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起点具体位置(丝绸之路之起点)

这么久来更新,是因为时间都用在找李希霍芬德文原版的内容了,在此要感谢《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一书的作者、中山大学刘文锁教授提供的资料,感谢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尊重历史的学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丝绸之路起点具体位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丝绸之路起点具体位置(丝绸之路之起点)

丝绸之路起点具体位置

这么久来更新,是因为时间都用在找李希霍芬德文原版的内容了,在此要感谢《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一书的作者、中山大学刘文锁教授提供的资料,感谢!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尊重历史的学者!

下图丝绸之路重要文献资料库德国目录:划框处为李希霍芬《中国》五卷德文版:

丝绸之路的问题,绕不开3点:

丝绸之路的定义者观点;

我国官方观点;

国际上的观点;

下面分别阐述:

1. 丝绸之路定义者李希霍芬的观点,这个在 @谷水西 的回答中说的很详细了;我做如下补充:

首先,说明, @猫眼 所做的回答中,关于李希霍芬原著的第一卷489页中的那个1/3页截图,并不是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地方。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是在其著作《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一书第一卷的第506-507页。将丝绸之路概括为了4条路线,而李希霍芬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特指从秦尼(河南府)到大夏(巴克特里亚)的那条路线。

敲黑板: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观点,主要是依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和《史记·大宛列传》。而 @猫眼 回答中翻来覆去所说的李希霍芬书中的sera大都市,明明是西方文献《地理志》一书中的内容,因为: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出现的地理坐标是:秦尼/秦奈

《地理志》出现的地理坐标是:赛里斯/赛拉

即使不懂德文的人,也很明显能看出 @猫眼 的整个回答,都是在讲《地理志》的内容,很显然 @猫眼 张冠李戴了!拿李希霍芬论述《地理志》的部分,来冒充《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的部分!

下图是 知友 @猫眼 截图的李希霍芬原书489页↓

下图是我找到的李希霍芬德文原著第一卷489页,整页完整截图↓

大家仔细看看,同样不懂德文的我们,在整个489页找到Seidenstrasse一词了吗?有《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的内容吗????请 @猫眼 来帮忙解释一下,为何用别处的内容,挪用到丝绸之路定义上?

以下是李希霍芬德文原版定义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sse)一页的前后文:第一卷P506-507。

这两页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做为一个不懂德文的人,就不帮大家翻译了,免得大家说我“夹带私货”,我找到的是中山大学教授刘文锁先生的大作:《丝绸之路:内陆欧亚考古与历史》一书中,对李希霍芬德文原著第506-507页的翻译,如下↓

可见:

李希霍芬在其著作《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一书第一卷的第506-507页。将丝绸之路概括为了4条路线,但,李希霍芬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特指从秦尼(河南府)到大夏的那条路线。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观点,主要是依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和《史记·大宛列传》。刘文锁教授引证的是法国学者戈岱司在注疏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一书关于《航行记》的论述所加注的观点,即他认为《航行记》所说的秦奈(即秦的都城)指洛阳,因为《航行记》成书时中国已是东汉后期了。

( @猫眼 先生一语成谶啊,捂脸(*/∇\*))

所以, @猫眼 先生489页所谓的赛拉Sera大都市之说,不知是从何而来?《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中记载的是秦尼和秦奈,并没有赛拉Sera。赛拉一词是从哪里出现的呢?是西方文献《博物志》《地理志》,这是常识啊!这说好听了属于引征错误,难听了属于偷梁换柱↓

西方文献中《地理志》中关于赛拉与赛里斯的描述,见杨共乐先生的《罗马史纲要》,其中有翻译:

可见,与《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一样《地理志》中发生的事情,也是在东汉,东汉首府,必定也是洛阳。如果非要掩耳盗铃引用一些不被学术界认可的,有违常识的参考资料认为东汉首府是西安,那我无话可说╮(╯_╰)╭

2. 我国官方的观点,洛阳毫无疑问也是起点;不必多说。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描述:汉唐两京长安/洛阳;已成定论。

丝绸之路的起点问题,不是非此即使的,洛阳是起点,长安也是起点;那些想用纪录片的多少来证明起点归属的人,有些天真了,丝路起点已成历史和定局,并不是出名不出名、口号喊的响不响、现在地位高不高、什么丝路论坛办的多不多就能改变的;

也正是史实如此,所以并不是口号喊的早就能改变的,早10年又如何?用有些人的话说“洛阳一个N线城市”,能在丝绸之路问题上跟西边首府扳手腕,正是说明了历史底子厚,不需要靠口号喊的早、喊得响、喊得人多!

