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北非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

在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有一位将军的权力远比希特勒更大,在乌克兰的这片战场上,他的命令比来自腊斯登堡森林中的电令更管用,就是统治一切的“rasputitsa”。

德军士兵们陷入泥泞中,大炮卡在泥浆里,装甲车在泥沼内动弹不得,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计划和最勇敢的精神都无济于事。

但是,部队必须前进,因为大部分装甲师必须经长途跋涉赶来,直接对科尔孙包围圈发起向心攻击。

这些部队的艰难跋涉不仅被显著地描述在第1、第14和第16装甲师的师史中,甚至连第24装甲师的惊人之旅也为此提供了一个佐证。

1944年初,该师位于阿波斯托洛沃—尼科波尔战场,它是舍尔纳将军手上唯一一支完整的快速预备队。

科尔孙即将到来的灾难,令希特勒注意到这个极具战斗力的装甲师,他决定将这个师从舍尔纳手上调出,将其投入到北面——这一距离超过320公里。

该师将担任第47装甲军解围行动的先锋,充当破城锤的角色。

抽调第24装甲师的主意并非出自希特勒,而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希特勒对曼施泰因擅自抽调第6集团军兵力的做法极为愤怒,很快便将第6集团军转隶A集团军群,而不再由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统辖,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曼施泰因继续擅自抽调部队。

冯·福曼将军焦急地等待着他的“破城锤”,他搭乘自己的“鹳”式轻型飞机,在第24装甲师的必经路线上进行搜寻。

终于,他在下方的地面上,发现了这个来自东普鲁士著名的装甲师,但对该师的坦克、装甲车和掷弹兵来说,地面上根本无路可走,有的只是深深的泥床。

二战时的北非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1)

陷入泥泞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白天,部队被陷在泥泞中,只有在寒冷的夜间,泥浆被冻结后,他们才能获得些进展,师里的坦克不得不充当起拖车的角色。

在军官们的驱使下,队伍不断向北推进,一公里接着一公里,每天晚上,第24装甲师师长,男爵冯·埃德尔斯海姆将军都会给这些军官发表讲话,告诉他们,科尔孙包围圈内的5.6万名同伴的命运取决于本师的前进速度。

第24装甲师由第1骑兵师改编而来,这些东普鲁士第1骑兵师的继承者终于赶到了他们的目的地,2月3日晚,冯·埃德尔斯海姆将军报告说,装甲战斗群的先头部队已做好明晨发起进攻的准备。

因为,该师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兹维尼戈罗德卡的正南面,五天前,苏军在这里会合,从而封闭了包围圈。

在他们面前的是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坦克军——在这些东普鲁士人看来,这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福曼的计划简单明了,埃德尔斯海姆将军的第24装甲师将于2月4日早晨突破苏军防线,然后,军里另外四个师的战斗群与他们一同投入扫荡苏军的行动,过去四天里,福曼的这些部队一直在战斗,其中有些单位仍被牵制在东面的防御战中。

考虑到苏军过度延伸的情况,这个经过仔细权衡的计划似乎万无一失,而且,应该能获得成功,但是,结果却证明并非如此。

就在救援“科尔孙包围圈”被围部队的行动即将开始之际,尼科波尔的情况急转直下,苏军在舍尔纳的后方达成突破,对整个集团军级支队构成威胁。

由于第24装甲师被调离,第6集团军已没有可担当预备队的大股部队,所以很自然,该集团军要求增援。

出于对尼科波尔的担心,希特勒于2月3日决定,第24装甲师必须立即返回阿波斯托洛沃。

该师已进入出发阵地准备发起进攻,再说,由于道路泥泞,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几天内赶回到阿波斯托洛沃,但这些争辩徒劳无益。

