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有哪些(呼吸衰竭发病机制)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靠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z)>50 mmHg。

一、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

定义:PaO,<60 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机制:换气功能障碍

本质:弥散障碍

病因:严重肺部感染性病变、ARDS、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

Ⅱ型呼吸衰竭

定义:PaO,<60 mmHg,PaCO,>50 mmHg

机制:通气功能障碍

本质:肺泡通气量不足

病因:慢支.COPD、上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功能障碍

2.按照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突发致病因素导致,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等

慢性呼吸衰竭:疾病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如 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神经肌肉病等,其中以COPD最常见

二、病因

呼吸道阻塞:如COPD、痉挛、肿瘤、异物,COPD最常见

肺组织病变:肺炎、重症肺TB、肺气肿、间质性肺炎、尘肺、肺水肿、ARDS

肺血管病变:肺动脉栓塞

胸廓与胸膜病变:胸廓畸形、外伤、手术创伤、气胸、胸腔积液等

神经肌肉病变: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

三、发病机制

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肺通气不足:引起缺氧和CO:潴留,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弥散障碍:以低氧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仅有低氧血症,而无CO2潴留(Ⅰ型呼吸衰竭的机制之一)

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可提高吸氧浓度,但不能提高分流静脉血的氧分压,吸氧不能缓解症状(Ⅰ型呼吸衰竭的

机制之一)

氧耗量增加:发热、寒战、严重哮喘、呼吸困难、抽搐均可增加氧耗

2.缺氧和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功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脑水肿.损伤、脑细胞死亡

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BP上升,冠脉血流量加快、肺动脉收缩,肺动脉高压

呼吸系统:通气增加,晚期呼吸中枢兴奋

肝肾功能:肝肾功能受损

造血系统:EPO产生增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酸碱平衡:代酸+高钾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H*浓度升高,降低细胞兴奋性,抑制脑皮质,麻醉中枢

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脑血管、冠脉舒张;肾、脾、肌肉血管收缩

呼吸系统:通气增加

肝肾功能:肾血管痉挛,尿量减少

造血系统:--

酸碱平衡:呼酸+低氧

3.酸碱平衡失调

急性呼吸衰竭

①由于CO2潴留﹐H,CO,浓度增高,可导致pH迅速下降,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②随着病情进展,体内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此时患者表现为呼酸合并代酸。最后由于能量不足,钠泵功能障碍,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慢性呼吸衰竭

①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时,CO2 潴留发展缓慢,肾脏可通过增加HCO5的回吸收来维持pH恒定;当体内CO。长期增高时,HCO,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此时 pH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②当呼吸衰竭恶化,CO。潴留进一步加重时,HCO。已不能代偿,则呈现失代偿性呼酸+代碱, pH低于正常范围

呼吸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有哪些(呼吸衰竭发病机制)(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