再之,谈一下罗马帝国与洛阳的问题,@安邑生 觉得这个与丝绸之路关系不大,本人大大不敢赞同,之前看到另一人 @猫眼 也说无论赛里斯是不是东汉,赛拉是不是洛阳,都与丝绸之路起点无关。这种想法很奇怪,他们两人是典型的西安起点支持者(当然我不避讳我是洛阳起点的支持者),自然极力淡化这个在丝路甚至中欧交流史中极具标志性和重要性的事件。

罗马帝国遣使来洛阳,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对西方的影响,更证明了丝绸之路影响到遥远的欧洲。在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西域,更多的是一种军事的意义,在当时,直接贸易到西域很困难的事,更别说到中亚了,强大的安息帝国,就是终西汉一朝都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说,到东汉时,匈奴远遁,罗马来朝,怎么能说与丝路关系不大??

丝绸之路的全貌(到欧洲),正是在汉魏时代形成的,而罗马帝国来洛阳事件,则是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标志事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形成的时间描述在公元1世纪,正是东汉时期)

所以,有的人的材料永远只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罗马帝国存在的时代,东方的东亚大陆,对应的是(东汉、魏、晋、南北朝),这近300年时间,洛阳正好是连续做为东方帝国的首都。更重要的是,翻遍汉籍史料,罗马帝国仅有的5次向东方的探索(东汉时期2次,三国时期1次,西晋时期2次),这其中的4次来到了洛阳城,一次到了东吴的首都。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史料中,中国被为seres(赛里斯),洛阳城则被称为sera(赛拉)。在丝绸之路刚刚形成并第一次由中亚通到欧洲的这个时期,中国在西方世界是以“丝国(赛里斯)”的形象存在的,而不是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的“瓷国(china)”。

中国正史第一次将罗马与洛阳联系起来,来自于《魏书》及《洛阳伽蓝记》的记载,这也是丝绸之路从中亚通到万里之外的欧洲的最早的史籍描述:“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中外人员的往来,北朝以北魏末年为极盛,洛阳城中“有百国沙门,洛阳城里的外国人就有一万余家。”

(魏书也记载大秦即罗马来朝,这等丝路盛况,怎么能少得了罗马帝国这个关键角色?罗马帝国怎么可以与丝路关系不大??)

(后汉书也知道罗马来朝意义重大:始乃一通焉)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 @风烟俱净27 发的资料,从这之中对洛阳长安的翻译,就可见反应出两地或者国内对丝路的认知:

长安,khumdan:早在西晋末年粟特商贾就将长安称作称胡姆丹。有关它的语义来源有不同解释,有人为是宫殿(Kongtien)的误读,也有认为是汗堂(Khan T'ang),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是金殿。也有学者认为Khumdan原语的读音为中古关中方言。Khumdan是维吾尔语,“窑炉”、“焙烧窑”的意思。还有学者认为是咸阳的古音。把khumdan(胡姆丹),翻译成丝路起点,窍以为这是尬译。

洛阳Saraga/Sera,丝国之都,这个翻译没问题,因为在西方文献中,称当时的东汉为赛里斯(Seres),其首府洛阳为赛拉(Sera),赛里斯本就是丝国之国的意思,所以Sera自然是丝国之都。无论 @闲人 还是 @安邑生 都不仅置疑《后汉书》等记载罗马帝国来洛事件,还置疑西方文献《地理志》中记载的西方商人来洛事件。且不论该事件真假,是否是罗马商人,但其中描述的“赛里斯”与“赛拉”确切无疑反应的是当时西方对东汉以及东汉首府洛阳的称呼无疑吧?就算是《后汉书》与西方文献都在编故事,但起码反映出一个事情: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丝国之都(Seres)是洛阳(Sera)。

何况,目前没有文献能证伪《后汉书》与西方文献《地理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