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核桃被索赔(六个核桃因补脑)

近日,《人民法院报》报道了一起围绕虚假广告这一议题展开的民事诉讼,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围观。据报道,浙江台州的张先生因为受到电视广告中“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影响,购买了“六个核桃”饮料用以“补脑”。然而,张先生在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本草纲目》等资料后,发现其中并无核桃具有相关功效的记载,因此认为核桃不具备“补脑”功效,于是将超市方和“六个核桃”的生产商告上法庭,主张对方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最终,法院以依据不足为由,驳回了张先生的诉讼请求,并指出“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不违反广告法规定。

尽管在这场小小的民事诉讼当中,“六个核桃”的广告投放方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在法庭上取得了官司的胜利,但在舆论场上,与此相关的争议却并未随着法槌的落下一同得以止息。尽管有不少网民抱着“吃瓜”的心态,对提起这起诉讼的张先生展开了形形色色的冷嘲热讽,但更多的网民,还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这样的广告宣传是否恰当的问题上,对“六个核桃”形成了不小的舆论压力。

六个核桃被索赔(六个核桃因补脑)(1)

法院的判决,固然在法律上驳回了张先生的索赔要求,为“六个核桃”的广告投放方免除了可能违法的忧虑,但在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层面,张先生提出的主张却并非全无意义。“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如此简洁、直白的广告语,在任何广告的观看者看来,都直接指向着核桃在各种民间传言、偏方中具备的所谓“补脑”功效,也正因如此,张先生才会将核桃是否具备“补脑”的功效看做问题的关键。

对于那些口口相传的传言、偏方而言,传播者说几句“核桃补脑”不过是随口一提,信不信由你,自然不必承担也没法承担什么责任,但是,当一家大型饮料企业,在正规媒体上斥巨资投放大量广告暗示这一理念时,事情的性质便发生了变化。如果有企业试图将这种传言中的说法包装成其产品的一大卖点,消费者自然有理由期待厂商对这种带有许诺性质的包装负责。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除去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外,人们并没有看到有谁真的通过“六个核桃”取得什么补脑功效,倒是像张先生这样的诉讼者,来了一个又一个。

六个核桃被索赔(六个核桃因补脑)(2)

当然,正如法院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所言,要在法律上认定“核桃到底补不补脑”,并不像张先生想得那么简单。张先生固然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本草纲目》两部权威典籍,但从科学方法的角度上讲,仅凭这两部典籍确实不足以完备地证明“核桃不具备补脑功效”。法院不是科研机构,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搞清楚“核桃补脑”这桩由民间传言引发的公案的真相,因此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审视原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效力,以此为断案的唯一准绳。在这种情况下,张先生的败诉可以说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是,在诉讼之外,普通人会通过这起诉讼产生怎样的观感,却并非仅仅是由法院的判决决定的。事实上,自从“六个核桃”上市以来,围绕这款饮料及其背后的公司展开的争议,就几乎没在舆论场上中断过,“虚假宣传”的指控只不过是其负面信息的一部分。《楚天都市报》的报道指出,一罐“六个核桃”饮料50%的成本都在易拉罐上;《长江商报》则在2017年底曝光了六个核桃为谋上市狠砸18.95亿广告费,是其研发投入103倍的消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负面信息缠身的“六个核桃”即便打赢了官司,也很难说完全赢得了人心。对此,涉事企业还应反求诸己,认真反思其经营策略,以诚意赢得市场,否则前路恐怕依然难免坎坷。

(来源:海运仓内参微信公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