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

这几天财政部的一个公告,引起了网络注意,其中重点是第8点,防止虚增财政收入与严控一般性支出一体推进,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正好趁热聊聊福州土拍和国企的情况如何。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1)

政策解释

关于这个的解释,在网络找到第一财经的版本:

判断国企拿地是不是虚增财政收入,主要还是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如果国企拿地的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资金,或者国企自有资金买地后的收入财政又通过其他渠道返还,基本可以判断属于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上面的解释,相对来说感觉贴合,并非不允许国企拿地,而是对资金来源和用途做了限制。

关于这个限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近期部分城市的政府回购商品房。

从网络消息来看,回购也只是部分拿来做人才房或者公租房,这种模式在福州也不少见,只不过我们采用的是土拍时已经定好了配建的情况,以及回购的价格等。

从部分留言来看,这次回购并非完全做保障房等,部分依然可以继续销售,届时会转给个人,而且还算一手房。

苏州政府收购价(出资额)是房总价的30%,这批房到了苏州市政府手里之后,地产公司仍能向个人以全价销售。销售出去之后苏州市政府会把房转给个人,且这套房还算一手房而不是二手房。

换句话说,苏州市政府只是出了钱做个缓冲而已,最终还是打着把房卖给个人的主意。

这就是目前各地面对救市,依然无法起量后的又一次尝试。

用一个模式:城投兜底土地,政府回购住宅,通过抵押,银行贷款。(看上去好像是永动机)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2)

回到财政部的限制,主要还是针对目前不少地方面对土拍无法出让,而城投频繁兜底,这样的情况,虽然能缓解一阵地方财政,但是兜底最终也需要市场去化,而如今的楼市,那些擅长营销的民企都卖不动,对于这些城投,届时如果出现滞销,很明显暴雷可能也不远了。

此时最好的案例,就是看看福州的土拍和国企拿地情况。

2022年土拍情况

2022年,福州已经举行了三次集中供地,按这节奏看年底还有一场土拍,对比去年同样有四场土拍,看看成交情况。

今年四区成功出让40幅地块,吸金268亿,其中住宅用地29幅,吸金247亿。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3)

分析:对于土拍的拿地房企,做了一个表格,大体分成了四类:本土国企,厦门国企,外地央企,其他。

从资金占比来看,本土国企拿下23幅,资金175亿,其中住宅18幅,资金167亿。

这么多地块,只有一幅宗地2022-29号,五四北的小型100%公租房被左海集团摇号拿下,剩余22幅地块,溢价率全是0,换句话说:今年本土兜底了22幅四区地块,耗费资金174亿。

对于这些本土国企,也大体分成了几个集团,其中城投集团和左海集团是重点,各拿下8幅地块,城投两家公司更是耗费75亿。

除了国企兜底外,另外一个大头来自厦门国企,重点就是厦门建发,拿下了4幅,全部是纯商住宅,其中三幅全是摇号拿下,分别是建发璟园、朗云、玺云。

除了建发外,央企在福州也基本消失,只剩下保利在坚守,房企也拿下3幅,有两幅是摇号拿下。

如果扣除国企、保利后,福州真正有其他房企参与的,只成交了8幅,而且全部溢价率是0。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4)

这8幅,也只有3幅是住宅用地,其中两幅是高比例公租房和安商房,只有欣隆盛用1.45亿拿下的三叉街小地块是纯商。

此时换位思考,扣除掉本土国企的兜底,实际土拍吸金93亿,如果再扣掉配建房地块,以及扣除厦门国企和保利,福州在其他企业身上吸金11亿,而这里面还包括了7.1亿的SM。

2021年土拍情况

做个简单的对比,去年土拍下半年已经开始遇冷,整年吸金已经下滑,不过依然可以对比。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5)

分析:去年四区成交71幅地块,住宅49幅,成交总价411亿,其中住宅368亿,供应面积2911亩,住宅2334亩。

本土国企:拿下13幅,资金97亿,其中住宅10幅,资金87亿

厦门国企:拿下7幅,资金88亿,全部是住宅用地

其他企业:拿下51幅,资金224亿

对于拿地情况来看,本土国企兜底主要发生在去年最后一场土拍,兜底了8幅地块,资金70亿。

此时做个对比:

2021年:兜底70亿,占总成交17%,非厦门、福州国企,占比72%

2022年:兜底174亿,占总成交65%,非厦门、福州国企,占比10%

从占比以及走势来看,很简单可以发现,2022年一半以上的地块都是兜底,剩余地块,也基本被厦门建发 保利拿下。

去年还有拿地,今年消失的房企名单如下:

融侨、融信、金地、首开、龙湖、正荣、大东海、凯佳、中骏、中海、万科、联发、恒荣、正祥、象屿等等。

国企兜底情况

对于本土国企兜底,主要是从2021年最后一场土拍开始,目前已经兜底了4场土拍,看看每个集团消耗了多少资金。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6)

分析:从兜底情况来看,城投集团已经耗费了112亿,两家子公司建总31亿、榕发81亿,左海集团85亿,新区集团37亿,古厝集团17亿,只有地铁集团不到1亿。

除了兜底外,还有一个现象储备土地,即拿地后是否上市,以及上市情况。

从福州本土国企兜底的24幅住宅用地来看,目前备案上市的是0。

做个对比,厦门国企在福州同时期拿地的项目,除了5月在东二环拿地的国贸天琴湖、建发朗云外,已经全部都上市,其中缦云、璟园、天琴湾,都在短时间热销近清盘。

可以说从两个城市国企拿地的情况,以及上市的周期来看,更能体现出其中真正的实际意义,也能更好地反应财政部发布的这个公告。

国企为什么还在拿地(国企拿地被叫停)(7)

盘点总结

对于财政部的这个公告,最终是否会影响福州本土国企后续的兜底情况,难说。

不过这个公告,对于福州而言并不是坏事。

从这几次拿地可以发现,并非没有亮点地块,但是都被保利、建发、国贸等激烈争夺拿下,随后上市也非常成功。

作为对比,本土国企由于承担了大面积的兜底任务,面对有性价比的地块,基本没有参与。

这样反差明显的做法,对于本土国企,以及福州这个城市而言,很明显是一件坏事。

试想当初东二环纯商看湖地块,榕发也是通过摇号拿下,即榕发观湖郡,而如今摇号的地块,看不到一家本土国企。

在本土国企要改变的时代,这样的拿地机制,很明显严重影响自身发展。

前几年说到本土国企,都喜欢说佛系,而如今兜底这么多地块后,一直缓慢上市,到底是因为佛系,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当然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兜底地块逐步上市,福州的楼市也会被本土国企垄断,届时面对异常突出的指导价,本土国企是否还能保持所谓的“良心价”。

对于购房者,面对本土国企,是否格外开恩?

对于市场,假如没有兜底,是否会供应短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