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

白石老人信佛,他笔下的每一片贝叶都体现出内心的庄严。在这幅《与佛有缘》的作品中,工细的草虫没有和大写意的笔墨搭配,而是把本已工细的草虫放在了更为工细的贝叶上,组成了新的对比。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1)

这是一副表现对友人挂念的作品,一片精微的贝叶托着一只小小的生灵,将会度过苦海,达到彼岸。画中提道:世衡乡先生,少时善病,家人常将其捨入空门,故邻里皆以和尚相呼,而不其名。此乃四十年前的旧事也,今独余猶能详焉。白石齐璜时居燕并题记。老人居京久矣,回想起这位体弱的少年被舍入空门的情境,并希望他能像这只草虫伏在贝叶上渡过苦海。画面精湛,文字感人,齐白石老人把中国人崇尚的哲学理念之一的弗学表现在的绘画中了。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2)

再来看苦禅先生的《蛤蟆》小品

蛤蟆是自然界最普通常见的,尤其是在农村。画上只画了一只蛤蟆却题了很多字:昔遇乡童有名二蛤蟆者,熟悉玩久,感其诚实可亲。计今已六十年左右矣!不知其在五湖四海,或仍在人世作何人事也。禅。

齐白石和李苦禅都是在农村长起来的,他们心中都饱含着一种农家子弟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和童心,现在将其称为“乡愁”,其实这就是最真实的社会主义创作的表现。

这两幅作品表现出了作者关照的“”纬度”,这个纬度即为童少年时期的对乡邻伙伴的极富亲情的回忆和描述,这是真挚的“怀人”作品。

怀人不见人,而取代人物的却是两位作者最擅长的花鸟造型,对世衡先生的祝福是轻落在贝叶上的草虫。渡过苦海,到达彼岸。对二蛤蟆的呼唤是真的画了一只憨厚肥硕的做的蛤蟆,周边提满了字。似岸边的草丛,蛤蟆的隐身之处,……此“蛤蟆”非彼“蛤蟆”却更使人进入作者的回忆中,这是文人画本色境界,有人物,有情节,有怀念,有祝福,情景交融,但却恰恰没有人物的出现,而是以花鸟作的视角和娴熟技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3)

李苦禅先生作品欣赏: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4)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5)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6)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7)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8)

画家李苦禅名言(浅析李苦禅先生作品)(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