特征。据专家认证,这对石狮是武则天父亲武士彟陵墓—昊陵的石狮。

人们按照“因山作墓,穿足容棺”的史料记载将昊陵和攀龙台碑的位置设定在西山脚下。南徐村东,有许多耕地名与昊陵有关,北陵地、南陵地、碑房地、石柱地、马圈、神头会等。也许通过这些古老原始的地名,给昊陵的位置一些启示。

历史上,南徐武氏家族人才辈出。武甄,字平一,初唐进士,通春秋,工文辞。武后时隐居嵩山,中宗复位,初为起居舍人,后拜修文馆学士。玄宗初贬为苏州参军,徙金坛令。著有《景龙文馆记》。武元衡,字伯苍,唐建中四年进士,初为华原知县、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贞元二十年,德宗钦其才,擢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西川节度使,主持讨伐藩镇,被河北藩镇遣刺客射杀。赠司徒,谥忠愍。武儒衡,谏议大夫。

远远望去,在村东原来官道旁,又长出了几株高大的柳树和一棵挺拔的槐树,看上去虽然年代不算太长,但枝繁叶茂,树干通天。

作者简介:梁大智,山西文水人,法律专业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理事,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党委书记、共青团文水县委书记、柳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吕梁市农机局局长,现供职于吕梁市文联。

编 辑:张 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