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

由青年导演张猛执导,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讲述东北一个重工业小镇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争取女儿抚养权,打造钢琴的感人故事。影片展现了一群有着各种经历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为梦想而不去奋斗的精神。作品以一种黑色幽默描写工人下岗后的失落、无奈和痛苦以及他们乐观坚韧地与残酷现实生活的努力抗争。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1)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2)


电影一开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笔直地站着出现在镜头前,他们各自望向不同方向,虽然在相互对话但都没有扭头看对方一眼。陈桂林和妻子小菊用这样子的方式出场,既体现了他们分崩离析的感情关系,也在画面上制造了一种戏剧冲突。

小菊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陈桂林答,“别拿幸福吓唬我。”

小品式的对话风格充满了浓郁的东北味儿,但也契合了这种视觉上的戏剧感。

画面远景里慢慢拉出的那两根巨大的工厂烟囱暗指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年代,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情绪和故事走向。

冒着稀疏烟圈的烟囱如上帝般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男人和女人,各家的悲欢离合都净收它的眼底。但它只是默默地看着,不做任何评价。因为它知道,自己已经是时代的淘汰品,而土地上人们所经历的欢笑或泪水也不过就是时代转型时期里的必经过程。这过程不能说其好坏对错,只能远远地看着,多读出一份温馨,试着用笑去化解泪的苦涩。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3)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4)


钢的琴看上去是一个有关父爱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描绘的是一个阶级的没落。20世纪的最后十年,集体所有制大刀阔斧改革,东北首当其冲,大批工人下岗。从那以后,再没有什么人骄傲的称呼自己是.工人阶级。这是属于那个大时代的印痕。曾经真实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下岗工人及他们的家人,为了生活奔波劳苦,遭受了不少风霜和困苦。

主人公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其个人命运与工厂命运密切相连。工厂的倒闭和大烟囱的倒地,预示着他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如同当今下岗职工的命运一样。就连他的生活环境也与现实社会有相仿,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写实。《钢的琴》的写实风格还体现在导演给主人公与女儿关系的设置。主人公窘困的生活状态与离异的妻子丰厚的生活条件相比,女儿虽然跟着主人公长大,但是妻子小菊归来之后,给女儿买礼物,女儿就开始依从她的妈妈小菊,这是对生活赤裸裸的写实。同样的,女儿说出“谁给我钢琴,你们离婚后我跟谁”的话,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讽刺,更是对影片写实的深化。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5)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6)


影片《钢的琴》一方面为了保持纪实风格,大量的场景降低了彩度,以灰黄色统一画面,采用了怀旧的冷色调;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叙事效果,在部分场景中增加彩度,强调色彩的反差,幽默式地将影片寓含着的现实环境的残酷冷峻与整个故事的明快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张猛用热情和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舞台演出式的段落,明快饱满的歌舞,显现出了一种拒绝悲情的姿态。丰富的配乐,配合影片情节的起承转折,烘托影片的情绪和趣味性,使整个片子显得肆意而丰盈。这种形式,就像王夫之说的那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7)


一把琴就是一个世界现场版(一个时代的挽歌)(8)


豆瓣上一则评论是这样说的:砖墙、烟囱、下岗、厂房、硬碰硬、俄罗斯老歌、生锈的车间、失落的包工头、不卑不亢的父亲、埋在机床里的文艺梦,满含情怀,以及底层的、穷途末路似的智慧。一个阶级的倒掉,工厂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