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

文|江枫月夜

写下这个题目,笔者知道这回又得罪南阳人了。实际上,对诸葛亮躬耕之地的问题上,作为湖北人的我更倾向于南阳一点,但结合目前史学界普遍公认的观点和教科书所采用的说法,我还是把题目暂定为襄阳。

本文要写的内容和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无多大关系,只是笔者对《三国演义》里缺漏的记载,对诸葛亮在襄阳的主要活动事迹及诸葛亮的人脉关系作一些说明,所以诸君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太过于纠结。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1)

诸葛亮

一、诸葛亮为什么到襄阳

1.襄阳是国际大都市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跑,为什么?大城市机会多啊!诸葛亮也不例外。襄阳是荆州的治所,是三国时期排名前三的大城市,仅次于洛阳和长安,而临近襄阳的南阳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之地,你说对诸葛亮诱不诱惑?

不止诸葛亮在襄阳了,读《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在东汉末年围绕在襄阳、南阳一带的名人还有水镜先生、徐庶、庞统、杨仪、马谡、向宠等等,这阵容够豪华吧!襄阳其实就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人才库,全国的精英基本汇聚于此。那大家为什么都往襄阳跑呢?因为襄阳除了满足了国际大都市的硬性条件外,它还是各方势力争夺最厉害的地方,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需求量大就意味着就业也比较容易。

诸葛亮都到大城市了,你说他真的甘心一辈子在卧龙岗躬耕?他是学姜太公钓鱼呢!所以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极其言不由衷的。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2)

襄阳—唐城

2.襄阳有熟人

襄阳是大城市对诸葛亮有吸引力是一部分因素,但诸葛亮到襄阳更重要的原因是襄阳有熟人,准确的是是他叔父诸葛玄的熟人。

读《三国演义》,我们对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情节记忆深刻,可你知道本是山东琅琊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到襄阳?《三国演义》里借助徐庶的举荐之口,我们大概知道了诸葛亮的家世: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

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

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

龙先生。——《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熟人,诸葛玄带着诸葛亮一家本是来投奔刘表的,后来出了状况,诸葛玄不幸战死在荆州,诸葛亮没有办法才在南阳躬耕。换句话说,诸葛亮是想靠诸葛玄走刘表的后门,但可惜靠山倒了,他和刘表的这条线也断了。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3)

诸葛玄

但诸葛亮就认命吗?他当然不认命,否则他就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其实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了。在当时的荆州存在着四大家族:庞、习、黄、蒯,庞家以庞德公为首,蒯家则是蒯良、蒯越,黄家则是黄承彦,习家则是习祯、习询、习竺等人,蔡家则是蔡讽。这四大家族的势力牢牢掌控着荆州的政治势力。

要想改变命运,少奋斗个二十年,“拉关系”永远是最快的方式。诸葛亮就是通过缔结姻亲跻身入了荆州豪门之中,他把他的两个姐姐,大姐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大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为妻。而他自己则娶了黄承彦的女儿。笔者估计诸葛亮的亲事能成也是他的两个姐姐从中说媒撮合。最近“上海名媛圈”火了,但那不过是假名媛,诸葛亮先把自己的姐姐们打入荆州真名媛圈,然后一步步再将自己打入了真名流圈,这一步棋不得不说很高明。

混迹于荆州的名流圈,在加上确实有真才实学,诸葛亮的名气也就传开了,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得天下”的包装,刘备三顾茅庐也在情理之中。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4)

刘表

二、上屋抽梯救刘琦

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这个典故其实就是出自诸葛亮。诸葛亮聪明绝顶,料事如神,也会中计,看来正应了那句古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刘表天天被蔡氏吹枕头风,逐渐喜欢小儿子刘琮,而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琦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多次请教诸葛亮给他出主意,但诸葛亮一直以刘家家室为由拒绝帮忙。

于是刘琦求助于刘备,刘备给刘琦出了一个计策,让他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坐下饮酒之时,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这时刘琦再苦苦哀求诸葛亮,诸葛亮必会答应帮忙。果然诸葛亮在阁楼上受窘后,只得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会意,于是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了陷害。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5)

上屋抽梯

诸葛亮为何拒绝帮刘琦的忙?相信有了前文的铺垫,你应该猜到了,通过前期一系列的筹划运作,诸葛亮已成功打入了荆州的名流圈,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刘表的旧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诸葛亮得跟着妻子喊刘表姨父。你说刘家的家事,诸葛亮好掺和吗?

