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

听家族里的老辈人讲,我的祖地在赤峰大碾子头道账房那个地方。大约九十多年前,居住在那个地方的家族人通过逃荒、搬迁,先后在巴林左旗北部地区落脚。虽然居住分散,好在这些年利用网络又把家族后人一个一个地找了回来,组建了一个以“沈家大院”为名的网络群体,每个人的归属感油然而生,使这个网络群体成了这个家族的精神家园。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1)

2012年1月18日,沈家大院亲情联谊会在霍林郭勒市举行

通过网络沟通联络,我对自己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了解,逐步理清了一个平民家族成员的发展脉络。我想,这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更好的诠释。

沈姓是当今中国排名第50位的大姓,很多人怀疑沈姓是汉族姓氏,认为蒙古族姓氏中很少见到“沈”姓。据上了年纪的家族人说,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在位时,我们的一位蒙古族先人曾在朝廷做事,略有身份,但晚年落魄,这是我们祖辈已知最早的沈姓先人;到了我祖爷爷那辈,他们是哥俩,为了生计逃荒北上,通常是两个人分开一边走路,一边要饭,约定在某个时辰再汇合,但不知为什么却走散了。

从此,一个杳无音信,另一个在赤峰大碾子落了脚;到了我太爷爷那辈一共有哥仨,一个叫沈万山,一个叫沈万林,另外一个去寺庙当了喇嘛,不知叫啥名。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先人的口述历史,后人只了解这么多,况且比较模糊。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2)

三爷爷沈青云、三奶奶杨氏

我太爷爷沈万山育有6个儿子,分别叫沈化云、沈凌云、沈青云、沈凤云、沈祥云、沈瑞云,这辈人都是在赤峰大碾子出生长大,这些记载比较清晰。听长辈说,我爷爷那辈人为了生存,携老带幼离开老家,挑着挑筐,一路风餐露宿,从“前地”(逃荒人对“赤峰”的旧称)逃荒到“巴林”(当时巴林左旗、右旗的俗称)。因我爷爷、奶奶在我父亲6、7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当时逃荒到“巴林”来的有我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五爷爷、六爷爷五家人,他们先后在现巴林左旗北部地区落脚,分布在烧锅窑、梅林营子、胡都格等四五个村庄。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3)

四爷爷沈凤云、四奶奶黄氏

落脚几年后,我三爷爷沈青云、三奶奶杨氏,当年在烧锅窑属于重要人物了,家里有了存粮,曾接济了不少后来从“前地”逃荒到烧锅窑来的人家,后人都念叨着他们的“好”。我父亲沈广辉和我大爷沈广明从小失去了父母,是我三爷爷、三奶奶把他俩拉扯大。在长大成家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大爷和我父亲搬到一条山沟里相依为命,白天上山砍柴,夜里就住在没有门窗的两间土房里,常常被野狼的叫声吓得不敢睡觉,两人只好用敲铁桶的办法把狼吓跑。后来,我三爷爷得知两个侄子的情况后,又把我大爷和我父亲接回了烧锅窑。那条山沟位于哈布其拉西北,被人们命名为“老沈沟”,直到现在人们都这样叫着。

转眼间,我父亲那辈人长大成人。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4)

三爷爷、三奶奶和我大爷沈广明,四个小孩分别是沈振英(小名:看不上)大姐、沈根英二姐、胖丫头大姐和我大哥跟旺。

我大爷沈广明一生务农,本分老实,是烧锅窑有名的手艺人,不仅会木工活儿,还会擀毡子,经常在农闲时约上三两个手艺人到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牧区搞“副业”,贴补家用;我父亲念过高小,有点文化,在公社里当过秘书,对横河子、富河、浩尔图等十几个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当时每个村里的人几乎都能叫上名字,遗憾的是在1952年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中由于顶撞领导被迫返乡务农。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曾参加过重点工程沙那水库的建设。沙那水库于1959年开始兴建,由于资金不足,于1960年下马,那时候我还没出生。1972年1月重新上马后,我就6岁了。我母亲在世时,经常提起过苏联红军的事,那是1945年8月,苏军第二梯队后贝加尔方面军五十三集团军,由锡林郭勒盟经乌兰达坝、米力图坝进入巴林左翼旗,并在林东后山设临时司令部。我家曾经有一个铁桶,就是苏联红军遗留下来的,用来盛米盛面,使用多年。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5)

