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戴笑颜。……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它由董永逃难落籍、卖身葬父、

天仙下凡、织锦赎身、槐荫离别、

天上人间……等故事组成。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像这样的非遗民间故事,

孝感有很多

不仅神奇有趣

而且极具人情味

它蕴含着“孝文化”之魂

也是我们寻根溯源的源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2)

今天,小编为大家罗列出

孝感非遗民间故事

供大家赏析

下期小编将进行深度讲解哟

▼▼▼

省级非遗项目:

黄香孝行故事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3)

黄香生于公元68年(汉明帝永平11年)云梦义堂的黄土坡村。后官拜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9岁丧母,为母守墓3年,事父至孝。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赡养老父,夏天给父亲扇凉枕席、驱赶帐中蚊虫,冬天以身给父亲温被,年年如此,坚持不懈。

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中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元代郭守敬所编《二十四孝》中把黄香“温衾扇枕”列于其中。《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一本影响甚广的儿童启蒙必读本,《二十四孝》也是影响深远的孝道教科书,所以黄香成了世人皆知,代代传颂的孝道人物。“黄香孝行故事”也流传于世,影响甚深,是中华千古孝行的楷模。

《黄香孝行故事》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孟宗孝行故事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4)

孟宗于东汉末年出生于孝昌县周巷镇青山口,十七岁那年,因孝母哭竹生笋而名满天下。孟宗故事由“青龙送子、母贤子孝、南洋求学、少年锐志、哭竹生笋、戎马生涯、监池司马、腌鱼沉池、为令兴吴、庐墓三载、位列三公和竹岗清风”等系列组成。

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哭竹生笋”的孟宗列于其中,孟宗的故事源于孝昌,成长于中华民族的民间沃土。其内容突出了孝道主题,又富于尽孝尽忠的思想内涵,经过不断传承与艺术创作,“孟宗孝行故事”逐渐成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

孟宗孝行故事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5)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诞生于湖省安陆,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安陆城区西部20余公里的白兆山,又名碧山。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系太白金星转世,白兆山系李白在天庭与吴刚饮酒下棋时碰落的一颗棋子。由于李白醉酒将玉皇大帝命其传旨的“人间三天吃一餐饭”误传为“人间一天吃三餐饭”而被贬人间。公元727年,李白仗剑出游,来到安陆,见碧山有如一枚巨大的棋子,顿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来!”于是:“酒隐安陆”,赋诗十年,后人亦将李寓住的碧山改名为“白兆山”。

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不仅以诗言志,以文会友,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等100余篇灿烂诗章,而且与故相许国师之孙女许氏结为夫妻,生下一女一男,使安陆白兆山成为他人生的“第二故乡”。

民间更是将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写诗、会友的地方演绎成动人的传说而激励后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读书台、绀珠泉、疛笠岩、洗脚塘、洗笔池、古银杏树、长庚书院、太白林、笔架山、下马桩、龙泉观、月夜写经、金牛石门”等。这些遗迹和故事分布于白兆山周围,流传于安陆百里,使李白“诗言志”、“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光照人间。同时,对安陆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崇尚诗文,忠诚报国的精神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主要价值有二: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鲜明的地方光彩,又有鲜活的人文景观,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二是颂扬 “诗言志”、“济苍生”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汤池传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6)

汤池传说源于应城市西22公里的汤池镇,是一部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早期以“玉女乘车自投此泉”的口头传说为主。后因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唐代李白所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而声名远播。明清两朝文人墨客步李白后尘,争相吟咏汤池形成了以热爱和讴歌大自然诗风为特色的“灵泉文化”。明代在汤池建圣德寺、清代应城知县齐国政重建汤池候馆,更使汤池游人如织,成为名胜之地。

汤池传说系列故事由“汤池的由来”、“玉女下凡”、“李白出世”、“玉女斩蟒”等50余个故事组成,玉女汤传说根植汤池,流传近2000余年,积聚丰厚的历史底蕴。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汤池传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肖港抬故事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7)

