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

你将会从另一个视角

看到对《阿甘正传》的解读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3)

你觉得《阿甘正传》是一部好电影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部《阿甘正传》当然是部好电影,励志,鸡汤,给了每一个在黑暗中的人们一颗温暖的火炬。

1994年上映,美国本土的3亿票房,

狂砍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奥斯卡大奖,奖项和成就都足以证明,它是部好电影。

但,有意思的是:票房口碑双收的《阿甘正传》被划入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100部保守主义电影”,成为了1994年美国共和党的国会选举的道德筹码与民意筹码。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4)

一部来自民间的电影,怎么就会成为美国党派之争的共和党人的“道德筹码”了呢?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阿甘正传》的幕后现实故事的了解,能看到更大更广的世界。

好,话收回来。

为什么《阿甘正传》会成为党派之争的筹码?因为它的故事,是在那个时代下,美国保守主义强势回归的一种映射与反应,是符合那个年代人们对传统与保守的需求。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5)

你可以回看在《阿甘正传》里面的故事,它发生于美国二战后40年代至80年代的故事

现实的生活里,美国社会曾发生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

这其中包括了,自由主义改革,民权激进,反主流文化运动平,嬉皮士欲动,那40年,是美国思想空前活跃和激烈交锋的年代。

民权主义者看来,

那是最好的年代,思想最开放的年代,

保守主义者的眼中,

那是风雨飘摇,礼崩乐坏的时代。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6)

为什么保守主义者觉得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因为它违背了美国传统的价值观。

美国自1776年7月4日的独立日以来,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就始终占据着社会主流地位,

它包括:尊重男性权威,注重家庭,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不谈权利等等...

看起来这些传统价值,似乎确实是对的,但是它也有包含一定的“等级秩序”,“性别歧视”“权力固化”“种族歧视”等理念合乎道德。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7)

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时期。

这些保守主义的宣传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要冲击的就是那所谓的“传统道德”年代。

包黑人运动,女性权利运动,自由主义改革运动,都发生在那个时期,但也都伴随着冲突。

历史上,美国于1961年曾爆发出激烈的反种族隔离的“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8月28日,曾有25万黑人为了争取就业机会向首府华盛顿游行示威。1967年4月15日,又有15万学生走上街头,在纽约进行游行示威反抗。

在一系列游行示威,发生了许多的暴动。

1963年,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城市伯明翰市,曾爆发出了黑人与大批军警的冲突。

时至今日,种族问题,也没得到解决。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8)

但《阿甘正传》很巧妙地跳过了这一些列的问题:凡是任何与保守主义价值观的民权运动,激进主义,反主流文化运动都在电影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删减或篡改。

这些删减和篡改,是被认可的。

因为60-90年代,自由主义的过度发展和民权主义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经济衰退,这促使人们趋向回归传统,保守主义又重回主流。

因此《阿甘正传》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评价是不同的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9)

比如,你用自由主义和民权主义来看《阿甘正传》,这电影到处充满了毛病,你用马克思主义来看《阿甘正传》这电影的毛病那还不是仅仅只是社会动荡,而是相当致命的毛病——

“种族歧视问题”被简单转化成“贫富问题”,

“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被转化成“个体矛盾”

“性别矛盾”被转化成了“道德矛盾”

——

立场,决定了态度与看到的东西。

关于《阿甘正传》的鸡汤的那些东西已经被写烂了,就不再去重复,我们聊没有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去掉酱汁,来看散发着霉味的《阿甘正传》里的保守主义思想以及阿甘的故事,到底掩盖和跳过了那些事实。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0)

一、被掩盖的资本内部矛盾

阿甘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呢?“真诚,善良,忠诚,坚持,坚韧,努力,运气,天赋...”

这些都可能是答案。

但与此同时,这也都是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公认的美德。也是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提出的“美国梦”推崇的:“一个人,只要他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念,肯吃苦,肯努力,肯闯荡,那么他终将会走向成功。”

可问题来了?

这个走向的“成功”到底是什么?这个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关于物质与财富的成功的梦。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1)

物质和财富只有个人努力吗?

我们恐怕很难下这个结论,除了努力之外,还有着资源,人脉,阶层,国家,体制,建制,经济政策等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

我不是说,这些传统美德就不需要,但事实上,这些传统美德是可以被改变期待的。

它可以被利用为“等级秩序”的教条。

这就很具有玩味性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等级秩序,实际上意味着被剥削的羔羊。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2)

举一个具体的案例:在《阿甘正传》里,阿甘结束军营生涯,走向捕虾创业的时候。

历史上的美国,正在经历自由主义改革最盛行的时代,那会儿美国当局致力于提升国家福利,通过救助的形式,实现平等。

但这些改革引发了中层阶级的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提升国家福利,会滋生懒得,且削弱工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与工作。

保守主义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而这些美德可以被利用成教条。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3)

