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的七个建议(最值得看的35篇肠道健康文献)

肠道健康的七个建议(最值得看的35篇肠道健康文献)(1)

肠道健康的七个建议(最值得看的35篇肠道健康文献)(2)

2022年10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5篇必读文献。


姜长涛等Nature:肠菌降解肠道尼古丁,或能缓解吸烟相关NASH

Nature——[69.504]

① 在吸烟者和小鼠模型中,吸烟期间肠道中有大量尼古丁积累;② 发现肠道细菌解木聚糖拟杆菌(Bx)能有效降解尼古丁,其通过尼古丁降解酶NicX生成一种新型尼古丁代谢产物HPB;③ 给暴露于尼古丁的小鼠定植Bx,可通过NicX介导的方式减少肠道尼古丁浓度,缓解尼古丁加剧的NASH进展;④ 机制上,尼古丁激活肠上皮AMPKα1,促进神经酰胺代谢酶SMPD3的磷酸化,抑制其蛋白降解,从而增加肠源性神经酰胺生成,促进NAFLD向NASH发展。

【主编评语】

吸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晰。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姜长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rank Gonzalez、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虞朝辉、复旦大学李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与团队的研究,首次发现吸烟期间尼古丁在肠道中积累,通过激活肠上皮AMPKα1-SMPD3-神经酰胺轴,经肠-肝轴促进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而一种人类肠道细菌——解木聚糖拟杆菌能通过尼古丁代谢酶NicX,有效降解肠道中的尼古丁,从而减轻吸烟诱导的NASH进展。总之,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尼古丁积累在NAFLD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人类肠道细菌对尼古丁的代谢作用,为改善吸烟加剧的NAFLD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bacteria alleviate smoking-related NASH by degrading gut nicotine

2022-10-19, doi: 10.1038/s41586-022-05299-4


Nature:一种上皮内淋巴细胞分泌的效应因子,或为克罗恩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Nature——[69.504]

① 利用上皮内淋巴细胞(IEL)与小肠类器官共培养系统,结合小鼠模型实验,发现γδ IEL通过分泌细胞凋亡抑制因子5(API5),促进克罗恩病(CD)相关Atg16l1缺陷的潘氏细胞生存;② 鼠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通过抑制API5分泌,削弱γδ IEL对潘氏细胞和肠道类器官的保护作用;③ 在小鼠模型和表达CD相关ATG16L1突变的人肠道类器官中,重组API5治疗可保护潘氏细胞,抵抗ATG16L1缺陷的有害影响,改善对肠炎损伤的易感性;④ CD患者肠隐窝周的API5 γδ IEL减少。

【主编评语】

自噬基因Atg16l1的T300A突变可引起肠上皮中的潘氏细胞缺陷,与克罗恩病(CD)相关;然而,很多健康人也携带该基因突变,提示CD发病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诺如病毒可感染肠道,被认为是引起克罗恩病患者发病的一个潜在微生物诱因,然而其背后的原因并不清楚。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表达γδ T细胞受体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γδ IEL)及其分泌的效应因子API5,对Atg16l1缺陷的潘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从而能够“屏蔽”由Atg16l1突变带来的潘氏细胞死亡的遗传易感性,而诺如病毒感染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模型,即对携带CD易感基因(T300A突变)的人而言,γδ IEL分泌的API5通过促进潘氏细胞生存,为抑制CD发病提供一道“防火墙”,而诺如病毒感染可作为触发因素打破这层保护,从而促进遗传易感者发生CD。API5或能为CD治疗带来新希望。(@mildbreeze)

【原文信息】

The γδ IEL effector API5 mask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Paneth Cell death

2022-10-05, doi: 10.1038/s41586-022-05259-y


Nature:可促进肠道炎症的环境化学物质

Nature——[69.504]

① 开发一种结合公开数据库、斑马鱼的化学筛选、机器学习和小鼠模型的系统性方法,用于鉴定调控肠道炎症的环境化学物质;② 用该方法发现多种农业相关化学物质(如农药)有潜在的促肠道炎症作用,并证实除草剂戊炔草胺能促进小肠和大肠的炎症;③ 机制上,戊炔草胺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通过抑制芳香烃受体(AHR)信号,促进NF-κB–C/EBPβ信号轴驱动的促炎反应。

【主编评语】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决定炎症性肠病(IBD)易感性和严重性的重要因素。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医学院Francisco J. Quintana团队的研究,开发了一套系统性方法,用于鉴定IBD等炎症性疾病的环境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发现除草剂戊炔草胺能通过干扰AHR–NF-κB–C/EBPβ信号轴,诱导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促肠炎作用,从而增加肠道炎症风险。(@mildbreeze)

【原文信息】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promo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2022-10-20, doi: 10.1038/s41586-022-05308-6


Nature:大肠癌演化过程中的表型可塑性和遗传控制

Nature——[69.504]

① 分析27个结直肠癌(CRC)的297个样本的空间分辨的配对单腺体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多数基因表达具有高可塑性;② 亚克隆转录组变异中仅有低于1%的基因和低于5%的标志性途径与遗传性变化有关;③ 在1529个基因中鉴定到表达数量性状位点,仅2.4%的亚克隆与顺式基因表达变化显著相关;④ 大部分CRC缺少亚克隆遗传性的选择证据,其表型可塑性与遗传无关,与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相关;⑤ 亚克隆的空间混合或隔离均常见,导致异质性增加。

【主编评语】

肿瘤内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影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遗传、表观遗传的变异及转录可塑性与肿瘤内异质性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这些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演化的各自贡献仍然未知。近日,英国伦敦肿瘤研究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巴兹癌症研究所Trevor A. Graham团队与意大利人类技术中心Andrea Sottoriva团队在Nature合作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发现大多数结直肠癌中的遗传变异没有显示出主要表型结果,肿瘤内的基因表达与亚克隆演化较少受共同遗传祖先的影响,而是表现明显的表型可塑性,为理解结直肠癌的遗传控制和克隆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芥末)

【原文信息】

Phenotypic plasticity and genetic control in colorectal cancer evolution

2022-10-26, doi: 10.1038/s41586-022-05311-x


Nature:大肠癌基因组与表观基因组的共同演化

Nature——[69.504]