问题的关键在于,第6集团军需要的不是一个装甲师,而是步兵,但这并未能打动希特勒。

向后转!穿过遍地的泥沼,搭乘火车兜个大圈,该师又返回了,不用说,他们到达得太晚,既无法扭转阿波斯托洛沃的形势,也无法挽救舍尔纳的桥头堡。

装甲部队赶到时,刚好来得及投入到保持后撤通道畅通的行动中,但他们无法阻止桥头堡的丢失。

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第24装甲师在 “科尔孙包围圈”投入战斗,可能会吸引大股苏军部队,从而使第47装甲军的其他部队,突入包围圈内,两个被包围的军可能已获得解救,并为一场决定性行动创造出先决条件。

二战时的北非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2)

泥泞中,在战壕中奔跑的德军传令兵

但是,希特勒的固执阻止了这一切,这支来自东普鲁士的杰出部队不得不扮演了一个真正的悲剧性角色——在兹维尼戈罗德卡,他们被贸然的干预所阻,而在阿波斯托洛沃,他们又到得太晚,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番艰难的来回折腾,第24装甲师车辆的损失相当严重,而这种损失完全得不偿失。

但这并非一连串愚蠢决定的结束。现在,第24装甲师已转身离开,原定由第3和第47装甲军联合发起救援行动的计划,宣告失败,正确的决定应该是投入第3装甲军,直接对包围圈发起一场突贯,不要在次要目标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尤其是第1装甲师的先头战斗群已从别尔季切夫赶到,从而可以接管第198步兵师南面敞开的侧翼的掩护任务。

结果却根本不是这样!元首大本营坚持认为,第3装甲军应按照原先的计划,先向北发起进攻。到达梅德温的高地后,向东转,包围并歼灭包围圈与第7装甲军之间的苏军部队。

这是个很好的计划,但却基于太多的“好像”——好像单独一个装甲军能一个接一个地击败苏军的五个集团军;好像深深的泥泞根本就不存在;好像1941年的情形仍能重演。这是一连串荒谬、愚蠢、可怕的决定。

2月4日早上,布赖特将军发起进攻,他的部队只有一部分已就位,可用的只有第16、第17装甲师和贝克中校率领的重装甲团。但他们还是出发了。

“贝克”装甲团冲在最前面——这是个34辆虎式坦克和47辆“黑豹”组成的强大方阵,为他们提供侧翼掩护的是第34和第198步兵师,另外还有武装党卫军“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先头部队。

这场进攻向北而去,穿过泥泞,穿过敌军阵地。一公里、两公里……10公里,但仅此而已。

泥泞的地面和苏军的4个坦克军迫使布赖特的进攻停顿下来。

但布赖特将军并未放弃,经验丰富的“警卫旗队”师主力和第1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经赶到,布赖特将他们投入战斗。

这两支久经沙场的部队,成功地为德军部队打出一片活动空间,从而使第16装甲师得以再次向前攻击前进,2月8日前,“贝克”重装甲团的虎式和黑豹,与第16装甲师和“警卫旗队”的一部已到达格尼洛伊季基奇河。

这条河在“科尔孙包围圈”的命运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

第3装甲军的各个团付出了最大努力,但是,他们在苏军的抗击下,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向北的推进陷入停滞,距离包围圈只有30公里。

二战时的北非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

泥泞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希特勒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批准了赶至包围圈的最短路径——直接向东推进。2月11日,原先担任东翼掩护的第1装甲师成为“西方向解围集群”的先锋。科尔将军的装甲战斗群以一次大胆的突袭夺取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上的布然卡村,并迅速拿下河上完好无损的桥梁。

该师建立起一个桥头堡,这里是通往包围圈边缘最短的途径,但苏军也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苏军和向北延伸的高地迫使第1装甲师不得不寻找另一个藏身处——雷相卡。

