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践课的任务(开发专门课程打造实践品牌)

8月,甘肃省宕昌县官亭镇,劳作一天的乡亲们没有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高高的院墙下驻足围观:村里原本光秃秃的墙体来了个大变样,天津大学智算学部宕绘青春实践队来到这里开展暑期实践,将一面面色彩斑斓的墙绘“带”进了村里,扮靓新农村。

这是该校暑期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创建“行走的实践课”到如今两门实践课进入选修课序列,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霞介绍,学校历来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如今不仅从数量上形成了每年上千支队伍,也建立了质量过硬的实践课程以及可以传承的品牌型实践团队,成为了校园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教育活动。

大学实践课的任务(开发专门课程打造实践品牌)(1)

天津大学“拥抱纳咪实践队”在四川松潘县上纳咪村创建的第一间梦想教室。受访者供图

打造实践项目“金字招牌”

如今,大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已经不是新鲜事。当下,如何提高在校学生主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的意识是每个学校面对的课题。

“我们的目标是鼓励大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志愿服务、走访调研、支教科普、为医护子女补课等,学生实践结束后要提交一份实践报告。”李霞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实践内容的门槛并不是很高,只要主动参与了社会实践都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但如果学生希望加分、评优、拿奖,那就要参与更有社会影响力、能服务到更多人的实践项目。

记者了解到,天津大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之中,鼓励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内至少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拿到第二课堂的学分。“第一课堂的成绩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课堂则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李霞说道。

为吸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天津大学不断打造品牌社会实践项目,其中,“兴学之路”实践项目便是成功案例。2017年起,在精准扶贫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该实践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在五年之内为全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中小学建立100间包括美术教室、科技教室、电教室、体育室、课外活动室在内的梦想教室。

“2020年,我们全国第100间 ‘梦想教室’在甘肃省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建成,从学校的一间空屋子到绘制粉刷太空感的墙面,教室里彩色的书架、多媒体设备的布置和调试,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做的。”李霞表示,实践项目还得到了校友会的资金支持,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实现了目标。

学生自主招募实践队成员

李霞回忆,从支教到建立梦想教室的想法源自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在甘肃宕昌县参与教育扶贫时发现,有些家长并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读完初中便外出打工赚钱,“家长认为这是最快的变现方式,我们就集体备课做了很多课程,核心目的就是告诉他们,继续深造、读书会让他们生活有更好的改变。”

大学实践课的任务(开发专门课程打造实践品牌)(2)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党员精英班建设的第100间梦想教室里,学生们在上课。受访者供图

让李霞印象深刻的是实践队的一名学生,她连续三年参与实践项目,每年都会去当地支教,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学生对于学习需求的变化,“从对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不感兴趣、不想听课,到后来期待他们,希望哥哥姐姐们带来新鲜的知识,当地的孩子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让实践队的大学生备受鼓励。”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推进,大家发现当地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翻建了校舍、增添了教室,但师资力量仍难有效跟进,“新教室没人用,都蒙了层灰。”于是,实践队决定建立“梦想教室”,用远程的方式进行支教。

“现在不仅寒暑假学生们会自发组队赴当地支教,日常也会开展实践,比如最近还开了一场‘云课堂’,在线教学。”李霞介绍,这实现了“不走的支教”,“不再是热热闹闹来一个星期,走的时候孩子们很失落。”

李霞介绍,像这样的实践队在学校还有很多。比如前往四川上纳米村的实践队学生为当地孩子们建立了“海拔最高的篮球场”,将体育服务带到了当地,如今最早一批从支教中受益的孩子们,也有人回到母校教书、反哺学校;建筑学院的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专业挖掘“红色建筑”的建设特点等资料,即将形成专业书籍出版……

如今,这些实践队已经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每年学生们会自主选拔队长、招募队员,一代代将实践经验传播下去,并实现“时间覆盖全年,地域覆盖全国,人员覆盖全校,服务覆盖全程”的长效机制。

开发专门的“实践准备课”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本事,而不是“走过场”?李霞介绍,出发之前,学校打造的实践课程,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理论知识、学会调研,避免落入“实践变旅游”形式化的误区。

“2015年创建实践课堂之初,实践队出发前同上一堂课,几千个学生把一个大礼堂都坐满了,实践的面也很广,有支教的、有志愿服务的、有采访参观的,课程难以覆盖到方方面面,于是我们就探索如何精准化、精细化地建设实践课程。”李霞介绍,当时老师主要发挥组织作用,课程内容也以安全知识、如何调研等周边培训为主,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家乡民俗学》两门颇具针对性的实践课,让学生的实践更专业化。

其中,《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由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发,主要面向赴乡村实践的学生。“很多学生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压根儿都不知道乡村有哪些层级、村干部是干吗的,这堂课会进行多个模块的培训。”李霞介绍,实践课会讲述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基层治理、村委会的运行及其发挥作用机制、如何写实践报告等等,“给学生讲明白了之后,大家再去心里便有谱儿了”。

《家乡民俗学》由“工笔重彩研究所”的老师们承担教学,老师们会给学生们讲民俗学,并发动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回到家乡开展“非遗口述史”的社会实践。出发前,老师会培训大家如何记录口述史,如何搜集珍贵资料,学生们会在寒暑假期间寻找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采访、调研取得素材,回来整理文稿材料,形成课程成果。

如今,这两门课程已经成了学生们第一课堂的选修课。李霞介绍,这两门课程也得到了教务处的支持,“实践选修课开得晚,比如暑期一般6月报名,用一个月时间上课、筹备,学生们趁暑期参与实践,假期后才形成课程结果,但课程不能跨学期,因此,经过申请,教务处会在新学期设置一个缓冲期录入学生暑期实践成绩。”

“如果说这些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什么?我想,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原来学校的教育停留在理论上,通过实践,他们打心眼里觉得你说的是对的,这对学生树立未来人生目标也有正面影响。”李霞表示,未来,学校将围绕实践活动建设更专业化的实践类课程,作为第一堂课的选修课。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