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知识和习俗有哪些(冬至大如年这些冬至习俗)

冬至的知识和习俗有哪些(冬至大如年这些冬至习俗)(1)

  时间的脚步真快,不经意间,蛰伏在冬季深处的冬至节气呼啸而来。冬至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点,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日子,一顿香喷喷的冬至饭,在记忆里飘荡着节气的淡雅清香,传递着家园的温暖讯息,牵动着游子的思乡情怀……

  冬至,古代亦称“至日”,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来被人们极为看重,其庆祝活动隆重多彩。古时候,冬至这天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饺子等诸多民俗。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太阳急匆匆来又慌忙忙去,老辈人传下一句乡谚:“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一到,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也就是 “交九”。民间习惯于自冬至之日起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后,便迎来了春暖花开。小时候,当教师的父亲教会了我许多与数九相关的乡谚俚语,我背得滚瓜溜熟,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杏花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冬至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广泛流传着吃饺子的习俗。在老家,冬至这天中午,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过节,即便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哪怕是用红薯面擀皮、野菜团做馅也要想方设法包上一顿饺子。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饺子作为每年进入数九寒冬后的第一顿美餐,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冬至的记忆之门。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肉,母亲就从竹篮里摸出几个鸡蛋,为我们做一顿鲜美可口的鸡蛋馅饺子。母亲告诉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过完冬至天越来越冷,耳朵露在外边容易冻伤,饺子长得像耳朵,吃了补耳朵。如今想来,母亲的说法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对儿女的关怀之情却是真真切切的,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吃上一顿饺子毕竟是件奢侈的事情,我们像过年一样开心快乐。

  冬至是孕育新春的驿站,是季节更替的片段。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曾经难得一见的饺子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饺子迎接冬至的古老习俗却历久弥新。在冬至这个寒冷的特殊的节气里,和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和父母相守相聚,共话美好生活,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梁永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