这个镇子坐落在德军Ju-52和He-111飞机的飞行路径上,这些飞机飞向科尔孙包围圈,为施特默尔曼的部队提供空运补给。

为执行这一任务,塞德曼将军的第8航空军投入1536架次的飞机,从乌曼至科尔孙的距离只有96公里。但另一方面,气候恶劣,苏军的防空火力也很强大。

尽管如此,克纳普少校的部下们还是在两个星期内为包围圈运去2026.6吨补给物资,另外,容克运输机还撤离了2825名伤员。

塞德曼这些运输机中队组成的嗡嗡作响的空中桥梁的下方,第1装甲师的黑豹坦克和装甲掷弹兵们在2月11/12日的夜间,实现了一个惊人的突破:他们冲入到雷相卡的南部。

获得加强的第1装甲团穿过雷区和反坦克防御带,攻入雷相卡镇。

齐利奥克斯少尉听到电台里呼叫着自己的名字,他赶紧将耳机贴紧耳朵。

团长弗兰克中校对他说道:“齐利奥克斯,赶紧夺桥!”

齐利奥克斯带着第2连的坦克,设法赶至镇东面的桥梁处,面对着苏军的T-34、反坦克炮和野炮。

“渡河!”一声巨响,为首的黑豹坦克踉跄着歪到一旁,随即,就在德军坦克眼前,这座钢结构桥梁被炸飞。

齐利奥克斯大声咒骂着,带着第1营的坦克来到河岸边,然后,装甲掷弹兵肃清了镇子南部,这一天是2月12日。

2月13日,汉斯·施特里普尔中士驾驶着他的黑豹坦克,在前一天侦察过的浅滩处,渡过30米宽的河流,其他坦克在经验丰富的车长们的指挥下跟了过去。

在这些坦克身后,莱本中尉带着第113团的掷弹兵涉水渡过深及肩膀、冰冷的格尼洛伊季基奇河。

河对岸,苏军近卫坦克第5军的12辆T-34正等着他们,但施特里普尔中士率领的黑豹坦克打垮了对方。第1营的两个黑豹装甲连在克拉默上尉的带领下跟了上去。

深夜前,德国人已建起一座深达1公里的桥头堡。

14日是星期一,新的一周并未出现良好的前景,温度下降,但并未低至让河水结冻到足以负重的程度,不过,德军架桥的材料也没有运到。

突然,情况发生了转变,下午17点45分,施特里普尔中士带着他的队伍,在苍茫的暮色中,以突袭方式夺下雷相卡东北部边缘一座40吨的桥梁。

在一场反坦克战中,施特里普尔得到一份天赐的礼物,他击毁了守卫着桥梁接近地的两辆精心伪装的T-34坦克,这是他的第59和第60个战果。

由于施特里普尔在切尔卡瑟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于当年6月4日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的橡叶饰,施特里普尔是德军装甲部队中的一名王牌。

夺得一座桥梁的消息不胫而走,但没人知道该如何行事,拂晓时,军长布赖特将军搭乘他的“鹳”式轻型飞机赶到,在第1装甲师的前进指挥部,他会晤了科尔将军。

要想获得成功,现在就是个机会,主攻将被调整至全军的右翼。命令如下:下一个进攻目标,239高地。

这个高地是包围圈接近地上的一个制高点,位于雷相卡东北方3.2公里处,如果能将它夺取,解围行动将顺利完成。

从那里到包围圈边缘接近10公里。10公里,10000米——在体育场的煤渣跑道上,赛跑运动员只需要30分钟便可完成。

而对切尔卡瑟阴霾冬日下的10000多人来说,这段距离则是个永恒。

239高地只是个地理位置,但它四周的山坡和峡谷却洒满了鲜血,这座高地在苏德战争史中占有永久的地位。

“弗兰克”装甲战斗群在“贝克”重装甲团的虎式和黑豹坦克的加强下,再次对239高地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第16装甲师击退了苏军的所有反击,但苏军近卫坦克第5军军长同样意识到这座高地的重要性。

他的部队沿着从梅德温而来的公路,一次次从北面发起进攻,同时,也从东面和南面的树林发起坦克突击。

就这样,2月16日,他在东面投入20辆T-34,在东南面投入30辆T-34,发起对239高地的突击。

泽特上校的炮兵压制着苏军步兵,黑豹坦克击溃了苏军的坦克群。

施特里普尔中士也取得出色的胜利,他和7辆黑豹坦克共击毁27辆T-34,这是个辉煌的成就,但毫无用处。

埃贝林上尉带着70名掷弹兵,与冯·德恩贝格尔少尉所率的3辆坦克相配合,成功夺下通往239高地途中的十月镇,但此后的进攻,却被苏军的防御火力和反击所阻。

到2月16日夜间,第113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只剩下60人,600人的营只剩下60人!

