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

点击关注@七品草民 一起读《史记》。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两句名言出自《史记》,均为陈胜所说。

陈胜、吴广因为大泽乡起义而众所周知,一直以来被标榜为反抗暴秦的先驱,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帷幕。

陈胜、吴广率先反抗暴秦,但是却非死于秦军之手,而是被身边的人杀害……走进《史记》,跟随@七品草民一起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记述的。

01关于陈胜的出身

“陈胜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人也,字涉”,《史记》中陈胜有时也称之为陈涉。吴广又称之为吴叔,“吴广者,阳夏(河南太康)人也,字叔”。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1)

古人的称谓极有讲究,现在常说“名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名”是幼时长辈给起的,“字”是弱冠之年起的,后来还有自己随性所起的“号”。

对比汉高祖刘邦,“姓刘氏,字季”,“季”纯粹是家里兄弟排行,而陈胜、吴广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这绝非普通的贫民百姓。从这点来看,陈胜吴广至少比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要强得多。

更何况,刘邦的“季”字纯粹是司马迁为美化高祖而添加的。证据便是与刘邦同日出生,同乡兼发小的卢绾却是只有姓名,而无字号的。

《汉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说明刘邦有自己的耕地;《卢绾列传》中“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上学堂这些也非寻常百姓所能达到的条件。

所以,由此推断陈胜早先的家境应该比刘邦更好一些。至于,陈胜后来受雇他人耕作,估计家境中道败落了。

02未来期许富贵一些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世家第十八 陈涉》

年轻的陈胜曾与他人一起受雇佣耕田,停止劳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呀。”

一起耕作的同伴便笑了,“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于是,陈胜又长叹一声说道:“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2)

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善于讲故事,故事细腻、情节动人、语言丰富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司马迁在这个场景中,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背景都作了清晰的交代,读者甚至可以体会到人物表情和心理。

再从上述对话来分析,年轻的陈胜对现状不满而失意,说明曾经享受过富贵生活。而陈胜对未来的期许不过是富贵而已,这点明显区别于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甚至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稍逊色了许多。

03戍守遇阻揭竿起义

人生走到低谷时,会激发潜能改变命运。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今北京密云)九百人,屯大泽乡(安徽宿县)”,前209年为秦二世元年,秦征调居住在闾门之左九百人去戍守渔阳,当行进到大泽乡时,暂时驻扎休息。

“闾左”解释为居住在里巷左侧的平民,也有说法是秦时贫贱者居闾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胜、吴广都被编入守边的队伍中,并任命为领队的屯长。

“屯长”是军爵,在《商君书·境内》:“五什一屯长,百人一将”,军队什伍制“十人为什,五人为伍”,“屯长”是五十人的小头目。而刘邦的“亭长”不过是缉拿盗匪的捕快,手下不会超过十人。所以,再次确定陈胜出身要比刘邦强一些。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恰巧碰上了大暴雨,道路被洪水冲断无法通行,估计不能按期到达。“失期,法当斩”,按秦律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两人商量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赶到渔阳是送死,逃亡被抓也是死,发动起义最坏的结果不过还是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为国事而死。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3)

陈胜跟吴广商量“死国可乎”,@七品草民 估计很难上升到为国事而死的高度,不过是迫于形势,奋起反抗而已。但是司马迁又让陈胜对时局做分析,这很让吴广佩服,“以为然”。

无论是陈胜对时局的分析,还是鱼腹藏书、篝火狐鸣,这种方式制造舆论鼓动人心,很难想象陈胜是一般的“闾左”之民。

04吴广死于手下将领

如果说陈胜是起义策划者,那么吴广则是起义的坚定执行者。

吴广不仅笼络了戍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一向爱护戍卒,大多人愿意听他差遣。

而且,还趁押送戍卒的军官醉酒时,故意散布谣言,以激怒他们。“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军官喝醉,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军官被惹怒了,惩罚吴广,继而惹怒了那些拥护吴广的戍卒。

“尉果笞广”,军官果然鞭打吴广。司马迁用了一个“果”字,表示军官正中下怀。而如此惩戒必然会引起了戍卒们的抗议,这也是吴广想要的结果。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4)

“尉挺剑,广起,夺而杀尉”,军官又拔出剑来威胁众人,吴广起身,夺剑杀掉了军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在陈胜的帮助下,又一同杀掉了两个军官。

这段精彩的描写不亚于武侠小说,高手克敌制胜往往只是一瞬间。

吴广虽为大泽乡起义发起人之一,而司马迁在《史记》将其安置为从属地位,没有过多的记述,所以详细的了解并不多。

“乃以吴叔为假王(暂时代理为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陈胜任命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将领们向西攻打荥阳中。

在攻打荥阳中,将军田臧想围点打援,以少量士兵围打荥阳,而大部队迎击秦军。这与吴广的意见相悖,田臧于是假传陈胜的命令将其杀害,并将其脑袋送给了陈胜。

吴广作为起义发起人之一,被田臧杀害了,陈胜不仅没有惩处田臧,反而任命其为上将。“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这不仅让将士们寒心,而且树立起了一个坏榜样!拥兵自重便可自行其是,如此各路义军势必难以协调指挥,统一调配。这给起义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05起义得到了百姓支持

再说陈胜吴广斩杀秦军军官之后,接下来便是安抚九百戍卒,仅仅是一句话而已。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起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世家第十八 陈涉》

这段话广为流传的仅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其实,整段话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颇有煽动效果。

“咱们碰到大雨,已经耽误了期限,按法律都会被杀头。假使朝廷不杀我们,戍边也是十人差不多死掉六七个。再说好汉不死便罢了,要死了也得折腾点动静啊!”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5)

