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白石出全诗赏析(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开尽菊花秋色老,落残桐叶雨声寒,转眼便到了季节深处。

时光的手,描过季节的眉眼,一片红叶,一弯溪流,一丛菊花,氤氲入画,蔓延成诗。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不读这三首诗,不知深秋有多美。

荆溪白石出全诗赏析(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1)

1.唐代·雍陶《韦处士郊居》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这首诗的作者雍陶是晚唐诗人,文宗年间高中进士,曾任侍御史,后来又出任简州(位于四川)刺史,故而后世又称之为“雍简州”。

他和李白一样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三峡、秦岭、江南、塞北,晚年辞官闲居,徜徉于山水间。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作来看,多写山水田园,抒发闲情雅趣,这首《韦处士郊居》便是其中的代表。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到郊外拜访友人韦处士。

到了郊居,诗人瞬间便被那美丽的秋色所吸引。

他看到了什么呢?只见万千红叶在风中飘摇坠落,铺满了整个庭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诗情画境中。

诗人绕着台阶缓步而行,耳边传来一阵琴声,和着叮叮咚咚的泉声,当真是美妙极了。

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诗人走出院门,放眼望去,满目秋色,茂密挺拔的翠竹宛如寒洌的碧玉,耸立在山间。

一条溪流环绕着翠竹林,暮色苍茫,水面上漂浮着淡淡的水汽,如烟似雾,远远望去,朦胧唯美。

整首诗来看,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清幽雅致的晚秋图景,塑造了一位高洁超脱的隐士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情野趣。

荆溪白石出全诗赏析(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2)

2.唐代·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美,意境高远,兼具画意美和音律美,读来令人心醉。

这首《山中》描绘了一幅秋末冬初的山间美景,充满诗情画意,正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根据诗歌首句提到的“荆溪”,大致可以推测,诗人笔下的“山中”应该就是指秦岭一带。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诗人漫步在山间,只见荆溪宛如一条越拉越长的银带穿过山林。

天寒水浅,细流涓涓,淌过粼粼白石,一路吟唱,蜿蜒而行。

微风吹过,红叶飘零,随着流水,飘向远方。

虽然已是秋末冬初,万木萧条,但是秦岭中的松柏依然蓊郁青葱。

再加上薄雾笼罩,诗人漫步其中,宛如置身于无边的翠绿中。

那浓郁得好似滴出水分的翠色,打湿了他的衣裳,诗人的整个身心仿佛都被浸染了。

整首诗来看,前两句截取了两个特定的镜头,展现了秋山的局部美,后两句则是从大处落笔,描绘了它的全貌。

一字一句,宛如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荆溪白石出全诗赏析(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3)

3.南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宋朝的文人大多以“词”闻名,而范成大则是以“诗”著称,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在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最为后世所称赏的,当属“田园诗”。

尤其是他晚年退居石湖期间所写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描绘了四时的风景,而且真切地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首《秋日田园杂兴》虽然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昼出耘田夜绩麻”脍炙人口,却也将深秋的绚烂唯美描绘得宛在目前,令人心醉。

一夜清霜,让人感受到了深秋的凛凛寒意。

远处青葱的树林,不知何时,被染成了红色。

橘园的风景最令人惊艳,绿色的树丛中悬挂着金灿灿的果实,远远望去,就像万点黄金。

整首诗来看,前两句写霜,点明季节,后两句着重描写橘园的风景,以比喻的手法将橘子成熟丰收的盛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荆溪白石出全诗赏析(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4)

秋色向晚,霜染人间,季节总是赋予人间无尽的风情雅意,即使是残山剩水,亦有动人的风景。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三首行走在深秋的古诗,值得细细赏读。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