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个体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与能力科目的考试当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点一直是我们考试当中的考察重点,其考点内容一般会涉及到规律内涵的定义反选或者是改编成案例的方式、古语反选的方式以及给教学启示反选规律的方式来考察。所以,今天就教给大家一个简洁清晰的思路,来帮助大家深度剖析这些规律,以便快速定位答案。

简述个体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一、知识回顾与深度解读

1.顺序性

核心内涵: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通俗释义: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比如我们上学是先上幼儿园,然后是小学,再上初中、高中,最后再到大学。我们很少有人上学从小学直接跳到高中或者大学的,或者我们也不可能从大学上完,我们在返回来学小学课程。所以,顺序性规律强调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是具有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可跳跃的。

教学启示:顺序性规律启示着我们的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去循序渐进施教,不可“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阶段性

核心内涵: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通俗释义:比如,我们的妈妈在小学的时候主要关注我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了初高中,妈妈开始关注我们的情感世界,告诫我们切勿早恋,专心学习,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等我们上了大学,妈妈又开始劝说我们早日找个“潜力股”,争取毕业就能把自己终身大事解决。最后等我们毕业了,除了学校、妈妈又开始关注我们的工作、关注我们的家庭等等。所以,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妈妈对我们的关注的点也是不一样,会根据我们每个阶段的特点,给与我们针对性的建议。这就是阶段性教学的体现。

教学启示: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现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违背了我们的阶段性规律。

3.不平衡性

核心内涵: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通俗释义:比如,就个体身高来说,身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身高存在两个生长高峰,那就是婴儿期青春期。在这两个时期,身高发展最为迅速。再如,就生理和心里来说,个体是生理成熟在先、心里成熟在后。所以,我们经常在初中会跟班级中个子较高的男生开玩笑,称其为“傻大个”,因为他们虽然个子高高的,生理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心智还是较为幼稚的。

教学启示:所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就启示着我们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互补性

核心内涵: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即身体-身体;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即身体-心理。

通俗释义:比如,盲人,眼睛视觉功能丧失,但是耳朵听觉功能灵敏。这就是所谓的身-身互补。再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人,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由于坚强的意志同样能获得成功,被世人所知晓。这便是身心互补

教学启示:所以,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

核心内涵: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通俗释义:比如,在思维方面,男生更擅长抽象逻辑思维,擅长理科。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擅长文科。这就是群体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具体体现。在个体方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等。

教学启示: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以上,便是对本部分知识的深度解读,为了方便大家识记,下面老师为大家呈现一个简介识记的表格。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结合本部分的内容解读和表格当中核心关键词,结合识记效果更佳。表格如下:

简述个体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