① 从30个原发癌和8个伴随腺瘤中收集1370个样本,生成1207个染色质可及性谱,527个全基因组和297个全转录组;② 染色质修饰基因和复发性体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改变中,包括癌症驱动基因调控区域,DNA突变是正向选择,反之不突变;③ 转录因子结合可及性在全基因组改变, 包括CTCF、干扰素下调和、SOX和HOX转录因子家族可及性增加,表明发育基因参与肿瘤发生;④ 体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改变可遗传且可区分腺瘤与癌症;⑤ 表观基因组可影响DNA突变的积累。

【主编评语】

目前关于结直肠恶性肿瘤的遗传进化和肿瘤内异质性的研究有很多,但表观遗传变化也会导致癌细胞之间的表型变异,因此,癌症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如何同时进化和塑造肿瘤内遗传和表观遗传异质性仍有待探索。近日,意大利人类技术中心Andrea Sottoriva团队与英国伦敦肿瘤研究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巴兹癌症研究所Trevor A. Graham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最新文章,使用单个腺体的空间多组学分析研究结直肠肿瘤的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的共同进化,该研究提供了遗传和表观遗传肿瘤异质性图谱,对理解结直肠癌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圆圈儿)

【原文信息】

The co-evolution of the genome and epigenome in colorectal cancer

2022-10-26, doi: 10.1038/s41586-022-05202-1


张雯等Cell突破:感受疼痛的神经如何调菌群、护肠道

Cell——[66.85]

① 在结肠炎模型小鼠中,肠道中的TRPV1 伤害感受器具有组织保护功能;② 清除伤害感受器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以革兰氏阳性菌介导的方式加剧小鼠结肠炎;③ 给无菌小鼠定植梭菌属细菌加剧了伤害感受器缺失时的肠炎,但在伤害感受器完好时起保护作用;④ 机制上,伤害感受器在肠道炎症中活化,上调神经肽P物质(SP)的生成,SP调控肠道菌群发挥组织保护作用,回补SP可减轻缺失伤害感受器小鼠的肠道炎症;⑤ 菌群反过来也调控SP表达;⑥ IBD患者肠黏膜中TRPV1 神经支配减少,一些伤害感受器相关基因表达改变。

【主编评语】

疼痛在维持机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但慢性疼痛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腹痛是其常见症状之一,然而感受疼痛的神经是否对肠道炎症具有影响,目前人们还所知甚少。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康奈尔大学医学院David Artis教授团队、张雯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通过采用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结合DSS诱导的结肠炎以及无菌和悉生小鼠等动物模型,揭示了肠道中感受疼痛的神经——TRPV1 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的一种新功能。该研究表明,这些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调控肠道菌群,在肠道损伤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组织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研发基于神经调节的IB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innervating nociceptors regulate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to promote tissue protection

2022-10-13, doi: 10.1016/j.cell.2022.09.008


杨大平等Cell突破:疼痛感受神经指挥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肠屏障

Cell——[66.85]

① Nav1.8 CGRP 伤害感受器(疼痛感受神经)与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相邻,小鼠和人的杯状细胞均高表达神经肽CGRP的受体Ramp1;② 缺失伤害感受器导致小鼠肠道黏液层变薄、菌群失调,而激活这些神经可诱导黏液层增厚;③ 伤害感受器可响应肠道菌群和饮食信号(辣椒素)而释放CGRP,通过CGRP-Ramp1轴诱导杯状细胞快速分泌黏液;④ 缺失伤害感受器或敲除肠上皮Ramp1都使小鼠对结肠炎易感,而给缺失伤害感受器的小鼠补充CGRP可对结肠炎起保护作用。

【主编评语】

神经与肠上皮间的互作在肠道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感觉神经与上皮细胞之间的信号机制及其在肠屏障调控中的作用,目前仍所知甚少。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Isaac M. Chiu教授团队、杨大平博士作为共同一作的重要研究,发现痛觉感受神经能响应肠道菌群和饮食信号而释放神经肽CGRP,CGRP通过作用于邻近的杯状细胞上表达的受体Ramp1,诱导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挥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这是Cell近期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疼痛感受神经对肠道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另一篇见此(查看文章)),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两篇论文一起阅读。(@mildbreeze)

【原文信息】

Nociceptor neurons direct goblet cells via a CGRP-RAMP1 axis to drive mucus production and gut barrier protection

2022-10-14, doi: 10.1016/j.cell.2022.09.024


Cell:黏蛋白如何让肠道安全吸收铜

Cell——[66.85]

① 通过结构和生化分析发现,肠道黏蛋白MUC2的D1区域中存在2个相邻的铜结合位点;② 其中,富含组氨酸的保守位点能结合Cu2 ,其可被膳食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还原为Cu1 ;③ 还原后的铜(Cu1 )被MUC2中邻近的富含甲硫氨酸的位点结合;④ MUC2的铜结合作用,可阻止Cu1 被氧化产生活性氧,在细胞实验中保护肠细胞免受铜毒性,同时允许必要的铜被肠细胞安全地摄取吸收;⑤ 因此,黏蛋白可作为细胞外的铜伴侣蛋白,参与铜在肠道中的调节和利用。

【主编评语】

肠道黏液层保护肠上皮细胞免受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也允许肠细胞吸收营养物质。黏液的主要成分是黏蛋白——一种能形成凝胶的大分子分泌型糖蛋白。然而,由于缺乏黏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人们难以深入揭示黏液屏障功能的分子机制。Cell最新发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Deborah Fass团队的研究成果,结合结构、生化和细胞实验,发现黏蛋白MUC2可作为铜伴侣蛋白,结合不同价态的铜(Cu2 、Cu1 ),阻止游离铜介导的活性氧生成,保护肠细胞,并使肠细胞能安全地摄取所需的铜微量元素。(@mildbreeze)

【原文信息】

Intestinal mucin is a chaperone of multivalent copper

2022-10-06, doi: 10.1016/j.cell.2022.09.021


曹议匀等Science突破:锁定表达新型基因毒素的促肠癌细菌

Science——[63.714]

