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

一、傣族的婚礼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1)

1、迎亲: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

2、拴线仪式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2)

3、宴席: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拿给小伙子们去分吃,预祝他们早日找到心爱的姑娘,也来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过了三天才能吃。

4、唱歌: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赞哈的演唱是决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3)

5、结婚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二:傣族的饮食

傣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颇具代表性,同时又具有食酸、食野、食花等独特习惯。

1、火烧干巴

是采用肥膘黄牛,选其无筋、顺刀之精鲜肉,配以多种名贵且具清热降火之天然香料,经木炭火烧、木锤舂制而成,肉质细软,原汁原味,干而不燥,好吃不上火,是傣族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4)

2、傣族手抓饭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特色美食:它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冼干净的巴焦叶,然后上菜,菜是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有大米饭和紫米饭,上边用鸡蛋来点缀,正中放的是辣子鸡。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5)

3、撒撇

这是用特制配料凉拌肉食的代名词。主要有牛撒撇、猪肉撒撇、鱼撒撇。这三种撒撇取材料不一样,制法各异但口感都很好,一次食之,终生难忘。其制作方法繁琐费时光清洗牛肠杜,熬煮苦水及加工肉糜配菜就得半天。广泛认可棒赛撒撇为最真宗最地道牛撒。食之健胃强骨消食败火,体寒者少食。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6)

4、傣族香茅草烤鱼

是傣族的特色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当地生长的青竹片夹住鱼,用明火烤,因此既有烤肉的香,又有竹的清香;二是该菜用的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盛产的香茅草和香菜,所以带着一股香茅奇特的香味。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7)

5、傣味鬼鸡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火红的辣椒,味道浓重的大蒜,加上富有柔韧感的稚嫩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犹如夜晚霓虹灯般缤纷,而其浓郁香辣的地方风味更是让夏日昏睡的味蕾马上醒神。

傣族食物特色主要是具有食酸、食野、食花等独特习惯,像酸肉这样的傣族特色食品非常的多,味道也会不错的。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8)

4、傣族的礼仪文化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9)

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三:傣族的节日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10)

6、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浴佛节迈或者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傣族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民族习俗与文化之)(11)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