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氢钢的冶炼(我国低活化钢研究走在前列)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日前,该院核能安全所黄群英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相关团队,在国际核材料领域期刊《核材料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国在低活化钢成分设计、抗辐照与力学性能优化、加工成型技术、标准化建设及工程化认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并介绍了我国低活化钢的发展与测试策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低氢钢的冶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低氢钢的冶炼(我国低活化钢研究走在前列)

低氢钢的冶炼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日前,该院核能安全所黄群英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相关团队,在国际核材料领域期刊《核材料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国在低活化钢成分设计、抗辐照与力学性能优化、加工成型技术、标准化建设及工程化认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并介绍了我国低活化钢的发展与测试策略。

国际热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是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工程化应用的关键一步。该计划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ITER实验包层模块(TBM)是验证核聚变能提取与实现聚变原料氚增殖与自持的关键核心部件,它将承受高能中子辐照、高热流冲击以及复杂电磁与机械载荷等综合作用,服役环境十分苛刻,这对结构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低活化钢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活化、抗辐照以及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等,被选为ITER实验包层模块的首选结构材料。鉴于黄群英研究员及相关研发团队在中国低活化钢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发挥的引领性作用,其受邀在第二十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ICFRM-20)作中国低活化钢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

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ITER实验包层模块的顺利研制奠定了良好的材料与技术基础,也将为我国聚变堆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

来源: 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