① 建立一套筛选方法,系统性评估IBD患者的122株肠菌的基因毒性;② 发现多个菌株可以产生不同于colibactin的基因毒性小分子代谢物,如革兰氏阳性的产气荚膜梭菌和多枝梭菌、革兰氏阴性的摩氏摩根氏菌(Mm)的菌株可诱导DNA损伤;③ Mm在IBD和CRC患者中都富集,鉴定出Mm生成的一类新型小分子基因毒素indolimines及其合成所需的脱羧酶基因aat,构建敲除aat的Mm突变株证实aat介导了Mm的基因毒性;④ 产indolimines的Mm可增加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加剧结肠肿瘤生成。

【主编评语】

肠道菌群中的一些促癌细菌可通过产生基因毒素(genotoxins),引起宿主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促进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某些大肠杆菌产生的colibactin,这种基因毒素可通过与DNA交联引起DNA双链断裂。然而,除此以外,人们对菌群衍生的基因毒素所知甚少。Science最新发表了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Noah Palm教授团队、曹议匀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对CRC风险升高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细菌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鉴定出多个产基因毒素的菌株,它们引起宿主细胞DNA损伤的模式与colibactin不同。进一步研究证实,在IBD和CRC中都富集的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能通过一种新发现的脱羧酶生成一类新型基因毒素indolimines,在小鼠中具有促CRC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鉴定出新的菌群衍生基因毒素,并揭示了这些基因毒素对宿主肠道生理和肿瘤风险的潜在影响,为CRC的预防和干预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路。(@mildbreeze)

【原文信息】

Commensal microbiota from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oduce genotoxic metabolites

2022-10-27, doi: 10.1126/science.abm3233


胡脊梁等Science:预测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Science——[63.714]

① 通过理论模型预测以及合成菌群实验证明,物种数量和种间相互作用强度这2个参数,可预测生态群落涌现的动力学行为;② 随着物种数量的增多以及种间互作强度的增加(由营养浓度升高引起),微生物群落在3个动力学相之间发生相变:所有物种稳定共存→部分物种稳定共存(多样性降低)→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度持续震荡(失去稳定性);③ 同样条件下,群落震荡和物种多样性间存在正反馈,震荡的群落比稳定的群落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主编评语】

复杂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动力学变化,能否通过简单的群落参数来预测?这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Science最新发表来自麻省理工大学Jeff Gore团队、胡脊梁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结合理论模型和合成微生物群落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表明基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物种间互作强度这两个参数,足以预测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变化。该研究提出的框架将理论生态学的2个主要观点整合在一起:生态网络的复杂性导致其失去稳定性,同时,生态系统随时间的震荡有助于维持其物种多样性。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和研究肠道菌群和土壤菌群等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动力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mildbreeze)

【原文信息】

Emergent phases of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dynamics mapped in microcosms

2022-10-06, doi: 10.1126/science.abm7841


Science: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如何让小鼠抵抗肥胖

Science——[63.714]

① 高脂饲喂的小鼠中,在活动期进食的限时进食(TRF)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抵抗肥胖,而在休息期进食的TRF则减少能量消耗、促进肥胖;② 脂肪组织中耗能的肌酸循环介导了活动期TRF的代谢益处,而敲除Zfp423可提高肌酸激酶B和肌酸水平,增强脂肪产热,使休息期TRF小鼠也抵抗肥胖;③ 脂肪中的肌酸合成和代谢受昼夜节律调控(活动期最强),活动期TRF增强这种节律性,促进饮食诱导的脂肪产热;④ 脂肪中的时钟基因Bmal1通过肌酸代谢调控代谢健康。

【主编评语】

进食节律与光-暗周期不一致可导致外周生物钟紊乱和肥胖,而将进食限制在活动期则能缓解代谢综合征,但其机制尚不清楚。Science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西北大学Joseph Bass团队的研究,发现将小鼠的进食时间限制在其活动期(夜间)能通过增强脂肪细胞产热作用来抵抗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并揭示了脂肪组织昼夜节律和耗能的肌酸循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总之,该研究为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对代谢的改善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mildbreeze)

【原文信息】

Time-restricted feeding mitigates obesity through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2022-10-20, doi: 10.1126/science.abl8007


傅静远 陈连民Nature子刊:大规模解析!遗传、饮食和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纳入1368人,系统分析1183种血浆代谢物与遗传、饮食和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饮食和菌群对代谢物的影响大于遗传,三者分别主导了610、85和38种代谢物的个体间变化;③ 受饮食/菌群/遗传影响越大的代谢物,其时间稳定性越高;④ 建立模型,能基于代谢物水平评估饮食质量;⑤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和中介分析,推测了饮食、菌群和代谢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直肠真杆菌可能有利于降低损害心血管的亚硫酸氢盐,以及饮食可通过代谢物塑造菌群。

【主编评语】

血浆代谢物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代谢活动,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不同程度上收到遗传、饮食和肠道菌群的影响。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傅静远教授研究团队、陈连民博士(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作为第一作者的重要研究,评估了荷兰Lifelines DEEP等前瞻性多组学队列中1368名有广泛表型数据的个体的1183种空腹血浆代谢物,系统性分析了血浆代谢物与遗传、饮食和肠道菌群间的关联。该研究表明,饮食和菌群在解释机体代谢的个体间差异上起主导作用,且基于血浆代谢组的模型可用于评估饮食质量。此外,该研究还推断了饮食、菌群和代谢物间的潜在因果关系。这些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关于饮食和肠道菌群在人体代谢中的作用的认知,对研发调节饮食或肠道菌群以改善代谢健康的靶向干预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mildbreeze)

【原文信息】

Influence of the microbiome, diet and genetics on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the human plasma metabolome

