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师范的历史(他在漳州龙溪师范写下一篇文章)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台海网9月9日讯 据闽南日报微信报道 这样的开头是不是很熟悉这篇文章就是《落花生》作者是闽南历史文化名人许地山。读者朋友或许不知道这篇创作于漳州的文章,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芷江师范的历史(他在漳州龙溪师范写下一篇文章)(1)

漳州将花生称之为“落花生”(lua xin)。《落花生》是许地山早期〈一说初创于丹霞书院(后为漳州龙溪师范校址)〉的经典散文之一。《落花生》从民国时期到现今一直选入全国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子。

1925年,这篇散文继在1922年8月的《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上发表后,又被收录到许地山散文集《空山灵雨》之中。

文章民国时期已为学校课本所收录,1932年收入《初级中学第一学年二学期国文目录》,1939年收入《新编初中国文》。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收录了《落花生》一文,至今仍然是小学课本的必选文章,是不折不扣的“课本明星”。《落花生》也一直是台湾中小学教材的经典课文。

最近这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近距离地走到我们面前——许地山著述成就图书、图片展在漳州市图书馆一楼艺展厅展出,时间持续至9月25日。

芷江师范的历史(他在漳州龙溪师范写下一篇文章)(2)

芷江师范的历史(他在漳州龙溪师范写下一篇文章)(3)

许地山(1893年-1941年),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那年18岁,随父亲回漳州。1913年,许家迁居漳州东门街管厝巷11号。许地山在漳州的日子不算长,先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今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龙溪师范)任教员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落花生》一文,灵感便来源于在漳州的生活。

芷江师范的历史(他在漳州龙溪师范写下一篇文章)(4)

收藏于漳州古城的许地山手书小品,作于壬申年嘉平月,即1932年农历十二月,是一件难得的精美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表现真挚友情的文言佳作和墨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落花生》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

1935年经胡适先生推荐,许地山到香港大学中文系任主任教授,这七年对香港文化作了翻天覆地改革创新;柳亚子曾评价道:香港文化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的。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先生因心脏病猝发,一代文学巨匠与世长辞,出殡当日港九钟楼鸣钟,并降半旗致哀。

今天,我们不妨再温习下课本看看这篇短短的《落花生》或许,在不同年纪阅读会有着不同的体会: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文中文史资料由许钢提供。许钢系许地山的侄孙,漳州台盟副主委,漳州市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许地山全集》的整理编辑。 (来源:闽南日报 记者:张昊填 黄子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