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

毛主席和邓小平,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两位伟人的交往,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邓小平心中,毛主席是领袖、是导师、是战友,毛主席也十分欣赏邓小平,在许多场合公开赞不绝口1966年时,邓小平递交了一份工作检讨,毛主席完全不顾休息,凌晨四点依然在审阅,并做了相关批示,他在批示中说了哪些话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

邓小平递交工作检讨

前言

毛主席和邓小平,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两位伟人的交往,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邓小平心中,毛主席是领袖、是导师、是战友,毛主席也十分欣赏邓小平,在许多场合公开赞不绝口。1966年时,邓小平递交了一份工作检讨,毛主席完全不顾休息,凌晨四点依然在审阅,并做了相关批示,他在批示中说了哪些话呢?

毛主席是邓小平的导师

邓小平比毛主席小11岁,他们的第一次相识,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主席在台上发言,对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分析总结,邓小平聆听之后,认为毛主席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措施具体,从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邓小平特别注意学习毛主席的经验,在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红军第七军时,他成功开辟了百色革命根据地,并且深入学习红四军,提倡民主,官兵平等,参照毛主席当时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不拉夫不发洋财”“不借端自扰良民”等纪律。

革命的实践斗争,让邓小平清晰地明白,毛主席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在长期错误路线后的拨正足以看出。

1930年强行推行“立三路线”,迫使红七军离开右江根据地,不顾当前敌强我弱的形势,向反动派重兵把守的城镇发起进攻,最终伤亡惨重,邓小平敏锐察觉问题所在,认为应该立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靠拢,与毛主席会师,于是率军历经艰险,跋涉7000余里,于1931年2月抵达江西,自此,红七军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一部分。

1931年秋天,毛主席和项英、朱德等人来到瑞金,着手筹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事宜,彼时,邓小平是瑞金的县委书记。在邓小平到瑞金之处,正是肃反扩大化极为严重之时,不少同志未能幸免于难,邓小平果断纠正了当下的错误,重组各级政权,安抚无辜百姓,恢复全县的正常生活生产。

当毛主席到来之时,邓小平做了相关工作的汇报,毛主席听后相当满意,认为这个年仅27岁的县委书记,在短短时间内就能拨乱反正,创造佳绩,实在难得。在以后的日子,毛主席和邓小平同住一城,距离很近,交谈工作也方便了很多,在一次次的对话中,邓小平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毛主席正确的主张遭到否定,还一度被被解职,但是邓小平从思想到行动,都站在了毛主席这边,毛主席对此心里十分清楚。1933年8月,邓小平担任总政部宣传部干事,主编《红星报》,他在8月14日的一期中,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发表了毛主席《吉安的占领》一文,可以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邓小平敢于公开发表毛主席的军事文章,是非常有魄力的。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邓小平也被选为中央秘书长,紧接着,邓小平便在《红星报》上以显著的版面刊载文章,及时传达党中央遵义会议的精神。

自此以后,毛主席先后统帅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背后,在一场场伟大胜利战役的背后,邓小平一直都是毛主席麾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坚持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战术思想,取得丰厚硕果,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称赞。

在抗日战争中,邓小平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他常说“按照辩证法办事”,这句话深得毛主席赞赏;在解放战争中,邓小平按照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与刘伯承一起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正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主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时刻。

在大别山期间,毛主席和邓小平电文频传,毛主席第一时间了解前方战况,认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经历是宝贵的,经验是各部队应该学习的。淮海战役开始后,毛主席对邓小平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这样一句话,可见毛主席对邓小平的信任,也足以体现出邓小平极佳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淮海战役到渡江作战,从挺近大西南到进军西藏,刘邓大军一路高歌,摧城拔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邓小平与刘伯承精心谋划,身先士卒,坚决果敢,这一切,都离不开毛主席,邓小平在毛主席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获得一次又一次功绩。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毛主席和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对于邓小平来说,毛主席是领袖,更是导师,邓小平曾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高度评价

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会时不时发表一些对下属的看法,在众多干部之中,毛主席对邓小平的赞誉,是其他人难以媲美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西南,展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对于他的许多表现,毛主席自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51年,民主人士梁漱溟回到北京,毛主席专程请他吃饭,在聊天中,梁漱溟表达了对邓小平工作的高度赞扬,毛主席说称“梁先生看得蛮准”。

四川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匪患猖獗,很有战斗力,邓小平不仅需要开展剿匪的工作,还要大力发展土地改革。梁漱溟参加西南土改团,在四川生活了四个月,对于当地的情况与变化十分了解,在短短两年时间,这里已经呈现出安定的形势,这与邓小平的工作分不开,因此梁漱溟直言他“年轻、能干、深得人心”,毛主席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后来,毛主席和党中央将邓小平调到北京,在国民经济恢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邓小平竭尽全力协助毛主席工作,深得毛主席赏识。195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毛主席在会议上讲,准备设立副主席和,并且点名推荐了邓小平和陈云,邓小平认为自己还是做秘书长的职务更为合适,毛主席直言道:

