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

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一生成就了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被称为“有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三不朽圣人。“圣人必可学而至”是他的坚定信念和终身追求,因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教约》就是王阳明的一篇专门论述儿童教育的著作,目的是教导“社学中的教读”类似现在的“小学老师”如何 “做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做好启蒙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它类似于现在的教学指导手册或“校规”,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的儿童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1)

  • 一,重视德育教育。

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中心,“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三代(指夏商周)之学,皆所以明人伦。”即儿童教育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功课。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

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参拜行礼之后,老师要按次序向全体学生提问:“在家的时候,尊敬热爱父母的本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温清定省、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粗疏或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放荡之处?言行念头,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要求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切实而委婉的诱导和启发。之后,才让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每天到学校来,首先要自省,自省的内容首先是家人,是否疏忽了每天“爱亲敬长”?是否实践了“温清定省”?行为举止是否稳妥得当?这首先使儿童养成反省自己的习惯,其次是知行合一,把孝悌之类的人伦道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2)

“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老师要有耐心温和的提醒教育,如春风化雨,孩子就会诚实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孩子不会因为担心严厉的批评指责而疏远老师,甚至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视学校如囚牢而不肯入,从而撒谎甚至逃学。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强调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他在《答顾东桥书》中说:“如言学孝,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谓之学孝乎!”“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比如培养儿童孝亲的品德,提倡在事上磨炼,这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炼即结合具体事物,休究践履,实地用功。他认为,德行的培育即古人说的“明人伦”、“明明德”,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也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他在著名的《拔本塞源论》里指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反观当下的儿童教育现状,重学业甚于重人品的教育模式、以成绩定高下的人才选拔模式、不管资质如何兴趣如何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把读书当作是孩子的人生头等大事,思想品德教育流于表面,把“圣人之教而视以为赘疣枘凿”。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怎不令人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

  • 二,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性情

对于儿童,每天的主要教学活动即歌诗、习礼、授书。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儿童在唱歌咏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仪容整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急不躁,不狂不闹。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既久,学生一到学校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渐渐就养成了中正平和的性情。而歌诗的目的“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是为顺应“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童子之情。儿童喜欢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志趣,另外,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吟唱诗歌时发泄其只能通过蹦跳呼喊才能发泄出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宣泄出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有益其身心健康。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3)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指导儿童在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让其澄清心神,肃清杂念。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审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使之不疏忽,不懒惰,不自满,不羞怯,不随意,不粗野,即举止优雅,从容不迫而不过于迂腐迟缓;恪守礼法,修行谨慎而不过分拘束紧张。时间久了,儿童的礼貌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而日渐坚定。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习礼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儿童养成端庄的仪容和仪表,同时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以利于儿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4)

  • 三,儿童教育要量其天资禀赋施教,不可贪多求快。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一味地贪多求快,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透彻,并且能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天资禀赋来安排教学量。比如学生有能力学二百字的,一次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能感觉到自己精力充沛,学有余力,而不是不堪重负。每天能这样轻松愉快地学习,就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反而能享受、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天长日久,孩子自然会热爱学习。当下的少儿教育中明显存在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倾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老师有升学压力、成绩考评的压力,导致儿童超时、超量、提前学习,恨不得占满孩子的所有时间,用书本知识把孩子催肥、催大,但过犹不及,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孩子的厌学情绪也由此产生。这不是爱孩子,而是毁孩子。儿童的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儿童教育必须要考虑其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王阳明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比如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全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如果把儿童看作微缩版的大人,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提前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不仅毫无益处,甚至还可能毁了它。因此,儿童教育一定要量其天资禀赋,留有余地,让他们快乐学习。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其成绩,更要关注其成长。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5)

蒙学教材多用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吟咏记忆;多用故事宣读道理、传授知识,便于儿童理解 。因此,“诵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䌷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就是说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使其专心致志,口读心想,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解意思;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思想要宽广虚静。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心底,他们自然会礼貌待人,一天天变得聪慧起来,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这一段文字中,王阳明说明儿童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朗诵就是要读出声音来,并且要“抑扬其音节”;“心惟”即用心体会其意思,边读边想,才能一字一句理出头绪,分出层次,品出味道,以达到“宽虚其心意”的目的。久之,儿童自然会受到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的浸染和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开启智慧、滋养心灵的教育目的。在儿童教育中诵读的作用不可忽视,人们早就注意到,通过诵读,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善。过去的私塾因为学生诵读被人戏称为“蜂蜜窝”,清人陈燧在《村塾赋》中调侃自己作为私塾先生“蜂蜜窝”里称王的处境:“三尺五尺之童,一楹两楹之屋。到小人国中,自侬居长;在蜂蜜窝里,由我称王。”《清稗类钞》中有一首《嘲私塾诗》,对私塾里学生读书的情形有生动的描绘:“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从这些有趣的诗赋可以看出,古人就非常重视儿童的诵读教学。

王阳明四句教育方法(王阳明教约如何让孩子)(6)

王阳明最后总结道:“…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就是说,大凡练习礼仪和唱歌咏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儿童的天性、童心,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知厌倦,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歪门邪道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掌握其奇妙精明之处,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和存养努力了。

  • 结语

王阳明是一位有系统理论的大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个艺术高超的教学巨匠,后人称之“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称赞他是最懂学习的学者,最懂教学的老师。他在《教约》中提出的儿童教育的一系列独到见解和主张,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值得今天的老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和学习借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