2022-10-10, doi: 10.1038/s41591-022-02014-8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产酒精,或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前瞻性研究(从减肥手术队列纳入100人)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门静脉乙醇水平高于无脂肪肝者,在另一队列也获得验证;② 相比无脂肪病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FL组的餐后血浆乙醇增加更显著;③ 抑制酒精脱氢酶可使NAFLD患者外周血乙醇浓度增加15倍,抗生素治疗清除肠道菌群可消除这种效果;④ NASH组中乳酸菌科和链球菌科等丰度增加,乳酸菌科与餐后外周血乙醇浓度正相关,乳酸菌可能通过产乙醇影响NAFLD的发病机制。

【主编评语】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研究报道,肠道菌群会产生临床可检测当量的乙醇,但在外周血中通常检测到乙醇浓度却很低,严重制约着研究人员探究其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近日,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基于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和一项干预研究,发现相比无脂肪病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FL组的餐后血浆乙醇增加更显著,其乙醇水平和肠道菌群有关。进一步实验发现乳酸菌可能通过生产乙醇而影响NAFLD病因的发病机制。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利用无创方法诊断NAFLD提供了新依据。(@九卿臣)

【原文信息】

Microbiome-derived ethanol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2022-10-10, doi: 10.1038/s41591-022-02016-6


Nature子刊:“食物即药物”或是实现营养安全的有效途径(观点)

Nature Medicine——[87.241]

① 为实现营养安全及促进健康的目标,公共卫生和政策应从关注食品安全转向营养安全,并将基于食物的营养战略纳入医保系统和人口健康规划;② 采用“食物即药物”的理念,建立基于食物的营养计划和干预措施“金字塔”,包括医疗定制膳食/食谱、食物处方、政府营养安全计划和人群健康食品政策,满足不同群体的保健、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健康需求;③ 政府和医疗系统应当评估食品、营养安全政策和“食物即药物”干预措施的成效,及时改进并推广。

【主编评语】

营养不良等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影响民众健康和福祉、给社会造成了医疗负担和生产力损失。目前的医疗保健或干预政策对于营养安全的关注不足。近日,Nature Medicine发表评论指出,公共卫生和政策应从关注食品安全转向营养安全,竖立“食物即药物”的理念,建立食物为基础的营养计划和干预措施“金字塔”,以实现营养安全及促进健康的目标。(@芥末)

【原文信息】

A Food is Medicine approach to achieve nutrition security and improve health

2022-10-06, doi: 10.1038/s41591-022-02027-3


NEJM:超8万人数据,结肠镜筛查大肠癌的益处究竟有多大?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76.079]

① 纳入84585名55-64岁的欧洲健康受试者,28220名接受结肠镜筛查邀请(其中42.0%接受了筛查),56365名为对照组(未接受结肠镜筛查);② 中位随访10年期间,接受邀请组及对照组分别确诊259例及622例结直肠癌,10年结直肠癌风险分别为0.98%及1.20%,接受邀请组相比于对照显著降低18%;③ 接受邀请组及对照组的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为0.28%及0.31%,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1.03%及11.04%,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主编评语】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对近8.5万名中老年欧洲受试者进行10年随访,发现结肠镜筛查可显著降低10年的结直肠癌风险,但对结直肠癌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影响。(@aluba)

【原文信息】

Effect of Colonoscopy Screening on Risks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Related Death

2022-10-09, doi: 10.1056/NEJMoa2208375


JAMA:微生物组疗法SER-109对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长期疗效

JAMA——[157.335]

① 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182名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分2组,接受SER-109或安慰剂治疗;② 干预后24周内,SER-109组和安慰剂组各有19人(21.3%)和44人(47.3%)复发;③ 大部分复发(65.1%)发生在4周内,仅6.3%的患者在12-24周内复发;④ SER-109的优势在2周时已经显现,且持续至24周;⑤ SER-109的耐受性良好,其不良事件多于安慰剂组,主要有腹胀、便秘、腹泻和尿路感染。

【主编评语】

在一项3期临床试验中(查看文章),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患者在常规抗生素治疗后连续3天服用SER-109(由纯化的厚壁菌孢子组成的微生物组疗法)能有效减少8周内的艰难梭菌感染复发。JAMA近期发表了该试验的后续研究,将随访时间延长至24周,发现SER-109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预防rCDI,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mildbreeze)

【原文信息】

Extended Follow-up of Microbiome Therapeutic SER-109 Through 24 Weeks for 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22-10-19, doi: 10.1001/jama.2022.16476


左涛等Lancet子刊:详解临床应用中的肠道真菌组(综述 一图读懂)

Lancet Microbe——[86.208]

① 肠道真菌群从出生到成年不断变化,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其变异主要取决于饮食、环境、遗传、年龄、性别及药物使用等;② 多种疾病和肠道中白色念珠菌增殖有关,真菌组失调可能在肠内外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但因果关系有待探究;③ 肠道定殖真菌是肠道菌群中具有高度免疫活性的组成部分,可通过共生作用及与肠道细菌协同作用影响宿主免疫生理;④ FMT、抗真菌剂、抗生素、饮食干预和益生菌等在调节真菌群与临床疗效方面有显著效果。

【主编评语】

肠道真菌群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一个小但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真菌组并没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且基于菌群的治疗中,肠道真菌仍然被广泛忽视。近日,中山大学左涛及团队在The Lancet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肠道细菌组和肠道真菌组在健康、疾病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详细论述了真菌组失调对各种疾病的影响,以及真菌组、细菌组和宿主免疫间的互作机制。粪菌移植、抗真菌剂、饮食干预及益生菌在调节真菌群落和临床疗效方面效果显著。目前肠道真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作者提倡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将肠道真菌群落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向临床。我们特别将文中的图片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长知识。(@九卿臣)

【原文信息】

The gut mycobiome in health, diseas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gut bacterial microbiome assembly

2022-09-28, doi: 10.1016/S2666-5247(22)00203-8


Nature Reviews:病菌如何突破肠道防线造成系统性影响(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78.297]

① 肠道局部感染时病菌破坏黏膜、黏液屏障结构、功能及其完整性,进而定植上皮细胞;② 入侵病菌进一步内化、劫持上皮细胞通路信号,通过细胞旁和跨细胞路径损毁细胞间连接与互作;③ 此外病菌还会诱导上皮细胞极化失调,引发肠漏,使感染加剧;④ 病菌介导的肠道屏障彻底破坏,造成共生菌、其它微生物、内毒素、蛋白酶等被动通过上皮,引发全身性反应;⑤ 过度免疫反应和系统炎症加剧组织损伤,造成肠道干细胞功能信号受损,阻碍修复、再生过程。

