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

作者:雨亦奇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

音乐、优雅、残酷、战争、人性、活着……

该片带给我们的感受无疑就是这些,看完电影,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何会有战争?为何冷冰冰的枪杆能够隔离两个有温度的同类?

席皮尔曼

席皮尔曼就是那位钢琴家。电影的开头以黑白画面来展现华沙的繁忙,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着自己的事情,席皮尔曼则在波兰广播台弹奏着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音乐听着很恬静温柔,似流水般缓慢,可其中偶现的压抑又似乎为故事的下文做好了铺垫。的确,枪炮声打破了这阵宁静,故事至此开始,悲剧由此发生。人们仓皇逃跑,似散沙般到处流泻。始作俑者就是德国法西斯,法西斯是一种很恐怖的存在,因为他们所到地往往伴随的都是流血牺牲。

但此时的席皮尔曼还不知死亡的味道,炮火的声音在他眼里仿佛就是节庆时的烟火。前面他都是以一种优雅绅士的形象出现的,不管是身姿或者言语。家人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不愿意,他说“如果要死的话,我宁愿死在家里。”他和多萝塔出去喝咖啡时,门口的“禁止犹太人入内”还让他对此发表一番身份的调侃,仿佛没什么大不了的。此时的席皮尔曼就像是不会飞的雏燕,以为窝安在教堂后就没有危险,但殊不知危险正悄然逼近,原因就是他自己的身份——犹太人。

犹太人是很聪明的民族,他们擅长经济,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好,他们还爱读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调查,犹太人以64本人均年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他们虽然人数少,却在诺贝尔奖得主里占了很大比例。但如此优秀的民族,却在二战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他们必须在手臂上佩戴犹太星章,这种策略的提出,无非就是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他们还必须住在犹太人特区里,用一堵墙将他们和别人的地位划分开来。那堵墙隔开的不是降水量分界,不是温度分界,只单单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刻被迫去犹太人特区的席皮尔曼还不知道他们将会面临什么,他还天真地告诉多萝塔,“不会太久的,别担心。”一大批犹太人大包小包的去往未知的领域,真的就像席皮尔曼说的那样“不会太久的”吗?

不是的,在这里,天空就像一织密集的网,困住了所有的黑和恶,腐朽、杀戮融进这里,网变得越发污浊。德国法西斯以杀犹太人为乐,将轮椅老人从高空抛下,让一大群人狂跑来当自由靶子,真实,如此黑暗的真实,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恐怖。时间会带给人真相,席皮尔曼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处境,他知道了生死。因为他见过孩子被打致死而自己无可奈何,一具弱小的身体在他的手中就像只被控制的木偶,随着线动没有生气。原来这不是游戏,而是生离死别,他所谓的没多久也变得越发渺茫。

后来这些德国兵将犹太人赶往一个地方,这么多人全部由一辆火车拉走,火车由前开,呜呜鸣声不知悲哀。电影没有说他们将会被拉到哪里,可是我们知道,这些人会去往集中营,另一种人间地狱,最后的结局除了死竟然还没有第二种选择。席皮尔曼被一个人拉了出来,他一个人走在犹太人特区里,特区里尸横遍野,他渐渐向前走着,风吹起杂絮,他痛苦哭着,泪水糊了一脸,这一刻,他的家人,他的荣耀,他的安稳,都没了。现在的他就是亡命徒,只要活着,什么都不在乎。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1)

失去一切的席皮尔曼,图源爱奇艺

现在这位伟大的钢琴家选择了生活,为了活下去,他趴在地下给德国人求饶,于是强大的生存欲望让他想出逃,逃离德国人的掌控下。后来在一系列朋友的帮助下,他活了下来。不停的换地方,夜晚就听外面的炮火声入眠。在战争面前,人渺小的就像只蚂蚁,偶尔得到食物还要担心会不会遇到人类,人类不稀罕蚂蚁的食物,只爱戏耍它们。最后人类哈哈离去,蚁巢土崩瓦解,被打的离群了的蚂蚁只得看看充满雾霾的天,但是身体的构造让它们很难舒服的抬头。于是,这一刻,人类成了蚂蚁,伤害它们的还是人类,不断循环着。