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

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非池中之物,必不会久居人下,他虽然依附于刘表,但其实对荆州一直存在觊觎之心,这一点蔡氏为首的外戚势力也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备想利用刘琦从内部分化刘家牵制蔡氏集团,而蔡氏集团也在想办法把刘备赶出荆州去。

诸葛亮夹在中间就很为难了,刘备是自己的主公,蔡家的人又是自己的亲戚,该向着哪一边好呢?他一开始本想哪边都不得罪,但随着刘备和蔡氏集团斗争愈加激烈,他不可能一直置身事外下去。

刘备通过给刘琦献“上屋抽梯”之计是在向诸葛亮传达“站队”的信号,诸葛亮怎可能不懂,他左右一想,刘备毕竟是自己的老板,而对蔡家,他就如同嫁出去的女儿,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他最终选择了站队刘备,得罪蔡家的决定。

通过刘琦事件,刘备即卖了刘琦人情,有了日后可以依靠的一块根据地,也试探出了诸葛亮的忠心,可谓一石二鸟。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6)

刘琦

三、蔡瑁之死

却说蔡氏携刘琮投降曹操后,曹操得蔡瑁、张允二人操习水军,曹军军威一时大振,周瑜见了大惊失色,慨叹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为了除去二人,周瑜想破了脑袋也不得法,这时曹操刚好派自己曾经的同学蒋干来招降自己,于是他将计就计,使出反间计,故意让蒋干盗走了书信,曹操看了周瑜和蔡瑁、张允勾结的假书信后误信二人投降,一时利令智昏杀了蔡瑁和张允二人。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7)

蒋干盗书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我只能说诸葛亮肯定是在正月里理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参见歇后语:正月里理发——死(思)舅舅,蔡瑁是蔡氏的弟弟,真是诸葛亮的舅舅。

周瑜使计欲除掉蔡瑁、张允二人,作为军事参谋的诸葛亮岂能事先不知?那要杀的可是诸葛亮的舅舅啊,为了孙刘联合的内部稳定,周瑜绝不会这么做,就是非要这么做,他肯定会事先和诸葛亮打好招呼,征求诸葛亮的同意,哪会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周瑜使计瞒着诸葛亮,还在计策成功后派鲁肃来询问诸葛亮知不知道,舅舅死了,诸葛亮还能和鲁肃谈笑风生?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

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

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谈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

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

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历史的真相是蔡瑁并没有被曹操杀掉,《三国演义》虚构了这一情节。曹操不仅没有杀蔡瑁,而且在蔡瑁投降后拜为上宾,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很好的玩伴。蔡瑁的姑父张温是平定黄巾军之乱的功臣,被被朝廷封为太尉,职位高于三公。蔡瑁跟在姑父身边从小在洛阳长大,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这里面就有曹操。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8)

蔡瑁

当时的曹家已经很落魄了,而张家正是风光的时候。而曹操的祖父曹腾对张温有恩,所以张温就一直想着报答曹家。蔡瑁和曹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朋友的。别看三国里的诸侯们为争夺天下打的不可开交,实际上很多都是亲戚,曹操、袁绍、蔡瑁这些人小时候很可能就认识了,组成“京城几少”在一起为非作歹也不一定呢!

曹操攻下荆州后,据说曾亲自去拜访蔡瑁,并对蔡瑁的妻子介绍说他们是故交,曾共同拜在书法家梁鹄门下学习书法。投靠曹操后,蔡瑁从事过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等职务,后来更是被封为汉阳亭侯,虽未大富大贵,但也是善终,其家族直到三家归晋后仍长盛不衰。

《三国演义》里曹操中计杀蔡瑁是笔者最不能忍的情节之一,其实书里面还有许多人物都被罗贯中的好恶改变了命运结局,比如擒杀关羽的东吴战将们,我们读书时如果能事先理清人物关系,会发现许多违背常理的东西。#楚翘读书会#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9)

《三国演义》

四、结语:

笔者在曾经的文章《诸葛家族的“狡兔三窟”,看三国时期的包容》里介绍过诸葛亮的家族,三兄弟一龙、一虎、一狗。“一龙”诸葛亮在蜀国,“一虎”诸葛瑾在吴国,“一狗”诸葛诞在魏国,无论哪方赢了,诸葛家族都能保全下去。

诸葛亮到襄阳跟了刘备,对其实现理想、抱负的选择而言,不见得是明智的选择,但对其个人后世的形象却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我们不得不慨叹襄阳对诸葛亮真的是一块宝地,襄阳是诸葛亮梦开始的地方。

诸葛亮什么时候迁到襄阳(诸葛亮为何到襄阳)(10)

壮哉襄阳

END

码字不易,南阳和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笔者后面也会写写,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江枫月夜#吧!

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襄阳耆旧记》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