【主编评语】

肠道感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屏障功能破坏,引发慢性、系统性炎症和免疫反应加之组织修复再生,都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但却常常被分开讨论。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最近发表的综述,基于新技术的发展,包括类器官、时空转录组和活体成像等,对该复杂问题进行了整合性的论述。(@好雨)

【原文信息】

Impact of enteric bacterial infections at and beyond the epithelial barrier

2022-09-29, doi: 10.1038/s41579-022-00794-x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78.297]

① 肠道菌群参与初级胆汁酸(BA)向次级胆汁酸的转化和肠肝再循环,其组成、丰度和代谢活性受BA的影响;② 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引起的菌群失调、体育运动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饮食成分中的胆固醇和纤维等因素都会影响菌群对BA的代谢;③ 菌群BA代谢失调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肝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④ 通过粪菌移植或补充益生菌改善菌群组成、或使用次级BA调节菌群的BA代谢,可能有益于上述疾病的防治和维持人群健康。

【主编评语】

胆汁酸(BA)是两亲性类固醇分子,既在小肠内促进脂质的吸收或排泄,又能够作用于多个器官影响个体的代谢、免疫等功能。初级BA由肝细胞合成,而肠道菌群的代谢途径则可将初级BA转化成次级BA。近日,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宿主-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如何通过菌群影响BA库、BA反过来如何塑造菌群组成,并对菌群-胆汁酸网络失调引发的疾病及其潜在治疗手段进行了探讨。(@芥末)

【原文信息】

Bile acid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metabolic interactions and impacts on disease

2022-10-17, doi: 10.1038/s41579-022-00805-x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道菌群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49.421]

① 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肠道表现包括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下降、产丁酸菌等有益菌减少、潜在致病菌增加;② 肠道菌群或宿主-菌群共有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沟通肠道与肠外器官,传递环境暴露、疾病风险等信号;③ 肠道菌群影响心血管药物生物利用和治疗效果,药物反过来影响菌群的生境、组成和活性;④ 补充益生元、合生制剂、后生元,通过生物工程菌株或肠道菌群编辑改善体内菌群结构,或是防治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潜在手段。

【主编评语】

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代谢疾病往往先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并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近日,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描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宿主代谢和心血管药物疗效的机制,对精确靶向肠道菌群治疗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潜在手段进行了归纳。(@芥末)

【原文信息】

The potential of tailoring the gut microbiome to prevent and treat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2022-10-14, doi: 10.1038/s41569-022-00771-0


马延磊团队:人消化道类器官的应用与未来的挑战(综述)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38.104]

① 人消化道类器官有两个来源:由原代成体干细胞在特定因子的培养下获得,和将多能干细胞(包括iPSC和ESC)中通过模拟胚胎植入后的发育过程获得;② 人消化道类器官可应用于消化疾病、生物库建立、临床试验、病原体感染、药物筛选、干细胞功能和再生、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粪菌移植试验等研究,有助个性化医疗发展;③ 目前类器官仍有局限性:细胞结构单一、基质胶的成分不明和体内外微环境不一致,未来需在以上三个方面重点优化。

【主编评语】

类器官是很有前景的研究模型,可以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建立快速的药物筛选或基因/细胞治疗的体外模型,从而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联系起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的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延磊团队的综述,回顾了以往的研究,总结了现已建立的各种消化类器官模型,以及这些类器官如何应用于研究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干细胞的功能和再生、宿主-病原体的互作和个性化治疗的应用,并讨论了目前的类器官的限制和未来的改进方向,值得阅读!(@MD)

【原文信息】

Applications of human organoids in the personalized treatment for digestive diseases

2022-09-27, doi: 10.1038/s41392-022-01194-6


Cell 子刊:一文读懂肠-肝轴中的双向交互(综述)

Cell Metabolism——[31.373]

① 肠胃健康与疾病受肠-肝轴影响,肠道屏障受损是其改变的前提;② 饮食、肠道菌群、免疫介质和肠-血管屏障均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③ 多种因素介导肠-肝轴稳态,包括促炎或抗炎饮食,生物节律,微生物信号如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内毒素)、细菌代谢物(丙酸咪唑、苯乙酸), 肠粘膜激素(FGF15/19、GLP1),胆汁酸信号等;④ 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等患者肠-肝轴紊乱,深入理解肠肝互作有助于靶向治疗。

【主编评语】

过去几年中,肠道和肝脏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已经成为实验性肝病的关键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在肝病和肝病以外的疾病中都出现了肠-肝轴的紊乱。近期发表于Cell Metabolism的综述,讨论了肠道和肝脏之间双向交互的实验和临床结果,描述了健康和肝病中的特定介质变化。了解肠道和肝脏在健康和疾病中复杂的代谢相互作用,对未来靶向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RZN)

【原文信息】

Gut-liver axis: Pathophysiological concept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2022-10-07, doi: 10.1016/j.cmet.2022.09.017


Cell子刊:克罗恩病患者的CD4 T细胞对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失调

Immunity——[43.474]

① 开发一种用于预测HLA-II特异性表位的算法,鉴定出一系列多样化的、跨越所有主要分类群的菌群表位,可被多种HLA-II等位基因呈递;② 在拟杆菌目中常见的TonB依赖性受体SusC中鉴定出一个免疫优势表位;③ 健康人的SusC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细胞因子谱以IL-10为主,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SusC特异性T细胞产生的IL-17A增加;④ 小鼠肠道中的SusC特异性CD4 T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表现出细胞毒性CD4 IEL、Treg、Tfh细胞及静息T细胞的相关功能。

【主编评语】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预测HLA-II特异性菌群表位的算法,并鉴定出一种拟杆菌目中的T细胞表位,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中,针对这一表位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IL-10为主的免疫耐受状态转变为IL-17A上调的炎症状态。(@aluba)