“抬故事”是一种反映景物画面、人物姿态,只有手舞而无足蹈的造型类艺术表演形式。有平台故事(将表演者绑立于家用方桌或特别的小平台上表演)、悬台故事(将表演者绑立于或坐于特制的铁木架上,使之悬空表演)两种,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如《桃源三结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抬故事”选取故事中的一个情节,通过装扮后反映其画面和人物姿态,脚不能动,手可不时的交换动作,装好后,由二或四人抬着边走边表演。清光绪《孝感县志》卷五曾有下述记载:“正月立春,邑令迎春于东郊,各行户装故事,先一旦演于市,奏于公室,谓之点春”。流传于肖港镇金神村的抬故事在孝感乃至湖北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

“抬故事”的风俗起源于金神村的先民们的“向天和神祈福”的美好愿望,“抬故事”是向天神表达“祈福”愿望的仪式——金神庙先民们用“抬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把自己对“天、神”的祈福要求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金神庙一带存在的独特“抬故事”民俗活动。

肖港抬故事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东书院传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8)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9)

汉东书院,位于安陆市区正中心,清代属德安府,创建于乾隆32年,是鄂东北地区最大的官学。古代主要招收周边州县的学子读书。汉东书院在25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衍生了大量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及海外等地广为流传。

汉东书院传说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人物传说,如《李道平中药对对联》、《李绍棻皈依佛门》等;第二类是史事传说,如《汉东书院的诗呆子》、《山长智断偷食案》等;第三类是风俗传说,如《先生只吃一笔杆》、《书生走夜路——不怕鬼》等;第四类是风物传说,如《汉东书院的石鼓》、《晚香亭的传说》等。

汉东书院办学教育理念至今长盛不衰,培养了李道平、陈学棻、陈宧、蒋作宾、池际尚、周书楷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汉东书院的传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东书院的传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如《汉东书院的蝴蝶会》《双龙桥趣谈》等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

汉东书院传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

伍子胥传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0)

伍子胥传说是云梦独特的文化遗产, 是人们将伍子胥与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传说故事相互联系起来而创作和传承的以抒情和表意的民间文学形式传承至今。

伍子胥的故事传说在后世流传广泛,尤为云梦流传甚广。相传伍子胥避楚难奔吴时途经云梦“黄江口”,渔夫以小渔船将其渡过漳水或涢水,向东北行至“女儿港”,来到“伍洛寺”避追兵,留下了“黄江口遇渔夫”、“女儿港遇浣纱女”的故事,以及“伍洛寺”、“上、下马石”、“心安寺”等相关遗址和传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伍子胥奔吴途经云梦的传说得到大力弘扬。研究介绍、文艺创作、等活动蓬勃开展。2010年3 月10 日,伍子胥传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1)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2)

云梦伍子胥的传说始于何时?国史载源于春秋时代;志书始于清末;文史资料称:县境内相关遗址有埠庙石人,伍子胥庙础石,女儿港、心安寺等为证。清道光《云梦县志略》记载曰:“女儿港、世传伍员奔吴,遇女浣纱问路,嘱女曰:‘有追者勿言也。’女抱石自沉,以释员疑,故港名女儿,士人即其旁祀焉。”以可佐证。今县境内当年伍子胥经云梦沿线口碑传说,伍子胥传说源于清末无疑。

历史价值:通过有关伍子胥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在楚国历史上的有关事迹、传说和评价。使人们重温楚国那段历史,了解伍子胥这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产生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人们可以在了解伍子胥那段悲壮的历史,也明晰了楚国走向衰败的历史轨迹。伍子胥的传说持续至今,可见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随时代前进而不至于成为文化河床上的沉淀物。

社会价值:伍子胥传说故事融入社会生活领域,最大的功能是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念。伍子胥传说故事中自然流露的亲情、民情、乡情。同时,伍子胥传说的特殊传承方式能使人们更加热爱社会、热爱人生。

伍子胥传说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王城传说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3)

故国遗墟—楚王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位于云梦县城关,处水陆交通要冲,北靠丘陵,南临冲积平原,东滨曲阳湖,西阨涢水,陆数交错,地理位置优越。城址周长约9700米,面积2.1平方公里。古城呈长方形,分东、西二城。西城历经千年兴废,如今已被县城区覆盖;东城总占地约1.1平方公里,除少数地方被居民区、学校占压,其余均保存完好。楚王城古城基础轮阁清晰,外有古城垣环绕,还有城门址、护城河、烽火台、建筑台基、运河、清发水津渡、驰道、古道桥等。

