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

“仲夏苦郁蒸,挥汗白雨翻”

自古炎夏难熬,虽有西瓜、空调、WIFI,但总归要出门,感受这汗蒸般的世界,更不用说多年前空调尚未普及的时代。地处江淮之间的安徽,四季分明,夏季也是高温频发。历史上,安徽夏季都出现过哪些极端高温过程?最热的是哪一天?夏季是在持续变热吗?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1)

为此,东篱邀请了省气候中心的专家,用气象大数据为安徽夏季“画像”。

最热一天,43.3℃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2)

数据显示,1960年以来,我省历史极端高温曾达到过43.3℃,出现在1966年8月9日的霍山。紧随其后的第二、第三位,也在霍山, 就在第一位的前后两天。可见此次高温过程的酷热程度。

第二年的8月,霍山再度迎来高温过程,当年8月11日,录得42.7℃的高温,排名我省60多年来第四位。而第五位则是多年后的2013年,当年8月10日,泾县高温达42.7℃。

最长55天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3)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挑选出1961-2020年安徽省排名前5位的高温过程。其中,强度最大的高温过程出现在1966年。

1966年7月16日-8月12日,有累计1664站次出现高温,其中912站次≥37℃,89站次≥40℃,其中8月6日到9日高温顶峰,4天里分别有10/18/12/16个站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4)

近十年来,比较典型的高温过程有2013年和2017年。

2013年7月23日-8月18日,高温过程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区域性高温过程等级达特强;其间,8月6-13日连续8天超过40℃的县(市)均在10个以上,为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主要集中在皖东南地区。

2017年,夏季先后出现四段高温天气过程,尤以7月12-31日为最强,我省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梅雨高温“无缝对接”。期间,23到27日每日几乎所有市县最高气温超过37.0℃,40~65%的市县超过39.0℃。22-28日全省极端最高气温连续突破40.0℃,最高霍山为42.0℃,合肥、肥西、肥东、长丰、舒城最高气温刷新历史记录。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5)

就算再热,几天忍忍就过去了,就怕热得没完没了。历史上,我省多次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其中1967年,石台县高温持续55天。1967年7月11日-9月3日,石台连续55天出现高温,为我省最长记录,其中32天≥38℃,5天≥40℃,最高40.9℃。

最热的夏季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6)

从数据看,虽然1966年出现了历史上最热的三天,但就整个夏天来说,最热的还要数1967年。这一年全省平均气温达到28.4℃。其次是2013、1961、1978、1994的夏季。

“七下八上”最热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7)

从数据看,安徽最热时段出现在“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从前5强区域性高温过程来看,开始日期多集中于7月中旬,以1978年出现最早(始于6月26日),2013年最晚(始于7月23日)。

近30年逐步变热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8)

从历年演变来看,安徽夏季平均气温波动明显,其中1960年代至1970年代、2000年以来为相对较高的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气温相对较低。如果以1991年低谷为界,可以看出近30年来,夏天确实是存在变热的趋势。

沿江江南最热

合肥历史极端低温(43.3大数据揭秘安徽极热酷暑)(9)

从夏季高温日数空间分布来看,沿江江南大部20~31天,淮北中部和西部、江淮之间西部和南部15~20天,其他大部地区6~15天。高温日数相对较少的地区集中在大别山区南部和皖南山区。

高温危害

高温灾害易引发交通、水电及其他事故,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损失。

夏季高温造成城市水电供应紧张,持续高温天气引发干旱,对生态造成危害,也会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

1966年江淮之间南部和沿江江南夏秋连旱,旱情严重。特别是8月上旬偏高更为突出,不少地区的极端最高温度在39~41℃,致使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的旱情相当严重,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

2013年盛夏高温伏旱。7月23日至8月18日淮河以南平均降水量和无降水日数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和最多。受高温、少雨和蒸发量大叠加影响,气象干旱持续发展。

干旱造成一季稻空秕粒增多,对夏玉米等旱作物产量形成不利,并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升高,江河湖泊水位下降、蓄水量明显减少。截至当年8月14日,全省因旱受灾人口112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20.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9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1亿元。

此外,高温天气会导致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易使人食欲不振,引起消化道疾病。因此,高温天气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如果必须在户外工作时,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农业生产也要结合时节,做好各项田间管理,防范高温热害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策划/文字:史力

监制:顾群 杨飞

制图:甘亮

编辑:朱芳

数据支持:安徽省气候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