所以阿甘的成功是鸡汤固然没错,但实际上阿甘的成功,循规陶矩,走出来的,他的成功并不是真正地通过个人奋斗,而是等来的。

阿甘的成功只是在等待。

人各有命,随风飘零全凭偶然。

他并没有像外界有任何的探知,在阿甘严重,风雨飘零的动乱年代都是无聊和虚空,只会给爱情和家庭带来无数的伤害,只有传统美德才值得固守,就连赚钱也是“美德”换来的。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4)

因此在《阿甘正传》里电影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了一个人的身上,没有成功,那是个人的问题,不是社会结构问题,也不是资本问题。

它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阿甘成功的故事”虾被巧妙地转化成了道德危机和个人选择。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5)

二、被掩盖的种族矛盾

阿甘,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阿甘的英文名“Nathan Bedford Forrest”,是一位美国南部将领的名字,这个名字原罪带有种族歧视

而《阿甘正传》做的就是要死掉“歧视”的标签。

于是,我们看到了——

电影开头,第一个听者是黑人女性。

大学时代,阿甘为黑人发声。

甚至功成名就后,资助的对象都是黑人,巴布的妻子也在收到了阿甘寄来的钱之后,摇身一变,从雇佣变成雇主,黑人妻子所雇佣的人,也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有色人种。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6)

这种说法和设定,使得阿甘充当了么米国种族隔阂的协调人,也表明了阿甘的成功也代表着他的巴布的成功,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巴布能活着,他也能跟阿甘一样,通过努力奋斗过上好日子,并摆脱种族歧视宿命。

而这种努力奋斗其实就是“有钱”,从黑人做别人的雇佣,到家里的雇佣成了白人。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7)

这种身份互换,当然会让人有精神上的愉悦感,但本质上,真正伟大的人是阿甘。

是阿甘的出现帮助了黑人巴布一家人,是阿甘的投资让黑人有了独立品性的开始。

在《阿甘正传》里,黑人巴布的身份,其实是配角,配合着阿甘成长走向救世主。

电影中所呈现的“种族歧视”的和解依旧是只存在虚构的自我想象中,那些所谓的“平等与公平”也只是虚假的自我满足,而种族问题,也仅仅被转化成了贫富问题。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8)

三:被掩盖的权力矛盾

阿甘喜欢的女生,也就是女主珍妮,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所隐喻的是权力故事。

这个权力包括了——

男权与女权的矛盾

保守主义与反主流文化运动的矛盾。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19)

在《阿甘正传》的故事里,珍妮的设定上出自于家庭暴力所以走向了反叛,她质疑权威,质疑社会标准,同时她参加女权运动。但珍妮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种徒劳。

她的生活充满着歧视,暴力,病毒,罪恶。珍妮追求的自我,只是一种惩戒。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美国60年代的反派青年,大多来自白人的中产阶层,他们的反叛是他们的父辈们对着干的,是跟主流阶层的压制对着干的。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0)

而在《阿甘正传》的故事里,一开始就是偷天换日,把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批判转移成为道德问题,抹去了那些年,美国的妇女们解放运动的印痕。

珍妮的清醒变成了误入歧途。

阿甘的低智变成了孔武有力。

阿甘在炮火连天的越南,而成为嬉皮士的珍妮正在享受着大麻,退役后的阿甘创业成功,而珍妮却还是贫困潦倒,醉生梦死。

浪潮之中,珍妮一步步走上了堕落,而阿甘却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1)

可历史不是这样的。那些青年们的运动是有负面效应,但它也给社会带来了积极一面,

但在《阿甘正传》的故事里:那些曾经潮气蓬勃的自由解放运动是“一塌糊涂”。

珍妮和阿甘的爱情故事的回归,实际上隐藏着权力的矛盾与斗争,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最后结局以珍妮的屈从结束。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2)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知道为什么《阿甘正传》会成为“美国共和党”的道德筹码了。

随着美国90年代,保守主义逐渐成为主流,90代的中期的《阿甘正传》的成功是映射了现实与符合一部分的美国大众需求的。

对年轻观众来说,这部《阿甘正传》是通过“阿甘”连串起来的一部温和的历史片,

对那些经历过浪潮,改革,运动的暴怒者而言,《阿甘正传》的“爱”宽慰了他们。

年近中年的暴怒者最终接受了阿甘的成功,也就是接受了“阿甘”的保守主义观念。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3)

故事的最后,《阿甘正传》说到底像要说的是保守主义者创造了美国,不管自由主义多么浪漫,保守主义是永远的基石。

如果保守主义都垮了,那自由主义就是无根之树,迟早会因失去根茎而枯萎掉

虽然《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的牵扯跟中国人歧视没多大关系,但还是要小心电影里面夹藏的那类似“国旗”的私货,电影的商业娱乐性,往往会掩盖“文化霸权”...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4)

好莱坞电影在其商业消费准则的背后 , 始终潜藏着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诉求 。

我不去鼓吹什么,但是想要大家知道,这些资本的糖衣炮弹,正在无声无息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年轻人,这部1994年的《阿甘正传》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

这是电影意识形态分析的价值。

总结阿甘正传(去掉酱汁鸡汤阿甘正传)(25)

大家好,我是云纳君,

很感谢各位朋友抽出时间,阅读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写得不错,

您的“评论 点赞 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