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笔记345过而不改)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论语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笔记345过而不改)

论语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非常重视修行之人的过错。《论语》中多次谈到对待过错的态度。本章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这才真叫错呢。朱子注:“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过错如果改正了,就恢复到了无过错的状态。只有那些不去改正的过错才成为真的过错,最后想改也改不了了。

孔子关于过错的论述

孔子认为人的过错是可以归类的,犯错的根源就在他的周边。同一群体的人大概会犯同类型的错误。“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但不同群体的人对待过错的态度就完全不同。颜回这样修行高深的学生就能做到“不贰过”,其他人就做不到;

孔子认为人的过错是无法掩盖的,应该改错而不是掩盖错误。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孔子说我真实幸运啊,有了一点错误,大家就都知道了。只有小人才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小人对待自己的过错就一定会找借口加以掩饰。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君子也不会去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去改正错误,改了,人们就更加仰慕他。

孔子认为人无法避免犯错误,但有了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学而》和《子罕》两篇都有孔子关于“过,则勿惮改”的记载。孔子认为一个修行君子的人,应该庄重而不固执,要用忠信来知道自己的修为,任何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过错就应该马上去改正。这么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搞不懂也不去执行。“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孔子感叹道,我没见过发现自己有错就能自我批评的人。

孔子认为学习可以让自己少犯错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从政者应该宽容部下小的过错。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领导人更应该有担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尧曰》篇中引用周武王的话来说英明的国君应该勇于承担责任:“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历代儒学大家都有对“知错能改”的论述。如“人谁无过,俟其悛改。”(《旧唐书李德裕传》)“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等等,不一而足。关键不在于是否有过错,而在于能否改过,要做到“不贰过”,也就是说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而不加以改正。

孔子关于“过”的观点,也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我们经常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句话出在孔子出生之前的士季之口,根本不是孔子所说。但与孔子的知错能改的思想是一致的。《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春秋时期,晋灵公残暴无道,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赵盾。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圣贤都会犯错,何况我们这样的凡人。任何人都难免会犯错误。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掩饰过错。孔子特别强调承认错误,寻找出错的原因,知错就改,善于总结,力求以后不在犯同样的错误。孔子强调只有不去改正的错误才是真正的可怕的错误。

道客村曰:

人非圣贤孰无错,过而能改复无过。

不贵无过贵改之,过而不改遂成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