电影里的细节处理很到位,让我们的眼睛时刻跟随着主人公转,席皮尔曼经常会站在窗子里看外面发生的事情,从开始的只见犹太人被杀到后来的犹太人反抗,所有的一切转折都借着这一扇扇窗户。他从窗棂里,沐浴着洒在窗帘上的光,窥见这一切。他看见犹太人的反抗,看见波兰人的反抗,看见希望慢慢开出花来。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2)

他正在看窗外反抗的人们,图源爱奇艺

其实我们很难将主人公定义成一位英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欧亨利式的结局,一切都显得很真实。战争只是教会了他该如何活着,并没有教会他该如何英雄的抗争。在这里,席皮尔曼学会了装尸体瞒过德国兵,以前那位绅士仿佛不在,他学会匍匐起来,学会弓腰做人。可是有些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就算生活这般,改变了他的发型,他的姿态,也改变不了他钢琴家的身份。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尝试着与以往不同,可他的手指,会弹钢琴的手指还在灵活的敲着,准确的来说,是无声地敲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模样,那首肖邦夜曲总会缓缓地流泻出来,给人以最放松的姿态。无声的演奏,伴随着炮火以及硝烟。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3)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4)

正在享受音乐的大钢琴家,图源爱奇艺

一隅之地也被德国兵破坏了,那些残酷的法西斯开始到处烧火,逼得席皮尔曼又只能逃跑。他一路在攀爬,不断攀爬,但是每爬一处见到的都不是温暖,而是废墟。可他还是战战兢兢地去爬,不爬只有死。在之后,他就只能住在一处废旧地阁楼里,他不是莴苣姑娘,自然没有人来救赎他。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5)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6)

图源爱奇艺

但是活着就一定会有奇迹,席皮尔曼在找食物时遇见了一位德国军官,叫威廉·霍森菲尔,德国军官询问主人公的身份后叫席皮尔曼为他弹奏了一首曲子,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曲子不似《升C小调夜曲》那般缓和,这首曲子后面弹得很急促,很高昂,真的就应了鲁迅先生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终他的曲子感动到了德国军官,德国军官在后面不仅仅给他送食物还送衣服,也让我们窥见到战争中的人性善良。

我在乎的是席皮尔曼在弹完钢琴后,还拿起来那个在地上滚了几圈的罐头。不觉想,当他坐着,他在享受浪漫享受音乐,不管此刻他是否胡子拉碴,但是依旧是那个绅士,可当他站起时,他看到的就该是生活了。

战争结束后,席皮尔曼依旧回到了波兰广播台,他体面的离开,狼狈的回来,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以钢琴曲或者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谢幕。

他弹的是生活,弹的是劫后余生。

《钢琴家》

可能会有人问那位德国军官呢?还有可能会有人疑问,现实中怎么可能会有法西斯的人帮助犹太人。

如果这只是电影,我也不相信。万万不可思议的是《钢琴家》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本书的撰写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也就是席皮尔曼。文中的那位威廉·霍森菲尔军官,也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不难发现,全片似乎是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以语文角度来看,就是一篇白描文,但导演却喜欢用辽阔的世界来展现人类的渺小无助,用废墟的惨状又进一步阐述人类的暴力。这一系列的对比又让电影看起来很揪心,不可否认,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做到了。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7)

逃亡中的席皮尔曼,图源爱奇艺

席皮尔曼和电影发生的情节差不多,这里便不再阐述,但是威廉·霍森菲尔德真的有必要说一下,他和那些只知杀戮的法西斯不一样,他在二战华沙区救了很多的犹太人,他对自己同胞的暴行感到惭愧,对很多犹太人施以援助。就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在生死存亡之际,人们往往会对雪中送炭之人报以莫大的感激。而威廉·霍森菲尔德就是那种人,当俄国人打进来的时候,他还能想起他救济的人并且施以最后的援助。我们不难想象,没有他,席皮尔曼会怎样?