云梦楚王城历经东周、秦、汉而胜迹不湮,与城郊古墓群双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为“楚文化的摇篮”、“秦始皇的第二故乡”、“简牍圣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王城的考古钻探、发掘、研究、记载、传播、延承、保护性旅游开发,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楚王城是古代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楚王城地处南北通道的咽喉,扼守水陆通道,南来北往的商贸都要由此经过,转换聚散。商贸的经营直接影响着云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云梦经济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已达至高峰,楚王城西效的睡虎地秦汉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漆器,质量高、数量巨,令世人惊讶。漆器在当代十分昂贵,西汉桓宽《盐铁论》说:漆杯比铜杯贵十倍,制成一只漆杯要经百人之手,制成一张漆屏风要费万人之功,这不是一般的经济实力所消费得起的。还有,楚王城西效的周田墓群,出土了一座豪强地主庄园模型——东汉陶楼。它是当时云梦地区的经济繁荣强盛的缩影。

故国遗墟——“楚王城”,为楚、秦、汉三朝历尽沧桑。

楚王城传说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丰店贞节牌坊系列故事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4)

清朝道光年间,湖北省大悟县丰店镇燕山村牌坊塆(原系河南省罗山县五岳乡陈家燕窝柳树店,1933年1月划归礼山县,1952年改名大悟县)有位太学生陈伯龄,与宣化店镇坞子铺乡孙家畈孙氏女自幼订有婚约(摇窝亲)。两人稍长时,因走亲戚相识相爱,彼此相约,非对方不娶不嫁。陈伯龄被选送到太学后,前途有望,很多达官富户,欲嫁女与他,他因与孙三女有婚约而婉拒。

陈家欲为陈伯龄迎娶,不料陈伯龄意外身亡,留下年迈双亲。孙三女说,他仕途有望时,没有抛弃我,现在他死了,我当替他尽孝公婆,于是到陈家守节,奉侍公婆至孝。三年后,地方官闻知,上报朝廷,朝廷下圣旨,拔10万两白银,为其立贞节牌坊。村人嘉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口碑相传,悉成系列故事。

“文革”时,其牌坊被造反派砸毁。其残片被人移去,或砌墙,或筑埂。改革开放后,陈氏族人细心寻觅,又将大部分残片寻得,保存于陈氏祠堂。

守贞和立牌坊的做法,不论其观念落后与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和文化现象,是值得研究的。而丰店贞节牌坊系列故事,正是研究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标本。

丰店贞节牌坊系列故事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良辉故事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5)

黄良辉,字耀庭。生于1840年,卒于1904年。1870年湖北省庚午科举人第一名。晚清文学家。擅长对联、辞赋、诗歌、奏折等文体。黄良辉博览群籍,记忆超群,思维敏捷,才华过人,善良正直。生前即有诗、联、文、赋、书及对联故事流传于世。著有20万字的《黄氏文钞》,分甲、乙两集,共3卷。

一生爱国忧民、廉正秉性,喜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具有典型的爱国主义和民本主义思想。黄良辉故事,是人民群众以历史上的黄良辉为依托,寄寓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而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黄良辉故事,以黄良辉故乡——湖北省汉川市分水镇为核心分布地,向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甚至省外地区广泛传播。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6)

湖北孝感故事(孝感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17)

黄良辉故事传承时间较久远。自黄良辉在世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且有黄氏家族群众口头传承、《黄氏宗谱》文字传承、汉川地方文史资料著作传承为良好依托;故事数量较多。单在汉川本地流传的“黄良辉故事”即达30多篇;故事内容较丰富。故事分为对联故事和传奇故事。涉及风俗、物产、风景、人物、地名等生活的各方面,涵盖民间文学涉猎的诸多领域。

黄良辉故事以对联这一独特、古老文体为题材, 寄寓了真实的民众心灵,反映了基层民众的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需求;也反映出的民本思想、仁义思想、诚信思想以及为人处事之道,黄良辉故事,极大地凝聚了人们的爱国爱乡之情,不管是在民间文学研究中,还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都有重要的意义。

黄良辉故事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孝游妹

审核:行天下

出品: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