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袁天罡李淳风(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六)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六)

本期我们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李淳风的《藏头诗》。接上期的“然亦不得此国之天下”。

淳风曰:有一兀之主兴焉。人皆披发。头生花。听其语。不知其音。视其人。恶见其面。若非天生一牛。日月并行。天下几无人类也。女生须。男生子。地裂山崩矣。

太宗曰:后太平乎?

淳风曰:此后大水在足。以有道之主生焉。然数年后。幽燕并起。皇孙遁去。又越数十年。有承天启运之主出焉。又得忠贤之臣。委以重任。斯坏国家。

藏头诗袁天罡李淳风(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六)(1)

李淳风说:有一个叫“元”的新朝代诞生,人们都是披着头发,头上如同辫着花,听他们讲话,但不知说的什么。看相貌不太令人喜欢。若非一朱姓之人,建立新国“明”,百姓恐无安宁。造反之人谋得正位,坐拥天下。原本一统天下者却逃遁偏安,“元”之统治土崩瓦解。

“一兀”为“元”字,代表元朝。“天生一牛”为“朱”字,代表朱元璋。“人类”这里指安心生活的人。与文中提到的“魔王”相对,“魔王”指造反的人。当时战火四起,无安宁可言,人们便开始造反。“女生须”,指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女”代表阴,指造反的人。“须”即胡子,指男人。实际意思就是“阴居阳位”,即造反的人,成为九五之尊转阳居正位,一统天下。“男生子”,指元朝北逃,建立北元。“男”为阳,代表原本统治中原的元朝,“子”指北元。“地裂山崩”就是结束统治的意思。《藏头诗》的用词表面看极为“惊悚”,但实则平淡无奇,内容也并非无迹可寻,都是以历史为基本走向,朝代显性特征明显。表面看像是神奇的“预言”,实际就是换了一种说法罢了。

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开启元朝的统治。蒙古人与汉人,无论是相貌、发型、语言、生活习惯都差异巨大。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宋度宗赵禥驾崩,次子赵㬎即位,是为宋恭宗,两年后退位降元。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国公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军劝降枢密副使张世杰不成,以水军猛攻崖山,宋军面对元军的进攻毫无还击之力,全线溃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幼主赵昺跳海殉国,赵宋皇族八百余人跟随跳海自尽。南宋灭亡,元朝一统天下。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元朝的统治仅仅历时98年。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娶了郭子兴的养女,又救了郭子兴的命,并为其募兵700多人,被提升为镇抚。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作战勇猛,郭子兴任命其为总兵,镇守和州。郭子兴染疾病逝后,起义军由朱元璋率领指挥,并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充实力。

藏头诗袁天罡李淳风(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六)(2)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不足10日,朱元璋大军攻下集庆,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此后,接连攻克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兵力增至10万。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请刘基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出任谋臣。采纳刘基的屯田法,广积粮食。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被相继消灭。朱元璋称吴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反元。大军北伐一举攻占元朝的首都元大都(今北京),改称北平府。元惠宗北逃。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元朝皇室退居漠北,建立“北元” 游牧政权,元朝的中原统治结束。

李世民说:后来天下太平吗?李淳风说:此后,出现一位未来年号有“永”字的有道明君。数年后,幽州、燕州起兵,皇孙,没了踪迹。又过数十年,出现一位年号“天启”的君主,重用忠贤(魏忠贤)之臣,结果毁了江山社稷。

“大水在足”为“永”字,指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皇孙”指建文帝朱允炆。“承天启运”指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忠贤之臣”指魏忠贤。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后就藩北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燕王朱棣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使得声名大振,更受明太祖朱元璋倚重。太子朱标去世后,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此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去世。燕王朱棣成为诸王之首,拥有作战经验丰富的护卫军,羽翼渐丰。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成功即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宗”。封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赴京师奔丧。燕王朱棣擅自离开北平前往南京,因建文帝朱允炆诏令而未能成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着手削藩。先是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又相继被废为庶人流放。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

藏头诗袁天罡李淳风(李淳风藏头诗详解六)(3)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龙江驿,建文帝朱允炆无力抵抗燕王大军,导致南京失陷。燕王大军入城后混战中,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大火扑灭后发现了几具无法辨认烧焦了的残骸,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在位仅一个月便驾崩了。最终由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次年改年号为天启。明熹宗朱由校重用魏忠贤,二人相识之时朱由校还是皇太孙,朱由校继位后,魏忠贤升任司礼秉笔太监。与朱由校乳母客氏结成同盟,逐渐掌控内阁和六部,权倾朝野,引诱朱由校玩乐,结果毁了大明江山。

上一期: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五,走随小月,春头之人和头腰八者各指谁?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