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三峡原文 山穷水尽选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

  (一)课文原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初中三年级上册第21课),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二语文三峡原文 山穷水尽选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初二语文三峡原文 山穷水尽选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

初二语文三峡原文 山穷水尽选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

  (一)课文原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初中三年级上册第21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梁启超《节本明儒学案》:“学问从身心上寻求,纵千差万错,走来走去,及至山穷水尽,终要到这路上来。” 

  (三)文化内涵:“山穷水尽”即从引文中节出,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没有路走了,比喻陷入了绝境。

  那么在引文中是什么意思呢?在引文中指的是:只要你的学习为的是“学做人”,那么你就按照这个标准追求下去,中间也可能走一些冤枉路,临到把冤枉路走尽了,最后一定可以到达“学做人”的目的。

这样,就有一个疑问了,就是“学做人”要学到什么程度呢?具备哪些条件?梁启超认为孔子说的“要具备的条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话说简单了,就是一个人要作“知者”“仁者”“勇者”:

要作“知者”“仁者”“勇者”就需要养成自己有判断力。人有了判断力,能明辨是非,就可“不惑”。

其次要“不忧”我们成人都是“仁者”。“仁者”是“人格完成”的人。这“人格完成”的人都能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再一点是世界上的东西从来没有规定属于哪一个人。能认识到这两点就不会“忧成败”“忧得失”了。

知道“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就会知道“只要肯做事就一定有成功与失败的两种可能”。正是因为有失败,所以我们的先人在《易经》中才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

知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东西注定属于你,这样也就无所谓“你丢失了什么”。

再次要作“勇者”,即人有了“不忧”的功夫,这“惧”就减少了。孟子说“人要有‘浩然之气’”。要有这“浩然之气”就是让人别受“劣等欲望所牵制”。人受到了劣等欲望的牵制就会意志薄弱,就会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一个人只有能坐得了自己的主了,才可有勇气面对现实。

  所以梁启超强调:一个人能“不惑”“不忧”“不惧”,这个人就有了“根本智慧”。,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