陈胜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戍卒们对秦朝的愤怒如同溃堤的洪水奔涌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假冒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乃令符离(宿县东北)人葛婴将兵徇(武力掠取)蕲(宿县南)以东。攻铚(安徽濉溪县)、酂(永城西)、苦(鹿邑县)、柘(柘城县)、谯(安徽亳州),皆下(攻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在征战的同时,沿途招兵买马扩大队伍,等到陈邑时,已经拥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人的骑兵队伍,步卒好几万人。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刘邦在老家沛县诛杀沛县令自立为沛公,项梁带领项羽在会稽造反响应,除此之外各地大大小小的义军数不胜数。

06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发展,队伍扩大,得到了老百姓积极拥护,也证实了秦朝统治的残酷。而陈县郡守和县令放弃守卫,则又说明统治阶层中也出现了分化。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起义军一时不能取胜,后来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

“弗胜”说明起义军队伍虽然壮大,但面对训练有素的秦军仍一筹莫展,这为起义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陈胜招募了三老、豪杰,仅仅是“议事”而已,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帅和运筹帷幄的军师。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6)

“守丞死”则说明了百姓反抗意识觉醒,“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各郡县中吃尽秦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官吏,杀死他们响应陈胜。

三老、豪杰纷纷建议陈胜称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胜决定以陈县为都城,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张楚”这个号令还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当时,楚地数千人聚集在一起揭竿起义的,多得数不清。

07张耳缓称王计策不被采用

当然,对于陈胜称王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张耳陈余列传》中,司马迁明确了张耳、陈余的观点,认为当时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有私心,而不愿追随相从。不如“遣人立六国侯,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派人立六国后人,既为秦增加敌对势力,自己又多了同盟。

在当时的情况下,秦朝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与其称王成为秦朝的打击目标,不如更多地给秦树立敌对目标,如此“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帝业可成矣”。

司马迁在讲到陈胜召见张耳陈余时,先提到了一句话“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陈胜早听说张耳、陈余贤能人才,然而陈胜却不能很好驾驭使用。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7)

张耳、陈余的建议相当明确,可惜陈胜并未听从。陈胜所谓的“鸿鹄之志”并非建立帝业,而只是改变当时的穷囧,追求富贵而已。这再次为陈胜最终失败买下了伏笔。

后来,张耳、陈余因为陈胜不采用他们计策,而且又任命官职太低,“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所以跟随武臣北伐赵国时,鼓动武臣自立为王。

从司马迁的行文中能够体会到,他是认同张耳、陈余的主张的。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唯一认可,而张耳曾经是魏无忌的门客。后来刘邦接纳了张耳,而且分封为赵王,说明张耳对建汉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08老朋友被杀众叛亲离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曾经一起受雇耕种的朋友听说了,赶赴陈县。“苟富贵,毋相忘”,这句话估计朋友仍牢记在心。“扣宫门曰:‘吾余见涉’”,敲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

“宫门令欲缚之”,宫门令想要把他捆绑了,“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这个朋友经过好说歹说,宫门令才把他释放了,但仍不肯为他通传。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朋友不死心,打听到陈胜出行,便拦路叫喊,“阿涉,是我啊”。“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陈胜听说之后,于是召见了朋友,并上车拉着一起回宫。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进入宫殿,看见殿堂富丽堂皇,帷帐悬挂,朋友惊讶地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宏伟壮观。”“夥颐”应该是方言,绝对浓厚的地域特色,司马迁担心读者难以理解,所以又继续做了解释。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8)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楚地人称多叫“夥”,所以这件事就在天下传开了;“一朝称王,阔气异常”,这句话最早是用来形容陈胜的。

读到这个小故事,每一处都要设问为什么,毕竟司马迁都有其用意。对比,刘邦进入秦王宫也曾被眼前富丽堂皇夺目了,然而最终听从了张良、樊哙的劝解,没有留宿咸阳城。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这朋友随便出入王宫,而且经常拿陈胜以前的旧事来说。于是有人劝陈胜,“你朋友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大王威望。”

陈胜这次竟然听从劝告而斩杀了朋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陈胜以前的朋友知道此事后都自行离开了,“由是无亲陈王者”,从此之后陈胜身边再也没有亲近人员。

由此可见,“苟富贵,毋相忘”竟然是两千多年来最大的谎言。

当然,司马迁在此为陈胜之死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安徽涡阳东南),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腊月,陈胜前往汝阴,返归时到达下城父,车夫庄贾将他刺杀,投降了秦军。

从七月起义到腊月被杀,“陈胜王凡(共计)六月”。“陈胜葬砀(安徽砀山),谥曰隐王。”

09信用小人君臣失和

“张楚”政权随着陈胜之死而宣告失败,司马迁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探讨分析陈胜起义。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中正”为掌管人事之官,“司过”纠察百官过失,“主司”解释为负责督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了,陈胜对身边的人不再信任。

“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不交司法审理,总是自行定罪。

“陈王信用之”,如此,陈胜竟然很信任他们。“诸将以其故不亲附”,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陈胜了。

陈胜为什么要提出京城已无诈(苟富贵忘本了陈胜撒谎竟然流传了两千多年)(9)

对于陈胜将相离心离德,司马迁不止一次提过,在《张耳陈余列传》中提到“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诸将有攻城略地的战功,却遭到谗言毁谤而获罪被诛杀。

“此其所以败也”。

司马迁说这便是陈胜失败的原因,其实原因又何止于此。

“陈王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是陈胜率先发动的起义引起各地纷起响应,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这是司马迁对陈胜吴广起义的高度评价!套用我们熟知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胜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火种。

杨照先生在《史记的读法》中将《陈胜世家》与前一篇《孔子世家》参照对比,发现司马迁如此安排,可以更好地凸显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欢迎互动评论,一起探讨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