【原文信息】

The CD4 T cell response to a commensal-derived epitope transitions from a tolerant to an inflammatory state in Crohn’s disease

2022-09-16, doi: 10.1016/j.immuni.2022.08.016


并非所有纤维都有益,未发酵的纤维或加剧IBD炎症

Gastroenterology——[33.883]

① 未发酵β-果聚糖(如菊粉和低聚果糖)可诱导IBD的组织和免疫细胞产生 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改变上皮屏障功能,该结果在人群试验中得到验证;② 完整的β-果聚糖促炎反应需要NLRP3和TLR2通路的激活;③ 人类肠道全菌群发酵培养后的β-果聚糖可降低促炎反应,但仅当菌群来自非IBD或不活跃的IBD患者;④ 纤维诱导的免疫反应程度与微生物发酵功能、腔内产生的代谢物和避免食用膳食纤维有关。

【主编评语】

一些IBD患者出现对纤维摄入不耐受的现象,但纤维对IBD的潜在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并且通常被忽视。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在一些IBD患者体内,由于对纤维发酵的微生物丰度减少,纤维未得到完全发酵,完整的纤维诱导了免疫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并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激活NLRP3和TLR2通路进而加剧IBD炎症。该工作或为特定的IBD患者的膳食摄入选择和护理产生重大影响和提供理论指导。(@MD)

【原文信息】

Unfermented β-fructan fibers fuel inflammation in sele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

2022-09-29, doi: 10.1053/j.gastro.2022.09.034


一种拟杆菌或能改善肥胖,帮助恢复肠道有益菌Akk菌

Gastroenterology——[33.883]

① 在BMI<25的受试者中,普通拟杆菌和Akk菌间存在互作关系,但BMI≥25时这种互作关系消失;② 补充普通拟杆菌SNUG 40005(Bvul)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HFD)小鼠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肠道通透性,并恢复因HFD导致的Akk菌丰度减少;③ 小鼠和体外实验均表明,在黏蛋白缺乏的情况下 ,Bvul利用黏蛋白产生的代谢物可提高Akk菌丰度,但与宿主BMI有关;④ 代谢产物N-乙酰葡萄糖胺利于Akk菌的富集,赖氨酸是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Bvul和Akk菌的桥梁。

【主编评语】

肥胖是现代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一个显著特征是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胰岛素的抵抗等,这些特征主要的原因是肠道菌群的失调使得肠屏障功能的紊乱。粪菌移植以及与同笼饲养的实验证实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在抑制机体肥胖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其发挥功能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与其他菌的互作和协同。但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证据还不充分。近期一篇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工作特异性探究了从人群和小鼠上分离得到的拟杆菌SUNG40005(Bvul)对肥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Bvul与有益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菌)的互作关系在肥胖的情况下被打破了。高脂饮食(HFD)小鼠中,给予Bvul可以有效抑制其肥胖的表型。机制上,Bvul利用黏蛋白产生的代谢产物N-乙酰葡萄糖胺是Akk菌恢复的动因。这些研究结果为肠道中特定菌群互作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Zhonghua)

【原文信息】

Bacteroides vulgatus SNUG 40005 restores Akkermansia depletion by metabolite modulation

2022-10-11, doi: 10.1053/j.gastro.2022.09.040


刘克玄 李偲:琥珀酸或是预防肠源性肺损伤的新靶点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33.795]

① 肠道缺血/再灌注(I/R)引起肠道(而非肺部)琥珀酸产生细菌增加、消耗细菌减少,导致肺部琥珀酸积累,使用广谱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可逆转该过程;② 琥珀酸通过其受体SUCNR1及下游PI3K/AKT/HIF-1α通路促进肺泡巨噬细胞(AMs)M1极化,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和急性肺损伤(ALI);③ 药物清除AMs、敲除或阻断SUCNR1可预防肠道I/R导致的ALI;④ 临床数据表明,血浆琥珀酸水平与肠道I/R后引起的ALI显著相关,琥珀酸或是肠源性ALI治疗的新靶点。

【主编评语】

肠道缺血/再灌注(I/R)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情况,其引发的急性肺损伤(ALI)是导致肠道I/R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可影响许多肺部疾病中免疫系统的功能,已知肠道菌群来源的琥珀酸可外周组织中发挥促炎作用,但琥珀酸是否可影响肠道I/R导致的ALI尚不清楚。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和李偲及其团队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文章,发现肠道菌群来源的琥珀酸通过其受体SUCNR1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加重肠道I/R诱导的肺损伤,表明琥珀酸是危重患者肠道相关肺损伤防治的新靶点。(@芥末)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derived succinate aggravates acute lung injury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 mice

2022-10-13, doi: 10.1183/13993003.00840-2022


维生素B5或有益于预防和治疗结肠炎

Gut——[31.793]

① IBD患者结肠细胞中泛酰巯基乙胺酶VNN1表达增加,且与IB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② 小鼠肠上皮细胞过表达VNN1、补充VNN1的酶促反应底物(泛酰巯基乙胺)或产物(半胱胺 维生素B5)能预防或缓解DSS的诱导结肠炎;③ VNN1过表达可增加结肠细胞辅酶A的生物合成,并促进肠道菌群生成短链脂肪酸(丁酸为主),从而增强结肠细胞的代谢适应及对炎症的抵抗能力;④ IBD患者尿液硫酸吲哚酚含量升高,或可作为VNN1高表达,即IBD进展或疗效的新生物标志物。

【主编评语】

炎症性肠病(IBD)不仅破坏肠道菌群造成丁酸产生减少,而且无法供应结肠细胞代谢需求的辅酶A,导致结肠细胞的代谢模式改变。VNN1是一种泛酰巯基乙胺酶,可将泛酰巯基乙胺降解为半胱胺和辅酶A生物合成的前体维生素B5。VNN1已被确定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标志物,但其对肠道炎症的影响尚不明确。近期,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Franck Galland及其团队在Gut发表研究文章,报道了IBD患者结肠中VNN1表达升高,并在小鼠模型中证明VNN1及其参与的泛酰巯基乙胺代谢过程是肠道细胞保护的重要机制,补充VNN1的底物或者产物维生素B5或可成为预防和治疗IBD的新手段。(@芥末)

