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三贤故里吗(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

【题记】:昨天发了一篇关于渭南“三圣故里”的文章!详情请点击:渭南为什么自称“三圣故里”,原来是这么回事?有网友就问了,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有时又叫“三贤故里”,到底该怎么称呼?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渭南三圣,下面我们先看看渭南的三贤指的都是谁?然后再对比分析一下!

下邽古县(今渭南临渭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因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或出生于此,或在此地生活过,因而有“三贤故里”之称。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渭南的这三贤:

【三贤】之一:张仁愿

渭南是三贤故里吗(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1)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张仁愿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晚年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三贤】之一:白居易

渭南是三贤故里吗(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2)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又刻苦好学,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授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因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被排挤,一生仕途不顺利。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一生共写3000余首诗,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贤】之一:寇准

渭南是三贤故里吗(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3)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仁宗为寇准昭雪,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寇准得以归葬下邽。

渭南是三贤故里吗(渭南有时称三圣故里)(4)

正因为渭南三贤的历史功绩,我国近现代著名人士于右任先生于1914年亲笔书写“三贤故里”石碑,以示纪念。

今天我们把渭南的“三圣”和“三贤”都了解完了。想必对于“三圣故里”和“三贤故里”到底该怎么称呼,都有了新的了解了吧?

对于此文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想看更多关于渭南的故事,就请关注渭南最前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