钢琴家的深度解析(也许我展现的就是一部活着史吧)(8)

图源爱奇艺

饿死?冻死?还是被法西斯用冷冰冰的子弹打死?

结局无怪乎都是死。

可是就是这人性的善良帮助一些人度过艰难的二战。

生活毕竟不是小说,处处都是奇迹。战后,席皮尔曼找过波兰最高官员,恳求寻找这位德国军官,可是波兰当局说他们没有权利干预关到苏联的德国人。时间流逝,最后这位德国军官凄惨的死在了集中营中。

还好,2009年,受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儿子安德烈兹·席皮尔曼的请求,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于2009年2月16日追封霍森菲尔德为国际义人。所以那句话说的好,“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但是战争的背后,不是人人都是威廉·霍森菲尔德军官,其中不乏有很多残忍的刽子手,他们以屠杀人为乐。

有一篇很著名的新闻报告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结语写道“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看着很温暖的感觉,连阳光都有,但是只有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后才明白有种害怕叫不寒而栗。

那里是地狱,是犹太人的地狱,是纳粹德国为了杀戮犹太人而修建的“死亡工厂”。人类的智慧是无可估量的,在那里他们想出来一系列的非人道主义的酷刑,真的就是这样,所有苦难的背后,往往都是人性的扭曲。

说到《钢琴家》这部电影,因为时代背景在二战,那我们有理由去想想为什么不从士兵的角度去写,不从反抗人民的角度去写,而只单单从一位浪漫分子的角度去写,而且全电影明明是说钢琴家,弹钢琴的部分却很少,只围绕席皮尔曼怎么去活着而展开。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写过“人是为了纯粹的活着而活着,而绝非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活着。”我想电影的最大之处就是教人该怎样活着。写士兵不行,因为士兵是只知冲锋的人,他们很难去评估自己的生命周期,写反抗的人也不行,从一开始他们就准备好舍生取义。而写一个钢琴家刚好,钢琴家更能演绎一种从高处突然跌落泥潭的悲伤,更能抛下自己的荣耀为我们展示怎么去活着。

这是导演很成功之处,由钢琴家来为我们铺开一个时代,以钢琴家弹奏的音乐为我们营造一种氛围。其实很多苦难后产生的人类共鸣,不单单是把悲伤展现给我们看,是借助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来为我们讲述苦与悲。

请珍惜那些来之不易,请尊重每一种人。别为了很多荒谬的言论不由自主地担当刽子手。

罗曼·波兰斯基

他是导演,一位有争议的导演,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

争议之事不予评价。很多事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有体会。不去岳阳楼难说岳阳楼之典雅,不去蜀道难以理解太白之长咨嗟,所以说,不经历战争难以表达战争之苦。和平时代的人是无法想象战争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的,为什么罗曼·波兰斯基能够拍出这么精彩的电影呢?

我们先来说说《钢琴师》获得过的奖项,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第15届欧洲电影奖、第60届美国金球奖、第五十六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第28届法国凯撒奖和第47届大卫奖。豆瓣的评分特别高,有9.2分。优秀的作品背后往往会有别样的故事,其实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该片有很相似的经历,他的父母也被抓入了纳粹集中营中,而他的母亲不幸死于那里,少年时期的罗曼·波兰斯基就是在那种绝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代在变,但是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会变,那将会融进血肉,直至和血肉共生。

一个人的很多行为是很难和他的成长背景脱离开来的,正是因为罗曼·波兰斯基有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更能从席皮尔曼身上找到共鸣。故此有了这部伟大的电影或者说是一部艰难活着的纪录片。

活着、浪漫、人性,很多很多就在这短短的电影里展开,如果愿意,可以抽出一段时间去看看,想一想我们闲适光阴的背后有多少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小说家会写很多作品,导演会拍很多作品,写的是百态,拍的是人生,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寻得几处真知、或者寻得一份良知时,我想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