【原文信息】

Harnessing the Vnn1 pantetheinase pathway boosts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production and mucosal protection in colitis

2022-09-29, doi: 10.1136/gutjnl-2021-325792


炎症性肠病的补充和替代疗法(综述)

Gut——[31.793]

① 常规临床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症状缓解十分有限;② 补充和替代疗法(CAM)可作为辅助治疗策略缓解IBD患者症状,但需进一步评估其益处和风险;③ 从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寻找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高质量证据,有助于扩大CAM在IBD治疗中的应用;④ 饮食、锻炼、心理干预和草药等CAM方法都能改善IBD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与常规疗法联合能达到IBD的整体缓解;⑤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对于IBD整体护理的效果至关重要。

【主编评语】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球性疾病。除肠道症状外,IBD还表现为一些肠外症状,如葡萄膜炎、结膜炎、血栓栓塞、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节性红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健康。因病因尚不明确,现有的常规临床治疗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IBD症状,且只对少数患者有效。发表在Gut上的一项综述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性IBD护理模式,强调了补充和替代疗法(CAM)可能被用作常规护理标准的辅助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IBD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EADGBE)

【原文信息】

Holistic healthcar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ime for patient-centric approaches?

2022-09-28, doi: 10.1136/gutjnl-2022-328221


改变色氨酸代谢,或可改善IBD

Gut——[31.793]

① 小鼠结肠炎模型和独立人类队列的代谢组学研究显示,黄嘌呤(XANA)和犬尿酸(KYNA)的丰度与小鼠/人类的肠道炎症呈负相关;② XANA或KYNA可通过芳烃受体(AhR)的激活和提高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和增殖,降低结肠炎的严重程度;③ XANA和KYNA可促进T细胞的糖酵解过程,对激活和向TH17表型的极化有积极影响;④ 重组表达的氨基二酸盐氨基转移酶可以促进KYNA和XANA的产生,对结肠炎模型小鼠有保护作用。

【主编评语】

色氨酸(Trp)代谢的改变如何影响炎症性肠病(IBD)尚不清楚。Gut发表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将色氨酸代谢与肠道炎症和IBD联系起来的新机制。给结肠炎小鼠补充XANA和KYNA后,能缓解结肠炎。通过用AADAT(犬尿氨酸转氨酶2,可以将犬尿氨酸和3H-犬尿氨酸分别转化为KYNA和XANA)干预结肠炎小鼠,操纵内源性代谢途径,可降低小鼠结肠炎症程度。本研究或可为治疗IBD提供新的思路。(@NL)

【原文信息】

Rewiring the altered tryptophan metabolism as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22-10-21, doi: 10.1136/gutjnl-2022-327337


一种细菌产物或可作为治疗IBS的新方法

Gut——[31.793]

① 产前应激(PS)可导致后代小鼠(无论雌雄)内脏高敏感和肠道菌群失调,但没有明显的结肠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障碍;② PS小鼠内脏高敏感与鼠乳杆菌丰度减少相关,该菌种可分泌多种含γ氨基丁酸(GABA)的脂肽(如C14AsnGABA),具有镇痛作用;③ 结肠腔内注射C14AsnGABA可降低PS小鼠内脏敏感性;④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粪便中,抑制神经元活化的GABA脂肽(如C16LeuGABA)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提示其潜在治疗价值。

【主编评语】

先前研究表明,大肠埃希菌 Nissle1917产生的一种含γ氨基丁酸(GABA)的脂肽,能对辣椒素诱导的小鼠内脏超敏具有镇痛作用。近期Gut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了产前应激、肠道菌群和内脏超敏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些GABA脂肽能起到阵痛作用,并显著降低产前应激小鼠的内脏敏感性;而IBS患者肠道却显著缺乏这些GABA脂肽。这些结果说明GABA脂肽可能是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沟通机制之一,或许可以开发含GABA的细菌脂肽或其产生菌作为治疗IBS的新手段,未来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青城昊)

【原文信息】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l lipopeptides as key players in IBS

2022-10-14, doi: 10.1136/gutjnl-2022-328084


张群业等Cell子刊:肠道菌群失调或与腹主动脉瘤的发展有关

Cell Host and Microbe——[31.316]

① 招募33例腹主动脉瘤(AAA)患者和31名健康人,患者存在明显菌群失调,多种细菌、古菌、病毒丰度显著改变;② 患者菌群代谢途径(色氨酸代谢、LPS合成等富集)和代谢谱(抗氧化、抗炎等代谢物下降)与健康人显著不同;③ 患者肠道菌群显著增加了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促进AAA发展;④ 补充肠罗斯氏菌及丁酸盐可降低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和NET形成、炎症和主动脉壁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表型转换,从而缓解AAA的发展。

【主编评语】

腹主动脉瘤(AAA)主要由动脉壁退行性病变引起,属于动脉扩张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手术干预方法。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群业、张澄和山东省立医院王哲及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纳入33例AAA患者和31名健康人,发现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调,菌群代谢途径和代谢谱也发生显著变化,多种抗炎、抗氧化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LPS等途径富集。基于动物实验,发现肠罗斯氏菌及其代谢物丁酸盐显著抑制腹主动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显著改善AAA的多种病理改变,有效减缓了疾病的进展。总之,本研究为未来靶向肠道菌群有效干预AAA提供了新靶点,值得关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by promoting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

2022-10-12, doi: 10.1016/j.chom.2022.09.004


Cell子刊:吃的晚会发胖,要注意!