曾经给日本人当翻译的沈桂荣大爷

我二爷爷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沈桂荣,我应该叫他大爷,曾就读于日本,精通日文,曾在国内给日本人当翻译。日本投降后,过上了逃亡的生活,最后意外病故,病故时年仅28岁;二儿子叫沈广军,我叫他二叔,也是一生务农,早年丧妻,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也十分不易;三儿子叫沈广瑞,我叫他三叔,早年在烧锅窑生活,由于没有成家,一个人居住,经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后来在村里的米面加工厂“任职”,算是风光了一阵子,中年后离开烧锅窑,去“坝后”(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人对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的“俗称”)谋生了,据说给别人家放羊,晚年后得了重病,最终客死他乡。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6)

沈广生我大大爷家的后代

我三爷爷只有一子,名叫沈广生,我叫他大大爷。他在青少年时,学有所成,在烧锅窑出人头地,曾在巴林左旗旗委或者九区工作。九区是1949年4月由阿鲁科尔沁旗乌兰达坝努图克划归巴林左旗后建立的行政区域,共有12个行政村,后来他还在人民公社担任要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没几年,得了重病,五十余岁就离世了。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7)

沈广庭(右)我二大爷

我四爷爷也是只有一子,名叫沈广庭,我叫他二大爷。他1933年上私塾,1947年参军,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上大学,1956年至1962年在巴林左旗三区、六区和九区当秘书、副区长,以及旗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长。后参加上山下乡,返回故里务农,于1999年病故。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8)

我二娘扈友智(前排右侧蹲着那位)年轻时与同事合影

在我的记忆里,沈广庭我二大爷经常赶着毛驴车从胡都格村来到烧锅窑,与我父亲一起谈论当年遭到迫害、如何向上反映情况、落实政策的事,遗憾的是最终也没等到落实政策的那一天。我二大爷沈广庭家的我二娘,名叫扈友智,生于林西县五十家子镇,在家族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在1942年参加村民妇救会,1943年至1954年,在昭乌达盟妇救会、巴林左旗妇女联合会工作。后参加上山下乡,于1997年病故。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9)

左前坐着这位是沈广生我大爷,右侧坐着这位叫黄少勤,那时候他们都在巴林左旗旗委或者九区工作

我五爷爷、六爷爷分别有三个儿子,农村实行“单干”后分别在老家务农,没几年或搬迁至其他地方,我五爷爷家的三个儿子于1985年搬到了霍林郭勒市,那时候我五爷爷、五奶奶还活着。我六爷爷的大儿子一支搬到了河北省,二儿子一支搬到了赤峰,算是告老还乡了,三儿子一支搬到了霍林郭勒市。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10)

部分沈家大院人在霍林郭勒市接待从老家来的“晓庆姐”

到了我们这辈人,就简单说说“晓庆姐”吧,她是沈桂荣的姑娘,名叫沈秀英,小名晓庆。小时候,她的命运比较悲催,爹死娘嫁人,与弟弟沈宝安过着缺爹少妈的日子,虽然没念过书,但识文断字,像《三侠五义》等都能看下来,成家后都是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看着闲书、听着广播,了解她的人都很纳闷她的文化水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这辈人,已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了,每个人都奋斗在自己的家庭事业中,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奋斗着、拼搏着,每一天都感受和分享着现代化生活……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11)

新一代“沈家大院”的人早已冲破固守家园的束缚观念,纷纷走出故土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方式。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抚今追昔,先人故去,后人丛生!

每一次出发,都是漂泊远行;每一次落脚,都是生根开花!每一次相聚,都是相互倾诉;每一次分别,都是难以割舍!逃荒——搬迁——落脚——扎根,这就是人类的生存足迹!“沈家大院”也不例外,从老罕王努尔哈赤的宫廷,到逃荒北上的路上;从“前地”赤峰大碾子,再到“巴林”的荒野;从“老沈沟”到烧锅窑、梅林营子、胡都格、南梁台……再到如今的五湖四海,漫长迁徙路诉说着几代人的辛酸史……


作者简介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12)

沈保才:蒙古族。1966年9月出生于巴林左旗。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政协霍林郭勒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专员。曾获中国煤炭新闻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大型报告文学征文奖、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科尔沁草原行全国摄影大展奖、通辽市“科尔沁文化政府奖”等,先后被评为通辽市“劳动模范”、“读书模范”、“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古墓迷符》、长篇励志散文《行之有道》、长篇报告文学《霍林河往事》、散文诗歌专辑《煤矿·家乡·人生》、综合文集《风雨中》《草原恋曲》、新闻作品集《霍林郭勒,我为你见证》。

作者:沈保才

来源: 风瞬

编辑:毕永宝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赤峰市范家大院简介(赤峰市巴林左旗)(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