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沙佛像(唐代的善业泥擦擦佛)

“擦擦佛”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它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唐朝称之为“善业泥”,人们通过制作善业泥可积善业功德;在宋朝称之为“模合乐”;西藏称之为“擦擦”,蒙古地区称之为“板佛”,北京地区称之为“泥饽饽”等等。

敦煌沙佛像(唐代的善业泥擦擦佛)(1)

擦擦”一词是藏语中对泥模浮雕佛像梵语名的音译,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传佛教用模具,将特制的软泥等材质,压制在模具中成型,然后脱范制作而成的小型泥佛或佛塔,有的再经烧制绘制彩绘,以增加擦擦的耐久性和可看性,至今在藏区都称这种泥质佛像为“擦擦”。

敦煌沙佛像(唐代的善业泥擦擦佛)(2)

一、泥擦。一般用普通的泥巴,脱模而成,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制成,藏民们历史上喜欢在泥擦内捺入几粒青稞或谷米。泥擦可以再经烧制或彩绘。

敦煌沙佛像(唐代的善业泥擦擦佛)(3)

二、骨擦。将圆寂活佛或者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份掺入骨灰而得名,重量小于泥擦。这种骨擦擦佛比较泥擦相对少,传世者更少,大多数出土于塔腹中。

三、布擦。

四、药擦。

擦擦的早期造型是佛塔,一般都是在上师或活佛圆寂后修建佛塔供奉,而大量的小泥塔模制后填充在大佛塔内,后来形制发展到各种佛像擦擦,主要用来给制作的大型佛造像装藏使用,以提高造像的佛光灵气。

敦煌沙佛像(唐代的善业泥擦擦佛)(4)

一般市面流通的是废弃寺庙,或者遗迹发掘出。

擦擦体积小,重量轻,制作简便,流通方便,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