Cell Metabolism——[31.373]

① 纳入16名肥胖或超重患者分早吃和晚吃组(晚4h),控制患者饮食、睡眠、光照、身体活动等因素,采集血液和脂肪活检样本,记录饥饿和食欲水平;② 较晚进食会显著增加饥饿感、改变食欲调节激素瘦素和生长素释放肽,影响进食动力;③ 较晚进食会降低清醒时能量消耗和24小时核心体温;④ 较晚进食卡路里燃烧速度会变慢,脂质代谢途径显著改变(脂肪分解降低),从而促进脂肪生长;⑤ 夜宵会增加食欲,减少能量燃烧,并改变脂肪组织,最终导致肥胖。

【主编评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中午的盒饭,深夜的夜宵—最能横扫饥饿,做回自己。但进食晚会显著增加肥胖的风险,目前还不清楚这是由饥饿和食欲变化、或能量消耗,还是两者共同引起的?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招募16名肥胖或超重患者分早吃和晚吃组(晚4小时),严格控制两组志愿者的饮食、睡眠、光照、身体活动等因素,发现吃的晚会增加食欲,减少全天能量燃烧,并改变脂肪组织,最终导致肥胖。总之,该研究揭示了夜宵和肥胖间生理潜在联系和分子机制。夜宵虽好,但要少吃!(@九卿臣)

【原文信息】

Late isocaloric eating increases hunger, decreases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difies metabolic pathways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2022-10-04, doi: 10.1016/j.cmet.2022.09.007


Cell子刊:肠道抗菌肽Reg3g有益肠道功能和全身能量稳态

Cell Metabolism——[31.373]

① 肥胖小鼠小肠中抗菌肽Reg3g表达下降,袖状胃切除术(VSG)或富含菊粉的饮食可上调小肠及血液中Reg3g水平;② Reg3g介导VSG或菊粉优化肠道菌群组成、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肥胖小鼠血糖稳态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③ VSG或菊粉对Reg3g敲除小鼠没有上述益处;④ 腹腔注射Reg3g可改善肥胖小鼠的葡萄糖耐量,该效果部分依赖胰岛β细胞中假定的Reg3g的受体Extl3;⑤ 补充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促进肠道Reg3表达,且益生菌对肠道功能的改善部分依赖Reg3g。

【主编评语】

肠道菌群参与调节宿主的能量平衡与葡萄糖稳态。宿主小肠可大量表达和分泌抗菌肽Reg3g,发挥其抗菌活性影响肠道菌群而参与宿主防御。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Randy J. Seeley及其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文章,发现袖状胃切除术、饲喂富含可发酵菊粉的食物或者补充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及血液中Reg3g水平,并证明Reg3g扮演了抗菌肽和肠道激素双重角色,参与调控肠道菌群、葡萄糖稳态及能量平衡。(@芥末)

【原文信息】

The gut peptide Reg3g links the small intestine microbiome to the regulation of energy balance, glucose levels, and gut function

2022-10-13, doi: 10.1016/j.cmet.2022.09.024


国内团队:普氏粪杆菌或可用于缓解慢性肾病

Circulation Research——[23.213]

① 分析美国283例慢性肾病(CKD)患者和294例对照及中国75名CKD患者和30名对照的粪便菌群;② 与对照相比,CKD患者粪杆菌属丰度显著下降,拟杆菌属丰度升高;③ 粪杆菌属与CKD临床特征(如尿酸)呈负相关,且CKD患者血清中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脂多糖和氧化三甲胺浓度升高;④ 补充普氏粪杆菌可减轻CKD模型小鼠症状,降低血清中各种尿毒症毒素含量,改善肠道炎症和通透性及肠道菌群组成;⑤ 普氏粪杆菌产生的丁酸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R-43发挥作用。

【主编评语】

慢性肾病(CKD)是影响世界10%至15%人口的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有现有的临床管理策略,但CKD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已有研究报道,CKD患者伴有肠道菌群失调及普氏粪杆菌(F. prausnitzii)丰度降低。然而,关于普氏粪杆菌是否及如何作为一种益生菌治疗CKD的机制仍不清楚。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李宏宝、康玉明及美国托莱多大学Bina Joe和Tao Yang等人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普氏粪杆菌通过丁酸盐-肾脏GPR43轴减轻CKD,为利用普氏粪杆菌治疗CKD的潜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EADGBE)

【原文信息】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ttenuates CKD via Butyrate-Renal GPR43 Axis

2022-09-27, doi: 10.1161/CIRCRESAHA.122.320184


刘宏伟 刘双江等Nature子刊:口服活性化合物驱动肠道菌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Nature Metabolism——[19.865]

① 口服活性化合物(GMD)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糖脂代谢,减轻动脉硬化损伤;② GMD改变肠道菌群,使共生菌粪副拟杆菌(Pm)丰度上升420倍,并增强肠道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③ 给该模型小鼠口服补充Pm,可促进肠道BCAA分解为支链短链脂肪酸,降低血液BCAA,抑制动脉斑块巨噬细胞mTORC1通路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④ Pm的BCAA分解关键基因porA起介导作用,且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缺乏Pm和porA;⑤ GMD和Pm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胰岛素抵抗的动脉粥样硬化,但对高胆固醇饮食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不佳。

【主编评语】

Nature Metabolism最新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和刘双江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口服活性化合物GMD(查看文章)(查看文章)能通过提高肠道共生菌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 merdaede)的水平,增强肠道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从而改善由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介导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新机制,并为调控菌群改善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Parabacteroides merdae protects against cardiovascular damage by enhancing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catabolism

2022-10-17, doi: 10.1038/s42255-022-00649-y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芥末,点点,Akkk,阿当,aluba,Alex,Sunflower,MD,WK红叶,拍了花宝贝,岳晨博,沈琪辰,阿童木,陈嫩草,NL,九卿臣,upupup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0-31 | Nature背靠背:如何更好地理解大肠癌肿瘤异质性?

10-30 | 植物性ω-3脂肪酸是否有益心衰?27分研究提供新证据

10-29 | 聚焦IBS:一种细菌产物或为治疗打开新思路

10-28 | 曹议匀等Science突破:深度解析促癌肠菌的新型基因毒素

10-27 | 拟杆菌如何壮大Akk菌?33分研究揭示机制

10-26 | 《自然·综述》聚焦:3篇必读综述多角度解析肠道菌群

10-25 | 10文聚焦IBD:从基础到临床,战肠炎有何新思路?

10-24 | NEJM长文详解:如何预防口腔癌?

10-23 | 人群大数据:补充维生素D真的有益吗?

10-22 | 10文一览近期进展:菌群分析的生信工具/方法/资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