第1装甲掷弹兵团和“警卫旗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一些连队只剩下10人,最多12人,连长和排长们不是阵亡就是负伤,这些连队的番号不得不取消。

装甲工兵营和装甲团的情况也与之类似,他们只剩下12辆黑豹和几辆四号坦克尚能作战。

雷相卡北面8公里处,从梅德温而来的公路上,第16装甲师陷入到代价高昂的防御战中,在西面,第17装甲师仍在与苏军的一个坦克军拼死作战。

“警卫旗队”的主力在维诺格勒进行着激烈的防御战,其实也已是强弩之末,第198步兵师只剩下个空番号。

这一切明显表明——第3装甲军发起的救援进攻失败了,在距离苏军包围施特默尔曼5.6万名将士的铁环8.8公里处,德军的救援行动陷入僵局。

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温克将军,于2月16日夜间驾驶一辆履带式摩托车赶到第1装甲师,想看看能否为自己的老部队做些什么。

他唯一的发现是:第3装甲军的实力,并不足以打垮苏军强大的防御。

包围圈内,德军各个团等待在他们的出发阵地中,他们聆听着隆隆的坦克炮声,观看着西面炮火的闪烁,相互询问:“是不是援兵来了?”

前线士兵所看见的战场只是一小片区域——只是他目力所及之处的那一小片,他们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他置身于坦克中或火炮后,发起冲锋或抵御着敌人的冲锋。

在硝烟和火焰后,在争夺林地和溪流、山丘和沟渠、村庄和峡谷的激战中,相关的战略和战术对这些士兵来说,依然是个未知数。

只有研究每日作战态势图的人,才能感觉到战斗的脉动,辨别出计划或混乱。

科尔孙包围圈的作战态势图展现出一幅具历史意义的画面,一个计划为切尔卡瑟西南方阴暗而又血腥的事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月7日,德军统帅部意识到,包围圈无法长期坚守,救援部队能否迅速突破至被围部队身边越来越值得怀疑。

这个包围圈以科尔孙和戈罗季谢为中心,形成数字“8”的形状。从西北伸向东南的轴线,长度为45公里。

对从南面发起救援行动的第47装甲军来说,这是个有利的位置,因为包围圈的南端几乎延伸至什波拉地区,而冯·福曼将军正打算从这里发起他的进攻。

但是,随着第24装甲师的来回调动,已无法指望从南面展开一场成功的救援,对被围部队来说,将部队调整至从西面而来的救援方向,尽可能前伸到第3装甲军的来向,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意味着变更阵地,改变包围圈的形状,这样一来,包围圈的纵轴将由东向西延伸,这就像在苏军的人海中将一艘战舰转向。

2月7日上午11点40分,第8集团军用电台对被围的两个军下达了指示:“施特默尔曼集群应缩短防线,并将包围圈向申杰罗夫卡移动,以便在时机到来时,朝包围圈外发起救援行动的部队的来向实施突围。”

施特默尔曼将军立即执行移动包围圈的艰巨任务。

在东面,武装党卫军的几个营放弃了戈罗季谢,在北面,第88步兵师撤出亚诺夫卡地区。

科尔孙及其机场则是这一移动的旋转点,由于补给的关系,施特默尔曼集群必须守住这里。

实施重组,听上去容易,实际上艰难得令人难以置信,所有道路上都是深深的泥沼,唯一可供通行的路径是铁路路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