“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他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适人使少、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不满意他的人也会有的,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你说邓小平没有得罪过人我不相信,但大体说来,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

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毛主席曾在党内这样说:“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我是主席,为正帅;邓小平是,为副帅。我们两个人,一正一副。”邓小平能够得到毛主席如此评价,主要是他在的领导岗位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

邓小平也一直是毛主席接班候选人。1945年中共七大后,刘少奇成为第二号人物,毛主席会见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曾公开表示刘少奇是党的第一副书记,也就是将来的主席;后来,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地位曾被正式写入1969年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毛主席最后选定接班人时,对华国锋说:“你办事,我放心”。与以上三人相比,邓小平“接班人”的地位似乎并不突出,但实际上,在毛主席心中,邓小平是他最欣赏、最满意的候选人之一。

据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回忆,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时,毛主席曾说:“斯大林太累了,高处不胜寒!我也不想当主席了!”当时,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出退居二线的想法,表示想做一些科学研究的工作,做名誉主席和政治委员即可。

关于这件事情,在八大之前,高层曾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毛主席辞去中共中央主席,时机未到,而那时候接班人的问题就已浮出水面,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几人,都在适合的考虑范围,但毛主席的倾向很明显,中共八大增设中央的职位,钦点邓小平,可见端倪。

1957年,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时,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表示自己准备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赫鲁晓夫问:“有接替人吗?”毛主席回答“有”,并对中央的几位领导人逐一进行评价,他说:

“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第二个是邓小平。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邓小平也做过一些令毛主席不满意的事情。1966年10月22日,邓小平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初步检讨》送到毛主席处审阅,已经凌晨四点,毛主席不顾个人休息,连夜做出批示:

“小平同志,可以照此去讲。但应第九页第一行‘补过自新’之后,加几句积极的话,例如说,在自己积极努力和同志们积极帮助之下,我相信错误会得到改正的,请同志们给我时间,我会站起来的。干了半辈子革命,跌了跤子,难道就一蹶不振了吗?”

字里行间,可见毛主席对邓小平的鼓励和关怀。

毛主席的画像永远保留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不久,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一时之间,许多外国人将目光投向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而最令大家产生好奇心的,就是邓小平。1980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申请采访邓小平,邓小平同意了,并于8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她。

法拉奇被称为“国际政治采访之母”,她尖锐、犀利、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让许多被采访人都感觉是一场“灾难”,其中,基辛格就是“受害者”之一,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地形容那次采访:当年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与新闻媒体最具灾难性的对话。

邓小平并不知道法拉奇的采访内容,只知道是与“改革开放”有关。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法拉奇提出了一个十分“无理”的要求,让所有在场的中方记者退场,邓小平微微一笑,竟然选择了同意。

一开始,法拉奇就问了邓小平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以前到处都可以看到毛主席的画像,但今天我从饭店来这里,只看到了一幅,就是挂在紫禁城(北京故宫)入口处。你们以后还会在那挂毛主席的画像吗?如果挂,会挂多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甚至出现几乎每个人都有毛主席画像的狂热现象,但是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种情况似乎很少见了,在各个公共场所,毛主席的画像在逐渐减少,这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自然是充满好奇的,法拉奇敏锐地嗅觉到这个点,于是借此机会向邓小平施问。

其实邓小平明白,这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问自己对毛主席的评价,他敏锐地看穿了法拉奇的企图,于是严肃地说道:“永远保留下去!”法拉奇还想从中“挖出”一些信息,邓小平则表现得很坦然,他对刚才的回答做出进一步解释,因为毛主席的画像挂得太多了,反而显得对毛主席不太尊敬,天安门是中国的地标建筑,毛主席的画像永远保留下去,更体现全体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爱戴、怀念。邓小平的回答令法拉奇赞不绝口。

邓小平评价毛主席时说道:“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同志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形象,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要有这个觉悟,要有这个认识。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所在,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所在。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的历史。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毛主席的历史功绩不能抹煞。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财富我们不能丢。”

小结

1840年,当英国人的用坚船利炮打开满清政府大门的时候,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不得不沦入战争的火海,屈辱的民族历史,从这里开始了,往后百年,丧权辱国,黑暗无光。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不怀好心的外国人歧视着我们的,压迫着我们,甚至喊我们是“东亚病夫”,是毛主席带领着全体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令世界震惊,而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战胜了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如此丰功伟绩,闪耀光辉,毛主席伟岸的形象,永远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岁月记录着历史的悠悠长河,如今的华夏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到处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插上了翅膀,飞往欣欣向荣的彼岸,飞往蔚蓝的天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