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因为哥舒翰手中变幻莫测的刀,使敌人只能远远地张望,却始终不敢向南越过临洮。

江湖腰刀

作者:草川人

“刀”是一个象形文字,看上去就是带刃的,明晃晃的,很锋利的样子。刀更是一种工具,切、割、削、铡的工具,它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刀也是一种冷兵器,不仅存活于每一个历史的任何一场画卷中,至今依然活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武器库里。

说起刀,就想起了关公的大刀,小李飞刀,他们都用一把刀,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或神乎其神的传说中闯荡出了自己的精彩世界。他们纵横驰骋于风雨飘摇、高手如林的江湖中,他们向敌人一次次发起冲锋。有人甚至用刀,改写了历史,完成了某一次伟大的变革。

神话传说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1)

也许是经常读古诗词的缘故,也许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苍茫大西北的甘肃,在灿烂文明的河西走廊上,每次读到“刀”字,或者看见某一把漂亮的刀具时,自己首先会想到的便是唐代诗人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仅仅四句,把哥舒翰带刀守边的威武场面写的酣畅淋漓:因为手中变幻莫测的刀,使敌人只能远远地张望,却始终不敢向南越过临洮。

在哥舒翰的手中,刀是一种震慑,是一种威压,是一种气场,是一种精神所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他的《出塞》中写道:“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在这首诗里,你能看到战争的残酷,能体会到战争过后战场上死一般的寂静,一把血迹未干的刀,让寒冷的月光更加寒冷,让荒凉的边关一片死寂,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诗词中,写刀的当然不止这两首诗词,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纷呈的篇章。其实,在每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刀曾经在少年的情怀里是不可或缺的符号,是充满幻想的年纪里诗意和豪情的存在。每一位少年,几乎都曾经有过带着一把神刀游荡在风雨江湖上,行侠仗义、除恶务尽的侠客梦。每一位少年,都曾经在深夜里幻想着他的刀像长了眼睛一样,指到哪里就飞到哪里。

在我的小学年代,全国到处吹拂着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风,课间时候,孩子们都是扮成侠客你追我赶,打得不可开交。也有人因为家族中有武术的传承,在小不点的时候就开始闻鸡习武,其刀枪已经练的有模有样。

对于小孩子们而言,大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耍刀,生怕相互之间形成伤害。孩子们在出门的时候,大人们都是千叮咛万嘱咐。那时候,哪个孩子如果有一把精致的小刀,孩子们都会在课间的时候进行围观,或者求爷爷告奶奶地借过来耍一番。当然,这是私下里的行动,若被老师发现,立即会被没收。

神话传说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2)

为了练成小李飞刀,我记得在家里找到了一枚五寸长的钉子,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火上反反复复的煅烧,而后用铁锤反复锻打,最终打制成了一把宽约1.5厘米的刀,在磨石上打磨的非常锋利,并且在刀的尾部打出了一个小孔,用来系飞行时的尾巴。那时的学校,有两扇巨型的木门,课间时成了孩子们练习飞刀的靶子,我的那把飞刀,由于制作精细,尾巴上系着一条三四寸长的丝带,每次都能稳稳地扎在木门上,经常惹得孩子们羡慕妒忌恨。不过,最后还是被老师予以收缴。

后来,由于村子里的孩子们耍飞刀,出了一次事故,飞刀在孩子们的视野里和生命中彻底消失了。那次事故中,同样是钉子制作的小飞刀,一个孩子说他的飞刀很准,而另一个调皮蛋却兴誓旦旦地挑衅说自己能接住飞刀,而且练习过无数次。结果在隔着十几步的地方,一个孩子飞出了刀,另一个却没能接住。飞刀被稳稳地插在了那个接刀的孩子脸上,至今他的脸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隐隐约约的疤痕。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发现许多豪情万丈的大人们,也很迷恋各种美丽的刀具。比如去少数民族地区旅行,很多男人们在旅游网点会选择购买一把小刀带回家进行把玩或收藏。2017年,著名诗人李元胜和刘年先生来兰州旅行,去机场是我送的,在抵达机场握手作别时,刘年突然从巨大的背包里掏出一把腰刀递给我:“兄弟,这把刀不让带上飞机,就送给你作为留念吧。”那把腰刀至今依然栖息在我的书橱里。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美丽的甘南草原上,有精致若诗的藏刀;在临夏州积石山县的保安族中,更是盛产着著名的保安腰刀,不仅锋利,而且每一把都那么漂亮迷人。

神话传说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3)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一些类似刀形的打制石器。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最初,刀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存在着,随后,被赋予了砍杀的格斗功能,同时刀的形制也逐步定形。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殷商时已有铜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状有了变化。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圆圈穿孔。

相传西周时以“昆吾”的刀最为著名,但用刀盛世还是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从秦始皇陵中发现了不少骑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的发展,刀的形制不仅有了改变,战场上的作用也重要了。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可格,可刺,已明显优于剑的直刺。

《唐六典·武库条令》中只有刀制,而无剑制。其中有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唐宋时出现了长柄刀。从宋《武经总要》可以看出刀剑有了进一步改进,从狭长的长条形,改成刀头前锐后斜形,并有护手,去掉了扁圆大环。

那么,著名的保安腰刀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积石山县志》记载,保安腰刀是由于聚居于大河家镇甘河滩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掌握了精湛的制刀技艺。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保安族迁徙到了大河家,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神话传说北斗七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4)

这几年,由于自身工作的需要,我认识了来自积石山县的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尕主麻,也是在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手工保安腰刀制作的难度。根据他的描述,每一把精致的保安腰刀,其华丽的外表下藏着八十多道的制作工序,和制刀者身上那一道道或浅或深的疤痕。

从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一道工序都不能少,这过程中烫伤、划伤都是不可避免的。马尕主麻的右手至今还留着一条四五厘米长的疤痕,这是他在学习制刀过程中不小心被抛光机划伤的,除此,他身上小的烫伤不计其数。

说起学习制作保安腰刀的初衷时,马尕主麻显得有些无奈。小时候他特别喜欢读书,但当时家里困难,生活的负担全部落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他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一心想帮父亲分担压力,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保安腰刀了,从简单的拉风匣开始,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长风无边,岁月漫漫。七八百年过去了,保安腰刀除了是保安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具外,也成了别致的装饰品、收藏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成了保安族最璀璨的一张文化名片。

刀,在儿时的梦想里被挎在腰间,纵横江湖,不可一世;刀在民间的传说中,长着翅膀翻山越岭,穿州走府;刀,在一卷卷史书里风起云涌,指点江山;刀,在一页页诗词中,气贯长虹,意气风发。如果有一天你来丝绸之路旅行,离开时,我会送你一把精致的保安腰刀,愿它能帮助你剥离生活的不如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