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的差异(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

中外教育存在的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面对中式学校足够坚强吗》,讲述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中学对50名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在预告片里,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纪录片一经播出,即刻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模式的大讨论,中式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的差异(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1)

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的差异(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2)

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的差异(中式教育VS西式教育)(3)

多国教育方式对比下的中式教育 死板严苛压力大

如今华人遍布海外,他们带着中式教育的思想体会着各国不同的教学方式,也给了中外教育碰撞的机会。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的中式教育,在与国外的教育进行对比之后,主要呈现出课业压力大、课堂随意性不高以及重视基础教育少创新的特点。

中式教育的课业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学习时间长。曾经体验过德国中学课堂的留学生小靳表示,在中国的学习压力很大,德国一般下午两三点就能回家。英国BBC纪录片里的 “中式”学校,作息安排从上午7点半到晚上7点,与中国学校基本是相同的,连续12个小时的在校时间让许多英国学生苦不堪言。

而课业压力大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学节奏快。德国留学生小靳说,在中国学生要学很多复杂公式,有些东西不理解只能硬记,并且老师们讲课很快,并不会照顾到所有人。相反,德国的课程却相对比较简单,进度也很慢,会在基础知识上花费很长时间,直到每个学生都明白。

对于课堂随意性,在美国纽约读书的曲漪蓝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国内读高中是老师拿鞭子赶着学,有时都不知道在为谁学习。在美国是放羊,不学习、不交作业也没人管。学校不会为你组织高考复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仅如此,国外课堂上学生的一些举动更是让华人教师跌破眼镜。来自西安的杨老师就讲述了她在英国授课的经历,她回忆有次一个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大哭着跑出教室,原因竟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国歌手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在课堂上出现这么情绪化的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杨老师说,“在中国,课堂纪律根本就不是个事,但在英国,这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更重视基础教育,无论是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子,还是海外华媒都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范思捷在美国读了三年高中,她发现中国学生在初、高中都会接受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文、理各科基础功扎实。“美国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因材施教,给了学生更多适合个人的学习机会。”美国《星岛日报》的社论也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比西方的更扎实,很多中国孩子到了西方的学校,不但可以跟得上课程进度,还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反过来就很难了。然而很多中国网友却认为,相较于国外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填鸭式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发展,也磨灭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导致中国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之后往往表现出突破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中式教育的严苛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自从华裔教授蔡美儿等一批华人家长的早年教育经历在欧美媒体上进行传播后,不少西方人就将“虎妈”、“狼爸”看作华人教育的符号。他们为了孩子有出路、有出息,对孩子严加管束。但严加管束的另外一面是对子女不能放手,加重了青少年的依赖性。相比之下,英国青少年在课堂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在公共生活中也能自律,娇生惯养、依赖父母或“啃老”等问题在英国青少年中并不突出。

从效果看中式教育毁誉参半 外国父母也钟情“中国式智慧”

中式教育收获的效果,可以说是好坏皆有。严苛教育既可以把人逼上绝境,做出杀人越货的举措;也可以带领人走上巅峰,手捧奖项归来。

加拿大华裔女孩詹妮弗•潘的父母把她培养成为了别人眼中一名优秀的女儿,然而当她长大后,却雇凶杀死自己的父母。从詹妮弗小的时候,控制欲极强的父亲每日跟踪着她的学习状况和一切活动,却并不知道她因为膝关节的损伤,花样滑冰的奥运梦想破灭了,成绩也在下降。詹妮弗一直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最终因为父亲不让她交男朋友也不许她参加聚会这个导火索,24岁的詹妮弗找来了杀手。

当然华人的中式教育不会只产生这样的悲剧,华裔学子也在各个领域频创佳绩。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公布了2015年决赛入围名单,40名决赛选手中有13名为华裔学生。其中华裔学生孙菀泽等以其出色的表现赢得宝贵的决赛机会。菲律宾华裔数学奇才许锦标在阿根廷麦黎巴拉沓举行的第5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IMO)荣获铜牌奖,他也成为菲律宾科学中学学生荣获这一享有崇高荣誉奖项的第一人。加拿大华裔乐瑞婷作为多伦多大学有机化学华裔博士班候选人,已名列富比士“30位最优秀的30岁以下人士”科学和卫生项目的精英,被富比士形容成“未来之星”。

此外,各国华裔学生也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世界名校的橄榄枝。在加拿大卑诗省北本那比中学就读的16岁华裔学生萧宇阳,上月收到哈佛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成为继姐姐萧宇琪之后,家里第二个入读哈佛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因为培养出两个哈佛学生而成为当地名人。

正因为中国学子在海外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让外国的父母对华人教育态度逐渐发生改变。不少外国的父母甚至主动学习华人的教育方式,甚至送孩子到中国读书。

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就达成了共识,决定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希望孩子不仅能吸收西方文化,也要接受中国教育,拥有“中国式智慧”。澳大利亚墨尔本人詹姆斯在中国的南京工作,两年前他把妻子和儿子也带来了,“我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让他来读书,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国的教育让詹姆斯觉得,儿子在这里的收获将更大。

海外华人中西合璧巧教子 因材施教效果佳

华裔学子在海外取得卓越的成绩,与其中西合璧的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无所谓对错,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而中西教育的融合也实现了取长补短,折中的教育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专家王冬莹就是因材施教的推崇者。她认为每个人对好的标准不同,有的人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的人则觉得一定要读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而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王女士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发掘孩子的兴趣点,选择一种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探索什么样的教育观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比选择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要来得实际。

“英特尔科学奖”入围者陈舒扬的父母则是中西合璧折中教育方式的推崇者。陈舒扬说父母很尊重他自己的意见,在学习方面给他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当他尝试新事物时每次都得到父母的热情鼓励。儿女双双走进哈佛校园的于巾帼认为,现在的孩子不能完全采用“大棒”式教育,建议配合西方的“鼓励”式教育,适当给孩子一些“胡萝卜”,用以激发孩子的热情,树立孩子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也更有学习的热情。至于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家长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加拿大华人教授梁鹤年更是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育儿经”,他不照搬西方育儿方式,而是取西式教育中精华的部分融合于中式教育,采用了很多东方式养育法。比如孩子做家务一定不能付酬,家庭以爱为本,而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看作交易关系。再比如西方教育讲兴趣、重自由,倡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梁教授认为,孩子始终是孩子,大人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没有纪律,兴趣不会长久,自由也只是胡来。家里的四个男孩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下,三个儿子都先后考上好的学校,如今四子都已成家立业,在今天也算得上“成功”。

中外教育各有利弊,海外华人因其特殊身份,在保有中式教育思想的同时,不断地接受一些外来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可以更为自然地实现对中外教育的融合,势必会成为改良传统中式教育的生力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