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

【《蝉解芦氏道》第1期文字版】

想象在某个夜晚,月黑风高,你孤身一人走在山冈上。

这个山冈,传说是有猛虎出没的。

不幸的是,眼下,一头猛虎正向你迎面走来。

而且,它似乎已经发现你了。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1)

身处这样的情境,你会是什么状态?

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体会一下。

然后我们看《道德经》第50章的一句话:“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行走山冈不避犀牛老虎,进入战场不备铠甲武器,老子笔下的“善摄生者”,莫非都是武松那般“艺高人胆大”的英雄好汉?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2)

看着不像!

《道德经》明明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73章),又说“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小说里斗狠逞强的武松,恐怕难入老子的法眼。

那么,“善摄生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是《道德经》隐藏最深的一个秘密,揭开这个秘密,我们才可能理解“道”是什么,“修道”修的是什么,以及“无为”是怎么回事。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3)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陵行不避兕虎”是《道德经》帛书本的说法,或许正因为难以理解,到了后世通行本,就成了“陆行不遇兕虎”,一下子好解释多了。

“不避”改成“不遇”,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了。

我可以想办法不遇到老虎,从而不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嘛!

但这样一来,“陵行”似乎又说不过去了,干脆改成“陆行”,这应该叫模糊化处理吧?

既然都说是“善摄生者”了,干嘛非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4)

可是,类似“陵行不避兕虎”这样的“超自然事件”,不光老子讲,庄子也讲。

比如《逍遥游》里的“藐姑射神人”:“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还有《大宗师》里的“古之真人”,庄子说他们“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达生》里的“至人”,同样是“潜行不窒,蹈火不热”

我们都说“水火无情”,连无情的水火都伤不了的“神人”“真人”“至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除非明白老庄的意旨,否则这就是一个个千古之谜,怎么解释都似是而非。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5)

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再回到《道德经》,那里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线索。

《道德经》第55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赤子就是刚出生的婴儿,蜂蛇毒虫、凶禽猛兽都不伤害他,这又是什么情况?

我们深入可以思考一下,同样是不被外物所伤,《道德经》里的“善摄生者”、“含德之厚者”,《庄子》里的神人、真人、至人,到底跟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共同点?

婴儿最大的特点,是他尚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还没有“老虎会吃人”、“老虎太可怕了”这样的念头。

在婴儿的意识里,他和万物是一体的,没有“我”这个概念,也没有“生死”的概念。

我们常人有恐惧、烦恼,我们会受外物伤害,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有个“我”存在。可刚出生的婴儿是“无我”的,谁能伤害一个“无我”的人呢?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6)

善摄生者,含德之厚者以及神人,真人、至人,都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念头,达到婴儿同样的状态——抱一、无我。

这也是《道德经》第20章,老子自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的原因。

“未兆”、“婴儿之未孩”,就是种种念头尚未生起的状态。

那么“善摄生”,生的是什么,摄的又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念头!

大家再回想一下第15章,在“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后那七句话: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如果把它们跟“善摄生”联系起来体会一下,是不是意思就更清楚了?

“善摄生”讲的不是善于保养我们的生命,而是善于控制我们的念头。

山中猛虎自有其本性,任何人在它们眼里都是食物,不要奢望它们会区别对待。

所以一个有道者和一个普通人,在山中碰到了老虎,肉体的结局是一样的,但内在状态有天壤之别。

老子说“陵行不避兕虎”,说的是善于控制念头的人,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毫不动心,安然处之。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7)

整部《道德经》,讲的就是“善摄生”的原理、方法,这跟《金刚经》讲的“善护念”是一个意思,都是教我们做念头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差别,这就是仙佛与众生之别。

也只有修行到极高境界的人,才能不被念头牵着走,普通人根本做不到。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句话,就是说我们读《道德经》,一定要把“念头”这个元素加进去。

用芦老师的话说,如果给《道德经》起个副标题,那就是“两个念头的故事”,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两个念头进行的。

道德经最难的一关(陵行不避兕虎学好道德经)(8)

这是一个可以无限深入的领域,用于修身,可以了悟生死,得大自在、大解脱,用于管理,可以达到“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效果。

全面解读“芦氏道”,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道德经》,今天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